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艷 長沙佳源土地規劃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湖南 長沙 41000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鎮無論從規模上還是結構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城鎮空間的持續增長,城鎮土地的飽和度不斷增加,導致城市內部矛盾不斷升級,城市問題不斷涌現,勢必會讓人們重新思考和研究城市空間拓展的模式。因此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揭示高質量發展要求下的城市空間拓展展現的特征和變化,對于引導我國城市空間擴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系統梳理了關于城鎮空間拓展的相關研究后,主要聚焦在擴展強度、擴展方向等,采用的方法多為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綜合分析城鎮空間拓展的過程、特征和變化。
城鎮空間拓展的研究已非常成熟,然而仍需不斷完善和深化。經濟的新發展階段,城市發展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時期,而針對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城市空間拓展的研究、探討尚不足。基于此,本文以長沙市為研究對象,對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城市空間擴展特征進行識別,以期對新時期城市構建提供理論實踐參考。
長沙市地處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和湘瀏盆地西緣,是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核心城市,國家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開發區域,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和商貿中心。全市總面積1.1819萬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1909.86 平方公里,下轄芙蓉區、天心區、雨花區、岳麓區、開福區和望城區以及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改革開放以來,長沙市的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城市建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1年,長沙市常住總人口1023.93 萬人,城鎮化率為83.16%,地區生產總值13270.70 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全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
1、擴展強度指數
城鎮建設用地在數量上和速度上的變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城市空間擴展的強度演變。為了便于比較不同研究時期城市土地利用擴展的強弱或快慢,具體公式如下:

式中:N 為城鎮年均擴展強度指數;U n+i和Ui,分別代表n+i年和i年的城鎮面積;n是以年為單位的時間。
2、緊湊度指數
為研究城市擴展的空間形態變化特征,引入緊湊度公式:

式中:B表示緊湊度指數;A 表示建成區面積;P 指城市建成區輪廓的周長。B的值一般在0~1之間,其值越大,形狀越具有緊湊性,越接近于1,形態越接近于圓形;反之,形態的緊湊性越差。
文中所需的數據主要包括城鎮建成區數據和遙感影像數據。其中城鎮建成區數據是在對遙感影像數據進行解譯結果的基礎上量算的,同時結合2021年的《湖南省統計年鑒》進行修正。同時考慮到受數據完整性的限制,本文在分析城鎮空間拓展方向主要從1978 年開始。Landsat等類型的遙感數據從地理空間數據云系統中下載所得。
通過搜集長沙市統計年鑒,發展志等相關資料,梳理了長沙市城市發展的歷程,主要分為以下階段限制發展期、緩慢發展期、快速發展期、精明增長期四個階段。具體來看:
①1949年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1978 年(限制發展期)。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制定了“大城市控制,中城市推動,小城市積極發展”的發展方針,長沙市當時作為中小城市,存在一定的發展趨勢,但因“文革”十年等國內情況的消極影響以及計劃經濟時代的影響,長沙市城鎮空間的發展受到較大的限制。
②1978年—2000年(緩慢發展期)。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城市發展的相關政策逐漸明確以及《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1980-2000 年)》的編制,在一定程度上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撐,逐步形成了“一江兩岸,西文東市”的發展格局,形成了"一主體多組團"的空間格局及"江、山、洲、城"融為一體的獨特城市景觀,城鎮空間緩慢發展。
③2000—2010年(快速發展期)。2009 年,《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 年)》的編制,定位長沙為全國兩型示范與文化先鋒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和綜含交通樞紐,湖南省省會;不斷引領長沙市高度發展,實施了東西并進、北拓南優、控制時序的發展戰略,逐步構建“一江兩岸,雙城雙心”的空間格局。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政策的完善、也進一步推進城區的擴大,逐步引導城鎮發展空間由中心向周邊擴展,使得城市建設進入的新的軌道和步伐。
④2010年至今(精明增長期)。隨著節約集約利用、消化存量、控制增量等一系列政策的提出,以及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帶來的日益緊缺的城鎮發展空間和昂貴的土地使用成本等一系列因素,長沙市提出精明增長發展思路,對城市發展空間進行轉型,逐步提高城市生活品質。該時期,長沙市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質城鎮空間,使精明增長理念貫穿未來城市發展歷程。
①城鎮規模拓展特點:長沙市城鎮規模呈直線增長趨勢,但城鎮空間擴展強度呈“S”線趨勢。主要變現為:1949年-1978年,長沙市城鎮規模緩慢增長,但擴展強度呈下降趨勢,主要歸結為國內外形勢不穩定,“文革”等重大事件給城市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作用;1978—2000年,空間擴展強度開始緩慢增長,
2000年以后,長沙發展正式進入城市建設期,城鎮空間擴展強度持續加快,在2010 年達到峰值,為12.49%,城市發展加快;2010年以后,城鎮空間擴展強度緩慢下降,回歸到2005年的水平,為6.7%,城鎮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
根據1978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長沙市城鎮建設城區面積和周長,結合相關公式,測算長沙市城鎮發展的緊湊度。從測算結果來看,長沙市城鎮發展的緊湊度持下降趨勢:2000 年的長沙市發展的緊湊度較高,成團狀發展趨勢,主要歸結為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區的成立和發展,帶動了城鎮發展的緊湊程度;2000年以后,城鎮發展的緊湊度逐步下降,隨著長沙行政區劃的調整、長株潭城鎮一體化等政策的實施,導致城鎮空間拓展速度加快,以向外擴展為主,內部填充消化為輔,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長沙市域城鎮發展的緊湊度。

