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張翔娣
缺乏運動是整個生命周期死亡和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1]。合理孕期活動可以降低妊娠糖尿病、子癇前期發病率,防止孕期體重過度增加,緩解孕期不適癥狀如便秘、腰背痛,改善睡眠,縮短第二產程,同時孕期活動還能降低早產、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生率等[2-4]。2020年美國婦產科協會更新了孕期身體活動指南,建議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 min的中等強度運動[5]?!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促進孕期女性參與體育鍛煉。盡管孕期活動對母嬰均有非常多的益處,但我國孕期女性運動水平不容樂觀。最近一項來自中國15個省的調查數據顯示,9.1%的孕婦整個孕期持續身體活動不足,僅36.2%的孕婦能保持身體活動充足[6]。研究顯示,運動自我效能水平與個人進行運動的可能性高度相關,孕期運動自我效能可以解釋和預測運動行為[7]。然而,國內關于孕期女性運動自我效能的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南京市孕婦孕期的運動自我效能水平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孕婦制定有效的孕期活動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選取南京市某婦幼保健院2019年7月—2019年8月門診產檢的孕婦5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單胎妊娠;年齡>20歲;孕周≥14周;自愿參加本研究;能夠閱讀問卷。排除標準:有運動禁忌證如先兆早產、胎膜早破、宮頸閉鎖不全、宮頸環扎術等。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況調查表 采用研究者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人口學特征(年齡、文化程度、體質指數、居住地、孕期工作狀態、家庭月收入等)、專科情況(產次、受孕方式、孕周、流產史)、孕期活動量、丈夫鍛煉習慣等。
1.2.2 孕期運動自我效能量表(Pregnancy-Exercise Self-Efficacy Scale,P-ESES) 2007年Kroll等[8]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研發了運動自我效能量表,2013年Bland等[7]根據孕婦的特點對該量表進行改良,形成了孕期運動自我效能量表,目前該量表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本研究采用楊紅梅等[9]在2017年翻譯的中文版孕期運動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包括克服運動障礙、克服情緒障礙、克服支持障礙3個維度,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設有“強烈同意”“同意”“中性” “不同意”和“強烈不同意”5個選項,對應分值5分、4分、3分、2分、1分,總分10~50分。得分越高說明孕婦運動自我效能感越高。得分10~20分為低水平,21~40分為中等水平,41~50分為高水平。該量表的Cronbach′ s α系數為0.804。
1.3 調查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面調查。由研究者在門診產檢等候區向符合納入標準的孕婦解釋該研究的目的和意義,取得知情同意后發放調查問卷,統一指導語,問卷當場填寫并收回。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7份,剔除不合格10份,有效回收率97.4%。

2.1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 本研究最終納入487例研究對象?;举Y料見表1。

表1 487例孕婦基本資料
2.2 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現狀 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總分為(37.95±5.50)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得分最高的條目為克服運動障礙維度,得分最低的條目為克服支持障礙維度,克服情緒障礙維度得分偏低。詳見表2。

表2 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得分情況 單位:分
2.3 影響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的單因素分析(見表3)

表3 影響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分
2.4 影響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的多因素分析 以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總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孕前體質指數、受孕方式、流產史、丈夫的鍛煉習慣是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的重要影響因素。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孕期活動自我效能的多因素分析見表5。

