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廣育,王 正
(1.安徽中醫藥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1;2.安徽省中醫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頸椎病為臨床多見疑難雜病之一,其多發性、反復性的特點高度損害中老年人群生活,患者人群年齡也呈下降趨勢。而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在頸椎病的各型中占據重要地位,約占所有類型的20%~25%[1],系頸椎筋骨平衡失調、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等病變下,造成椎動脈管受機械擠壓作用力,導致相應血管血流不暢、缺血造成的綜合病變。
臨床中CSA的治療方式多為西醫治療,亦早期可以緩解患者部分臨床癥狀,但因其不具有個體差異性、遠期效果不理想、不良反應發生率高等弊端。[2]故比較而言,祖國醫學具有豐富的經驗,臨床效果較好且副反應較少等優點。
導師王正主任中醫師從師本院名老中醫丁鄂教授,習得其臨床用藥之學術心得,在靈活運用龍桂止眩湯治療CSA的同時,聯合腕踝針治法,取得良好療效,為進一步研究其可靠性及療效,本研究選取2020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日就診本院骨科門診的52例CSA的患者進行實驗,探究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20年10月1日—2021年10月1日就診于本院骨科門診的52例CSA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6例。觀察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46~70歲,平均(55.61±3.82)歲;病程6~18月,平均(9.59±0.86)月。對照組男13例,女13例;年齡44~71歲,平均(55.58±3.91)歲;病程5~17月,平均(8.59±0.87)月。2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倫理要求。
1.2 診斷標準 符合《頸椎病的分型、診斷及非手術治療專家共識(2018)》[3]中的CSA診斷標準,其眩暈癥狀以突發性和體位性為特點;具有頸椎椎體和(或)椎間盤退變的表現;輔助檢查中X線表現為頸椎曲度、椎體形態結構、椎間隙的病變;椎動脈等相應血管的血流阻力改變可通過彩色超聲檢查明確。
1.3 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實驗對象在參與研究前1月未行任何治療;經相關檢查明確頸椎退變及血管血流改變;研究對象自愿參與本實驗,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1.4 排除標準 入組后發現不滿足實驗要求者;頸部及腰部手術史;研究過程中無法繼續參與實驗的患者,包括對治療不耐受,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實驗過程中依從性差不按照本實驗要求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患者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003,規格:20片每盒,5 mg每片)5 mg/次,1次/d,連續干預2周[4]。
1.5.2 觀察組 采取對照組處理的基礎上接受龍桂止眩湯聯合腕踝針的中醫綜合治療。(1)龍桂止眩湯的藥物組方為:肉桂10 g,地龍30 g,當歸10 g,川芎10 g,葛根30 g,白芍15 g,羌活15 g,防風10 g,姜黃10 g,天麻10 g,僵蠶10 g。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分服,1周為1個療程,共干預2個療程。(2)腕踝針操作如下:取雙側上1區、5區、6區,定位準確,規范消毒。以一手作為壓手固定針刺部位,另一支為刺手穩持針柄及針體,平刺角度快速透過皮下,深度以針體緊貼皮膚為適,以針感弛軟為宜。若刺者感覺針下如魚吞勾,表明刺入過深,應調針的深度至淺筋膜層,不求針感。針刺深度以1.5寸為宜,留針30 min,每日1次,7 d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ESCV評分量表 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cerical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 evaluation scale,ESCV)評分[5]于治療前、2個療程治療結束后即刻對每位患者進行臨床癥狀及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分值0~40分,分值越高,表明癥狀不顯,生活影響不甚。眩暈、頭痛、頸項部不適、日常活動、精神與心理5項內容進行量表評分。其中頭暈分值規定0~20分,包括程度(0~10分)、頻度(0~5分)、持續時間(0~5分)等項目;頸項背部疼痛、日常生活學習、精神與心理分值評價均為0~5分,頭痛評分范圍為0~4分,各類型分值代表著癥狀的程度大小如何。
