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楠,梁 珊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徐州,221004)
高等職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更承擔著培養學前教育師資的重要任務。建設高水平的職業教育,需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引入新型教學模式,改進課程教學方法。因此,探索傳統課程與新型教學模式在混合式教學中的有機結合是推動教學創新的有效途徑。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教法類課程,課程內容結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要求,對接《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著力培養幼師生“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能力,凸顯《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能力為重的基本理念。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具有理實結合的課程屬性,需要學生將知識點內化為可應用的活動設計能力。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扮演著講課者的角色,學生扮演著聽課者的角色,這種教學模式與學前教育專業核心素養培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學目標存在一定矛盾。隨著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融入,該矛盾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得以初步緩解,但學生的學習成效提升仍不夠理想,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生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本課程的學習僅是為了幫助自己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未能將學習內容與幼兒園社會活動設計與實施等未來工作任務聯結起來,導致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在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我校)2019年度課堂教學滿意度調研中,有73%的學生認為本門課程理論部分的學習比較枯燥;在實踐部分,學生認為教師常用的模擬試教形式缺乏真實感,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二是教學效果難以提升。“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知識點繁雜,如果教師對教學目標分解不夠科學,學生將難以理清該課程的脈絡。一方面,課堂教學缺少系統性、層次性、應用性,學生無法扎實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規律和教育原理。另一方面,實踐練習缺乏對學前兒童的真實發展情況和幼兒園教育教學情況的了解,以致設計的社會教學活動方案的可行性弱,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
三是評價方式不夠科學。我校“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教學評價方式主要有終結性考核和過程性考核。評價內容具體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課堂評價,包括出勤、作業、課堂互動情況和模擬試教得分,占總成績的40%;另一部分是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60%。從中可見,理論考核成績所占分值較高,實踐成績所占分值較低,不科學的評價方式導致學生普遍存在考前突擊提分現象,對課堂表現及實踐練習不夠重視。
為解決上述難題,我校課程教學團隊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進行了改革創新。2018年,團隊在超星學習通教學平臺建設了在線課程;2019年,團隊開始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在線教學資源和在線互動機會與傳統課堂教學結合起來;2020年,教學團隊進一步將教改目標聚焦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活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在此目標的驅動下團隊嘗試將BOPPPS模式應用于“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混合式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在強化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規范教師教學流程、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BOPPPS教學模式的中心是學生,以教學為目標導向,關注的重點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學知識,重視教學互動和反饋效果。這一模式的理論依據是認知理論和建構主義,它將教學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如表1所示,分別是導言(bridge-in)、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測(post-assessment)和總結(summary)。這六個階段是相互銜接的,強調將教學目標放在核心地位,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并且根據學生對于教學效果的反饋不斷進行改進和優化。[1]

表1 應用BOPPPS模式的六個階段
基于此模式,“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教學團隊依托于超星學習通平臺,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課前(BOP)—課中(PPS1)—課后(S2)”(圖1)。第一階段,教師在課程準備階段制訂線上學習內容,發布學習任務單,學生在線上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和自測,并在此過程中與教師保持交流互動,使教師充分了解學生自學的困惑及無法通過自學理解的重難點,從而便于教學內容的二次備課;第二階段,教師利用第一階段中收集到的典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線上線下參與式學習,攻克重難點,總結知識要點;第三階段,學生利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專業教師+實踐導師)相結合的多元評價完成知識技能固化和拓展提升,教師則反思和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優缺點,持續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圖1 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學設計思路
“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內容包括四大模塊,分別是學前兒童自我意識教育、學前兒童社會交往教育、學前兒童社會環境與規范教育以及學前兒童社會文化教育。下文將以“學前兒童社會文化活動的內容選擇”為例,從設計與實踐、反思與改進兩個環節闡述BOPPPS模式在具體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1.設計與實踐
在課程設計與實踐環節主要進行內容分析、學情分析、目標制訂及教案設計。
本節內容主要包括社會文化活動內容分解框架、學前兒童社會文化內容選擇的依據以及各年齡班社會文化活動內容層次。其中社會文化活動內容分解框架和選擇依據屬于陳述性知識,可利用課前任務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前測環節和課中參與式學習檢驗學習效果;而學生對各年齡班社會文化活動內容層次的掌握程度需要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踐練習進行評判,因而適合將此部分內容置于課中參與式學習和課后的評價總結中。
教學內容“學前兒童文化活動的內容選擇”面向高專三年級學生,他們普遍已樹立較強的職業認同感,勤于思考、善于操作,具有較強的溝通合作能力;熟悉項目式學習方式,對數字化學習資源及信息化學習手段的融入感興趣。[2]學生在課前已初步掌握學前兒童社會文化教育的目標等基礎理論,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較為清晰的多元文化理念。通過其他領域活動設計課程的學習,學生對幼兒園活動內容選材的基本原則較為熟悉,為本課時內容的學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根據往屆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來看,學生對多元文化教育活動的選材內容存在局限性,多存在于節慶活動的組織中,活動內容制訂有待創新,理論與幼兒園實踐亟須有效對接。
針對以上學情分析,教學團隊將教學目標制訂如下。第一,知識目標:了解幼兒園社會文化教育活動的內容;理解幼兒園社會文化教育內容選擇的依據。第二,能力目標:能根據年齡班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歸納適合學前兒童的社會文化資源分類。第三,素質目標:樂于思考,敢于創新,在小組合作中勇挑重擔;熱愛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進全球視野,樹立平等、開放、尊重的多元文化觀。教學環節設計如表2所示。

表2 “學前兒童社會文化活動的內容選擇”教學環節設計
團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按照BOPPPS模式的六個階段還原了以上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中心,將課程實施的核心定位于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利用問題導向的探究式教學,將靜態課堂轉化為動態課堂,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具體任務,引導學生在互動練習中掌握本節知識和技能,對接“教育活動計劃與實施”的崗位需求。通過互動討論、課堂展示等形式,促使學生樹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在線自學、課堂討論、思維導圖繪制、課后練習等形式完成學習任務,幫助學生系統梳理知識點,提高學習效率。
2.反思與改進
根據小組匯報PPT、思維導圖等內容的制作和匯報情況,及課前自測題的得分率可以發現,學生在課前自學中對學前兒童社會文化的內容分解框架、選擇依據等基礎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較高。根據在學生課中參與式學習時對各年齡班社會文化活動案例分析與討論的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初步具備了本節知識點的應用能力,根據課后平臺作業和任務的完成情況及附屬幼兒園教師對學生制訂的社會文化教育活動計劃的打分結果,可知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整體掌握較為扎實。
但在實踐中,教學團隊也通過教學平臺收集到了學生學習的真實數據以及學生針對本節教學的反饋意見,發現了一些不足。例如,小組任務時個別組員消極對待,通過平臺開展的互動討論雖形式新穎但主題難以深入,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知識儲備等因素也會影響教學活動的組織效果。團隊擬在下一階段的課程開發時,在教學平臺上增設小組分工輪崗、互動討論積分等激勵性機制,深度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鼓勵教學團隊中每一名教師深入鉆研、持續改進,更加靈活地將BOPPPS模式應用于自己的教學活動中。
BOPPPS模式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混合式教學中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學生理論學習壓力大而實際應用能力弱、空談理論卻無法將幼兒教師實際崗位需求融入課程等矛盾。該模式以學生為本,以課程內容為基礎,結合幼兒園真實工作情境,透過工作任務的層層遞進完成學習過程,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真正實現了產教融合。[3]在“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已不再停留于線上線下融合或翻轉課堂的初階水平[4],BOPPPS模式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混合式教學中的創新應用,為學前教育活動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創新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