圖1 長沙市城鎮發展遙感影像圖
②方向特征:長沙市空間拓展的整體方向主要沿湘江南北進行拓展,具體見圖2,但發展階段不同,展現出不同的特征。1978 年-2000 年,城鎮空間拓展主要向東,呈現部分的組團式發展;2000年-2010年,南北方向成為高度空間拓展區域;2010年以后,集中在東南、西和東三個方向。綜上,長沙市城鎮空間拓展的發展方向特征表明,由單純的單一模式發展開始向多樣化的拓展模式轉變,有南北高度擴展趨勢開始向東西方向延伸,總體城鎮空間拓展布局不斷優化和協調,加強了與鄰近區域的聯系,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長株潭一體化、區域融城等戰略的實施。

圖2 長沙市城鎮空間擴展方向示意圖
根據對長沙市城鎮空間拓展的規模變化、拓展的方向以及拓展的強度進行分析,仍存在以下問題:①新發展階段,城鎮建成區的空間拓展仍以團狀向外擴展模式為主,這種模式無疑加大了城市的蔓延程度,刺激了城市的攤大餅式的發展,內部存量土地消化力度不足,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高;②城鎮空間拓展的緊湊度較差,規劃調控、行政區劃的調整等因素成為長沙市空間拓展的主要引導因素,導致了城市的粗放式外延擴展;③城鎮空間拓展方向的協調度不夠,通過分析,長沙市城鎮空間擴展方向由南北逐漸轉向東南、向東和向西發展,而這些動態變化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城鎮發展戰略、城市規劃以及相關政府政策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成熟,高質量發展經濟階段的到來,市場的推動力將逐步取代行政因素對城鎮空間的影響。
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是推動城鎮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是城鎮空間節約集約用地的關鍵。在編制規劃時,結合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統籌安排各業、各區域用地,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的供應總量,遏制城鎮規模的盲目擴張與建設亂占耕地的勢頭。要制定合理的各業用地標準,使節約集約用地有據可依。參照國家和湖南省建設用地項目用地標準,綜合考慮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政策、地理特征等情況,相應制定各業合理用地的標準和城鎮居住、商業等不同功能區的集約利用標準。
隨著規劃留白區的提出,在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規劃城鎮建設用地布局時,科學合理劃定一定比例的規劃留白區域,為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留足用地空間,積極應對未來風險,提高規劃的彈性程度;以確保未來重大功能項目、重大事件落地,提高建設用地彈性。
通過城中村改造、老舊小區改造、歷史文化街區的改造等城市更新舉措,不斷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增加公共綠地和廣場用地,美化城市景觀環境,實現城中村環境全面改善、重點工業區轉型升級、舊城區活力在現、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來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質,打造“四精五有”美麗長沙。
結合長沙市城市發展實際情況,逐步完善消化存量土地的配套政策,如出臺低效用地、閑置土地、批而未供、“彈性供地”、園區“周轉用地”政策等,按照重點區域突破、有序推進等原則,積極盤活城鎮存量建設用地。全面核實梳理城鎮存量建設用地形成的原因、布局、規模,按照“一地一策”的模式,逐地塊實現用地重建,實施城鎮用地空間的精細化管理,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有效控制城鎮無限蔓延,實現精明增長。
本文根據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以及土地資源短缺、國土空間規劃新增指標緊張的嚴峻形勢,在分析了長沙市城鎮空間拓展的規模變化、方向轉移以及緊湊度情況,總結了長沙市城鎮空間拓展面臨的問題和形勢;并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和要求,提出城鎮空間拓展的路徑和策略,為編制長沙市國土空間規劃提供借鑒,為促進長沙市城鎮空間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本文尚存在不足,后期將根據相關政策和要求不斷深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