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樓 葉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要求,教育者要創造條件和游戲機會,引導幼兒觸摸大自然,體驗社會生活中的美。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是一所農村幼兒園,幼兒園以自然資源運用為起點,融合本地和民間特色,秉承《指南》的精神,培養幼兒對戶外活動和體育游戲的興趣。隨著潛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筆者所在園戶外游戲的自主性、趣味性不斷增強。
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發掘當地的鄉土資源,能夠為戶外活動打開不一樣的視角。在戶外活動中,教師該如何幫助幼兒參與活動并快樂成長?筆者所在幼兒園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在既有的戶外活動模式下,充分發掘農村本土資源。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才是真正的課堂。與城市幼兒園相比,在鄉土資源方面,農村幼兒園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教育者,教師應當鼓勵幼兒擁抱大自然,發現身邊的美麗環境和各式各樣的材料。例如:形狀各異的鵝卵石、細膩的沙礫、鋸齒狀的葉片、飽滿的蓮蓬、金黃的麥穗、風中的蘆葦等,都可以作為戶外活動的材料。大班幼兒對身邊的事物抱有極大興趣,教師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發現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目光由圍墻內四角的天空轉向戶外豐富的事物。在戶外活動中,獨具特色的鄉土資源能拓寬幼兒的視野,激發幼兒的探索欲。
在戶外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幼兒的興趣點,以恰當的方式將鄉土資源植入戶外游戲中。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放大鏡與望遠鏡,把在樹縫中運送麥粒的螞蟻變為戶外游戲的資源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既可以領略大自然的美景,又能感受滿目生機的快樂。幼兒園以優化戶外活動為起點,邁出嘗試性的步伐,使戶外活動具備濃郁的鄉土特色。
大班幼兒有較強的探索欲,且具備一定的自主探索能力,形式多樣、層次豐富的戶外游戲活動能很快引發他們的興趣和熱情,幫助其在戶外游戲中得到不同程度發展。根據蒙特梭利的自然教育觀,3~6歲兒童存在與生俱來的內在潛力。因此,教師要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就需要進一步豐富大班戶外游戲的層次。
幼兒園應將自然資源和幼兒的喜好相結合,開展戶外活動。比如,教師發現幼兒對樹林、山坡很感興趣,可利用大樹、繩索和木片,制作秋千、攀爬網,并在坡地上開發滑草區;發現幼兒玩落葉,可以此為思路,開展“你來選,我來貼”活動,鼓勵幼兒將落葉制作成畫,使其發現自然中的樂趣。過去,部分教師習慣為幼兒提供現成的資源和游戲;如今,教師將幼兒看作平等存在的生命個體,更關注幼兒的內心需求。筆者所在幼兒園秉持把快樂教育奉獻給幼兒的教育理念,采用順水推舟的方式,通過資源運用和戶外活動,為幼兒積蓄成長的力量。
幼兒園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特點,開發特色化的戶外活動。例如,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筆者帶著幼兒來到河灘上,收集不同顏色的礫石,并幫助他們將礫石制作成可供玩耍的棋子,讓他們在平整的石板上玩五子棋。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資源,教師要選擇本土化的材料,開展適合大班幼兒的特色活動。教師在帶領幼兒進行戶外活動時要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讓戶外活動適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教師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使戶外游戲活動充滿生機。在教師指引下,大班的幼兒在戶外活動中逐漸養成善于發現、勇于實踐的游戲習慣,在游戲中強化了對鄉土資源的了解,并形成具有鄉土特色的作品,從而在游戲中獲得良好的體驗感和滿足感。
幼兒園還應在原有基礎上拓展資源,為幼兒提供更豐富的戶外游戲。大自然是最好的寶庫,只要有心,就可以創造新的玩法。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嘗試轉變教學方法,陪幼兒深入大自然,發掘鄉土資源之美,打破束縛,在活動中挖掘出更多新意。比如,教師帶領幼兒用番薯的葉和莖制作耳環和項鏈,開展“旅游區飾品店”游戲。學前教育是什么?無非是用科學的方式做先導性、啟蒙性的教育活動。雖然農村幼兒園的硬件條件有限,但是只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運用自然資源,就能在既有活動上創造出無限的新意。
幼兒看似懵懂無知,實則非常聰明,相比而言,他們更愿意在戶外游戲中適應世界并獲得知識。教師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要盡己所能,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戶外活動環境,以適宜的方式指導和陪伴他們,直到迎來花開的驚喜。筆者所在幼兒園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情況和年齡特點,選擇正確的方式,通過各種戶外活動來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
《指南》強調教師要做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根據不同年齡段的需求,保障幼兒充足的戶外游戲時間。筆者所在幼兒園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吸納了民間游戲的靈感,賦予大班戶外活動濃郁的本土特色。
比如,教師帶領幼兒開展“拉大鋸”“跳竹竿”游戲,在歡快的地方樂曲中,讓幼兒選擇竹竿,用喜歡的運動方式,展開一系列游戲。良好的情境氛圍能釋放幼兒愛玩的天性。“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里唱大戲”“一二三,踩竹竿;四五六,花滿頭……”幼兒歡快地唱著歌謠,在戶外活動中盡情地展示和分享快樂。由此可見,民間音樂的運用,能夠增強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自然地選擇和運用身邊資源。
教師在帶領幼兒進行戶外活動時,難免會出現活動無法繼續的情況。例如,筆者帶領幼兒玩“趕年豬”游戲時,幼兒要用秸稈驅趕“豬”(紙球),幼兒玩一會兒就失去了興趣,甚至告訴筆者“我不想玩了”。筆者意識到幼兒對游戲失去興趣可能是因為游戲玩法過于單一,于是就引導幼兒把“年”的故事融入游戲,一時之間幼兒的熱情又被調動了起來,新的玩法層出不窮。因為民間故事的引入,本次戶外游戲十分成功。在戶外活動中,教師的巧妙引導能促進幼兒的互動與合作;教師利用民間故事,能夠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幼兒主動探索戶外游戲的玩法,增強幼兒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大部分民間游戲有強身健體的作用,教師將其融入戶外活動中,并進行科學引導,可以幫助幼兒開發智力,增強體質。比如“端午滾江龍”親子戶外游戲。該游戲由幼兒和家長組隊進行比賽,幼兒和家長合力撐起“布圈龍”,在藤橋上行走,看哪組能夠最快過“江”。“端午滾江龍”游戲能夠將游戲特有的價值挖掘出來,使幼兒在游戲的同時,鍛煉肢體協調性,培養操作技巧,增進親子感情。每名幼兒都是一粒種子,大班幼兒喜歡游戲,教師可以借助戶外資源,融合民間游戲,用獨特的方式,為幼兒點亮幸福童年的星空。盧梭曾提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人看作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幼兒園要借力民間智慧,撐起戶外活動的空間,讓幼兒在戶外活動中鍛煉身體,放松心靈,實現身心、資源和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
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基于鄉土資源,立足大班戶外活動,對大班幼兒戶外游戲進行優化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創新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教師在本次戶外活動游戲優化實踐中,滲透傳統民間文化,利用豐富的鄉土資源,使戶外教育如同常青藤一般,深深扎根于農村幼兒教育事業的土壤中。
教師要用愛和溫暖守護幼兒的成長。戶外游戲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農村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幼兒園收集整理和運用自然資源,能讓幼兒戶外活動呈現新的面貌。在戶外活動時,教師要陪伴幼兒在大自然中獲取經驗,開動腦筋,創造性地運用自然資源,使幼兒能夠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