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附屬小學 萬久紅
語文學習過程本質上就是學生在言與意的雙向轉化中實現語言建構的過程。所謂“意”,既包括文本語言的意義,即語言所蘊含的作者的觀念、思想、認識;也包括意象,即文本中被作者“選擇而有秩序地組織起來的客觀現象”。閱讀學習,就是建立言與意的關聯,實現言向意的轉化,這是語言內化的過程;寫作學習,就是建立意與言的關聯,實現意向言的轉化,這是語言外化的過程。學生正是在言與意的不斷轉化過程中提高語文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必須堅守語文之本,引領學生在言語實踐中實現言意互轉,提升學習力。
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鄉村生活”為主題,編排了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多姿多彩的鄉村生活,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的銜接與提升,與單元表達目標“寫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形成呼應。這樣的編排體現了“言”與“意”的融合與轉換。那么,如何實現“言”“意”互轉的教學目標呢? 本文以《鄉下人家》的教學為例,談一談文本語言與畫面轉換的教學策略。
閱讀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建立文本與意義(意象)之間關系的過程。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激活想象,喚醒學生的經驗,建立畫面與語言的關聯,為新課的學習做鋪墊。
新課伊始,教師通過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猜詩句;讀詩句,想畫面。 學生吟誦“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走得近一點,看得細一點,想象孩子的面部表情,想象場景中的聲音、空氣中的味道。學生交流:孩子們雖然大汗淋漓但笑靨如花,耳畔有呼呼的風聲、鳥鳴聲、孩子歡快的笑聲,空氣里彌漫著淡淡的花香、泥土的芬芳。師生沉浸于畫面語境,誦讀詩句有聲有色。學生建立起語言與畫面的聯系,喚醒了學習的經驗。
學生閱讀是憑借文本語言、依靠想象展開自身經驗與文本對話的過程。語言文字與生活經驗相融、再現,在想象中還原、充實作者之“意”。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的閱讀感受是模糊的。教師將字數相近、語義相關的詞語串成幾行,形成一定的場景或意境,讓學生邊讀邊想,勾勒畫面。
讀讀詞語,想象畫面:
(1)瓜藤 攀上棚架 爬上屋檐
幾株花 依著時令 順序開放
幾十枝竹 濃濃的綠蔭
鮮嫩的筍 探出頭來
(2)母雞 率領小雞 林中覓食
雄雞 聳著尾巴 走來走去
鴨子 游戲水中 扎到水下
(3)夏天的傍晚 天邊的紅霞
向晚的微風 歸巢的鳥兒
月明人靜 唱起歌來
甜甜蜜蜜 進入夢鄉教師由扶到放,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習得方法邊讀邊想,讀出情趣,讀出畫面。
閱讀教學是學生言語實踐的過程。教師關注課后問題,引領學生走近文本,開啟思維,驅動學習。(見圖1)

圖1
學生自主閱讀,教師行間巡視。動物圖畫內容單一、特征鮮明,學生能迅速地概括出畫面;同一幅畫面的取名角度不同、各具特色;少數學生畏難、遲疑,并未動筆。給畫面取名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應關注學情,精準施教。
(教師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第一幅圖畫的名字:瓜藤攀架 、門前瓜架、瓜果飄香、豐收等)
師:我們先來讀第1自然段!一位同學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象畫面。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位同學給這幅畫取的名字,聽一聽他們取名時的想法。
生1:讀了這段文字,我的腦海中出現瓜藤慢慢地往上爬的畫面。我就取了“瓜藤攀架”這個名字。
師:(指名字、圈畫出文中的詞語)這個名字簡潔明了,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生2:鄉下人家的門前總愛搭一瓜架,瓜架上有藤、葉,還有大大小小的瓜,我給這幅畫取名——“門前瓜架”。
生3:他也是找到主要景物,不同的是他留意到景物所在的地點。
生4:我看到一個個青、紅的瓜掛在房前,覺得自己就想拍拍它,想走近聞一聞,我覺得我好像聞到了它們香甜的味道,于是想到“瓜果飄香”這個詞。
師:他邊讀邊想,仿佛身臨其境,取了一個有新意的名字。
生5:“豐收”這個詞能概括秋天門前喜人的畫面,我也覺得挺好的!
(教師相機板書:找景物、抓特點、看地點…… )
師:同學們會讀書,會思考。其實,給一幅畫取名字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一般用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的方法給畫面取名字,注意語言要簡潔。
基于學情,順學而教,引導學生聚焦畫面,生發對概括畫面策略的關注。學生積極討論,習得方法,突破學習的難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遷移運用。

圖2
師:你們想匯報的是哪一幅畫?