表4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5 影響孕婦孕期自我效能的多因素線性回歸分析
3.1 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水平現狀 自我效能概念廣泛應用于運動和其他健康促進活動的研究。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運動自我效能是個體克服各種困難和障礙而堅持運動的信念[7]。運動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孕期運動的情況越好[10]。既往研究顯示不同地區運動自我效能差異較大[11-13]。本研究顯示南京市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得分為(37.95±5.50)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楊紅梅等[12]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高于梁艷等[11]的研究結果。分析原因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的人口特征與楊紅梅等[12]的研究人群基本相似,大多來自城市、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經濟相對富裕的地區,具備較完善的孕期保健系統,能夠獲得豐富的孕期保健知識,且對知識理解和利用程度較高;而梁艷等[11]的研究對象農村人口占比較高,高學歷人口相對較少,對孕期運動重要性認識不足。Melton等[14]研究也顯示,農村孕婦對孕期體育活動的風險和益處了解不足或不準確。
從條目得分來看,得分最低的條目來自克服運動支持障礙維度,條目8“在沒有咨詢醫生的情況下,我也有信心進行運動”得分最低,與程遠尊等[13]的研究結果類似。研究顯示,在沒有醫生的建議和批準的情況下,近42.2%的孕期女性不會進行運動[14]。然而,至少有25%的孕婦沒有得到這樣的建議[15]。在本研究中82.3%的孕婦可以通過2種及以上的途徑獲得孕期運動信息,但她們最想獲得運動信息的途徑排在首位的仍然是來自醫護人員??赡苁鞘苤袊鴤鹘y文化的影響,孕期應以休息為主,導致部分孕婦雖然知道孕期運動對母嬰的益處,但仍然希望從醫護人員處獲得權威性的運動指導,來確定運動的益處和安全性,以獲得運動的信心。提示我們需要加強圍生期保健人員參與孕期活動指導的意識,并且選擇專業的途徑進行孕期活動宣傳,提高孕期女性參與孕期活動的積極性。
3.2 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
3.2.1 超重或肥胖 本研究顯示孕前體質指數與運動自我效能呈負相關,超重或肥胖孕婦的運動自我效能較低(P<0.05)。既往的多項研究也提示孕前超重或肥胖女性,孕期運動意愿、運動水平較低[6,16-17]。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感知行為控制共同影響著個體行為意向[18]。Downs等[16]研究發現行為態度是超重或肥胖女性孕期活動的預測因子,對于超重或肥胖的女性,增加孕婦和嬰兒在懷孕期間鍛煉的益處可能會激發超重或肥胖婦女的行為意向。Sui等[19]研究發現超重或肥胖女性雖然知道產前運動有益,但她們不能確定產前運動的具體益處。其次,與正常體重的婦女相比,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前就缺乏鍛煉習慣,孕期體重增加使其接受運動建議的可能性更低[20]。因此,應加強孕期活動對母嬰益處的宣傳,孕期超重或肥胖的女性需要接受針對性的運動咨詢,加深對運動益處的理解。同時,鼓勵超重或肥胖女性孕前減肥和定期鍛煉,可能有助于改善孕期運動自我效能,提高懷孕期間的體力活動水平。
3.2.2 流產史和受孕方式 本研究顯示既往流產史和采用輔助生殖技術受孕對運動自我效能都有明顯負面影響(均P<0.05),可能與妊娠壓力大有關。Devlin等[17]研究顯示,有流產史的孕婦再次妊娠時害怕再次流產,焦慮、抑郁的狀態較重,鍛煉動機較低。采用輔助生殖技術受孕的女性,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往往要承受生理、心理及經濟的多重壓力。再次妊娠時格外珍惜,“確保安全分娩”是此次妊娠的巨大壓力來源。而對妊娠壓力的應對方式不良可能導致運動自我效能的降低[21]。孕婦對孕期出現的任何不適會過度緊張,擔心胚胎脫落,擔心孕期運動可能誘發流產或早產、擔心運動影響胎兒,從而減少身體活動,部分孕婦甚至采取臥床休息[22]。接受輔助生殖技術的女性,妊娠壓力大于自然受孕的女性,妊娠壓力與孕期活動水平呈負相關[21,23]。提示醫療保健人員制訂運動方案時需要考慮孕婦的孕產史,重視孕期女性心理健康的維護。
3.2.3 丈夫的鍛煉習慣 本研究結果顯示,丈夫擁有鍛煉習慣對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有正面影響(P<0.001)。從運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大多數個體不喜歡單獨鍛煉,家庭支持是個體參與運動并堅持下去的一個重要力量[24]。丈夫作為孕婦孕期最親密的人,有鍛煉習慣的丈夫能夠創建良好的運動氛圍,對孕婦鍛煉的行為給予積極肯定的態度,消除運動的不安全感,提高運動積極性,幫助克服運動帶來的情緒障礙。一項針對非洲裔美國孕婦的研究也提示預防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的干預措施應得到伴侶和家庭的支持[25]。韓倩[26]的研究也提示,家庭支持尤其來自配偶的支持能夠提升孕期女性運動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南京地區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女性、既往流產史、采用輔助生殖技術受孕的孕婦是運動自我效能不足的高危人群,丈夫擁有鍛煉習慣是自我效能的促進因素。提示衛生保健人員在運動指導時要考慮孕婦的個人情況,對于高危人群需要提供額外的運動指導。同時,孕期保健系統需要將孕期活動納入常規的產前咨詢內容,確保每位孕婦孕期都能獲得科學的孕期活動指導,提升孕婦孕期參與運動的信心。
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①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僅在一所醫院調查,納入的研究對象城市人口居多,受教育水平、經濟水平都偏高;②本研究采用的是橫斷面研究,研究對象納入時已處于孕中晚期,缺乏孕早期數據,因此并未發現孕周對于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而既往研究顯示孕周也是運動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建議后期研究關注農村人口、低收入人群的運動自我效能;通過縱向研究了解整個孕婦孕期運動自我效能的變化軌跡;聚焦特殊人群的運動自我效能如妊娠糖尿病、子癇前期、肥胖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