1.6.2 臨床療效
1.6.3 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實驗過程中,回訪并記錄所有研究對象出現的不良反應狀況及個數,所有實驗對象嚴禁使用非實驗藥物,嚴格要求患者飲食起居等。
1.7 療效標準 癥狀、體征基本消失,ESCV分值下降≥90%為痊愈;上述癥狀、體征好轉顯著,ESCV分值下降76%~<90%為顯效;上述癥狀、體征稍好轉,ESCV分值下降31%~<76%為有效;癥狀和體征無變化,ESCV分值下降<31%為無效。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2組治療前后ESCV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ESCV量表評分比較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在干預中有2例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5%(1/26);對照組患者在臨床治療中有10例出現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3.08%(6/26)。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27,P=0.034)。
CSA系頸椎間盤退行性病變,從而應力作用于椎動脈及相應交感神經叢,導致椎動脈狹窄痙攣,繼而出現眩暈、頸項部不適、頭痛等不適癥狀,很大程度降低人們生活學習效率[6]。當下西醫治療CSA主要采取口服藥物、機械牽引、電熱磁療等保守治療,存在一定的療效,但其具有不良反應多、遠期療效不可靠等因素,祖國醫學主要通過中藥、針灸、推拿等方式,舒筋活血,祛風解痙,不僅療效可觀,且安全可行[7]。
祖國醫學認為CSA歸屬于“眩暈”、“眩冒”的范疇,其病因病機為風寒濕邪、勞傷筋骨導致筋脈痹阻及血運不暢。治療的側重點應以活血通絡、祛風散寒濕為要。《素問玄機原病式》云:“風氣……為之旋轉。”其闡述了頸型眩暈與內外風相關。《靈樞·口問》曰:“上氣不足……為之眩”,認為眩暈多為上虛下實、虛實夾雜之證。在本次研究中龍桂止眩湯為安徽已故名中醫丁鄂教授的經驗方,導師王正主任在其基礎上,辨證論治,隨證加減,多年在臨床上靈活使用,療效可靠。龍桂止眩湯具有活血解痙、溫經祛寒之藥效,方中肉桂、葛根、羌活、防風溫經祛風寒而解痙攣,緩解肌肉僵硬,即可相應改善血管壓迫狀態;地龍、當歸、川芎、白芍、姜黃可活血行血,擴張椎動脈,改善顱腦基底血液循環;天麻、僵蠶息風止痙。諸藥合用,脈通血行,暈感自平,有助于加快患者癥狀改善。單一利用中藥內服治療CSA,雖然經濟方便,且療效可靠,然多見效較慢,故需加用毫針治療,才可療效顯著,尚有研究表明[8]腕踝針優于普通針刺治療CSA,故采取腕踝針的針刺方法。
腕踝針系軍醫大學附屬醫院1966年基于經絡學說提出并應用于臨床當中[9],腕踝針將腕踝分為十二區,外通經絡,內連臟腑,故可治療全身各部病癥[10]。腕踝針的取穴位于腕踝周圍,這與六經分治和針灸學中的五輸穴均有關聯,具有通經氣,促進氣血運行的作用,有研究表明[6]腕踝針既有鎮痛、解痙,且具有改善病處的血液循環[11]。
本文針對龍桂止眩湯加用腕踝針治療CSA的效果展開研究觀察,從實驗結果可知,觀察組在西藥干預的基礎上接受龍桂止眩湯加用腕踝針處理后,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96.15%,高于對照組的70.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表2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ESCV分值量表各方面好于對照組(P<0.05);且在不良反應發生率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差異性(P<0.05),表明祖國醫學在治療CSA方面,不僅療效顯著,且安全可靠。根據臨床治療經驗及相關研究可知,針藥并用的中醫治療方案要好于單一西藥方案,本文所使用的龍桂止眩湯聯合腕踝針治療方案是基于整體觀念的思想,注重辨證論治,針藥聯合,中藥組方為已故名中醫丁鄂教授的經驗方,隨證加減。針刺手法為優于普通針刺的腕踝針,在臨床治療CSA中收獲了滿意效果。該針藥并用的中醫特色手法療效顯著,依從性強,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綜上所述,在CSA患者一線治療中,采用龍桂止眩湯加用腕踝針治療方法具有高效合理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