生1:我們給第4自然段的圖畫取名——群雞覓食圖。
生3:我覺得這幅圖中有爸爸、媽媽、孩子,像一家人。我們取的名字是“相親相愛一家人”。
師:名字很獨特,把溫暖有愛的讀書感受融入其中,又巧妙概括了畫面,妙!
學生置身文本,閱讀、思考,獲得真切體驗,將文本語言轉化成具體可感的畫面;合作探究,分享觀點,不斷豐富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教師適時引導學生串聯畫面,回顧整體,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
語言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根脈。閱讀教學應引領學生沉潛語言,通過觸摸感知語言的溫度與厚度,體會語言的情感,由表及里,循言會意,實現言與意的同構共生。
學習要求:
自由讀課文,想象畫面,把最喜歡的句子畫出來多讀幾遍,可以在空白處寫下自己的感受。同伴交流你最感興趣的一幅畫。
教師把閱讀的主動權、選擇權還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自主閱讀,理解、欣賞,產生對文本的情感美、語言美的認同與贊賞,內化作品之“言”;反復朗讀,關注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領悟作品之“意”。
1935年,艾考夫的妻子逝世后,這一年,他也在失掉感情依賴的孤獨中,于蒙地卡羅離世,享年89歲。之后,他的遺體被安葬在他的出生地。他的故居Villeneuve Loubet,現在已是“法國烹飪藝術博物館”。
(學生閱讀后交流)
生1:我最喜歡一群雞覓食的圖畫。
生2:我也喜歡,我覺得一只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很有意思。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這樣的畫面:母雞發現了一只蟲子,立即“咕咕咕”地招呼著孩子們快來吃。結果,所有的小雞一擁而上,爭個不停。一只小蟲子一會兒被這只銜到嘴里,一會兒又被另一只搶過去。東拉西扯好一陣兒,直至小蟲子被吞入口中,“戰火”才熄滅。
(學生輕聲笑起來)
師:邊讀邊想象,畫面豐富有趣。
生3:我覺得那只大公雞很高傲,好似個將軍,踱來踱去,不可侵犯。
……
讀讀悟悟,激活文本語言,學生的腦海中形成了有動靜、有層次、有生機的畫面。學生“情動而辭發”,個性化的語言豐富而生動。
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抓住關鍵詞句品味琢磨,領會文本之“意”,感悟“言”之法。
1.入情入境賞畫景
當學生說到“屋前瓜藤繞”“門前花競放”“雨后春筍冒”這幾幅圖景時,抓住“別有風趣”“依著時令”“探出頭”等詞語順勢引領學生品讀感悟,通過聯系生活、資料補充、情境表演等方式體會語言之妙、畫面之鮮活。
2.有滋有味悟畫情
“群雞覓食”“鴨子戲水”“院落晚餐”“秋蟲吟唱”是一幅幅動態圖景,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學生品讀語言,分享感悟:小動物悠閑自得,與人和睦相處;人們的生活寧靜安詳,閑適而愜意。走進鄉下人家,邀晚霞、晚風、歸巢的鳥兒共進晚餐,怡然自得。秋夜月光如水,鳥蟲吟唱伴入夢,幸福美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韻味無窮?!拔碾S心動,情由景生”。走進文本,欣賞多姿多彩的畫卷,豐富著學生對鄉村生活的感受,使學生產生熱愛與向往之情。
文本語言表達富有特色:節奏明快的短句,朗朗上口;對比、襯托的方法運用讓畫面豐富而立體;生動的描寫賦予動物以人的情態和動作,充滿童趣。新鮮的生活場景、獨特的表達等,對于學生來說,陌生而有趣,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引發美好的感受和體驗。由言到意的轉換是吸收、內化,隨著“意”的醞釀、存儲,逐漸豐盈,以及對于表達方法的借鑒與學習,使學生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
練一練: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觀察身邊的一處田園美景,把它畫下來,請在展示時美美地介紹它;或是用幾段文字寫一寫,最后給這幅畫取一個名字。
憑借文本樣例,發掘“語言”因素,設計小練習,有效促進遷移和創造。即時語用,立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真實情境下從畫面到語言的外化。
總之,語文學習就是言意轉化的過程。語文教學就是以課文為例,帶領學生去發現、去領悟、去實踐、去運用,從而實現言意互轉、言意兼得,提高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