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柳桂 韋善教
(1.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廣西 河池 547100;2.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蠶業技術指導站,廣西 河池 547100)
桑蠶產業自古以來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經濟發展支柱,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農業經濟的重視,我國農業部和商務部辦公廳于2016 年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2016 年度全國桑蠶種、繭、絲生產引導的工作通知》。為響應中國家2019 年在中央1 號文件中的“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2021 年3 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出臺了《關于印發廣西桑蠶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2021 年9 月,我國商務部頒布《關于蠶絲綢行業“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開創新時代蠶絲綢行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作為廣西農業(桑蠶)產業科技重點示范縣,桑蠶產業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主要特色支柱農業產業之一,本文基于我國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趨勢和背景,從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角度來探討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對推動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乃至整個廣西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環江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全縣國土面積4572 平方公里,下轄12 個鄉鎮、140 個行政村(社區),總人口37.82 萬人。農業人口約32.3 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6%,其中養蠶農戶約占農業人口的54%,全縣養蠶農戶4.87 萬戶,其中脫貧戶約0.63 萬戶。全縣地處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每年可養蠶8-15 批,優越的氣候環境和地理條件,為蠶業發展積聚了巨大潛力。因此,桑蠶產業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主要特色支柱農業產業之一,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更是廣西農業(桑蠶)產業科技重點示范縣、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實施縣。2011 年繼2007 年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再次被評為“廣西十佳桑蠶生產基地縣”。2016 年4 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榮膺中國絲綢協會組織評選的“中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稱號。2021 年,全縣桑園總面積達13400 公頃,蠶種發放量達78.8 萬張,鮮繭產量3.2156 萬噸,產值16.5 億元。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有1 家蠶種場,年生產蠶種達25 萬張;有3 家繅絲企業,繅絲規模達到96 個標準組,年生產白廠絲產量1515.2 噸,產值7.31 億元,產值繅絲企業可以消化環江所有蠶繭量。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蠶桑生產起步于1969 年,最開始由當地的兩個生產隊集體飼養,桑園面積僅為2.27 公頃,到1979 年十年時間才發展到30 公頃。80 年代,全縣桑園面積發展到466.68公頃,蠶區分散在7個鄉鎮30多個村。90 年代全縣種桑養蠶規模進一步擴大,隨著“東桑西移”戰略的推進,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緊緊圍繞打造“廣西繭絲質量效益第一縣”的戰略目標,加強政策引導,形勢宣傳和技術推廣。2000 年全縣桑園面積為1466.67 公頃,直到2021 年,全縣桑園面積為13473.09 公頃,各年份桑園面積如圖1 所示。

圖1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年份桑園種植面積變化圖(公頃)
根據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相關數據,2011 年,全縣蠶繭產量為1.56 萬噸,直到2021 年全縣蠶繭產量突破3 萬噸大關,達3.22 萬噸(見圖2),種桑養蠶已成為環江農民經濟收入和脫貧致富的重要來源。

圖2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各年份蠶繭產量變化圖(萬噸)
90 年代全縣種桑養蠶規模進一步擴大。隨著“東桑西移”戰略的推進,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緊繞打造“廣西繭絲質量效益第一縣”的戰略目標,采取了“東桑西移”戰略推進,而近年,為進一步推進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并先后制定了《桑蠶繭絲綢“十四五”發展規劃》《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專業人才激勵暫行辦法》,實施了《四家班子領導聯系服務重點企業和項目工作方案》《繭絲綢產業發展“1625”工程》,印發了《蠶繭市場秩序管理工作方案》《蠶種和商品小蠶共育監管實施方案》《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開展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
多年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一直把興辦加工龍頭企業作為發展壯大桑蠶產業的重點工作來抓,堅持 “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先后共成立了5 家繅絲加工企業,2022 年,全縣繅絲規模為96 個標準組,年生產白廠絲1515.2 噸,繅絲企業可以消化環江所有蠶繭量,并就地加工增值,全面促進產業升級。比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南大門桑蠶專業合作社采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養蠶戶”的模式,獲得巨大的成功,2017 年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示范合作社,2019 年被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欄目專題報道,2020 年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典型案例,2021 年被評為國家示范合作社。
廣西江緣繭絲綢有限公司、廣西凱喜雅公司以及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桂合絲業有限公司目前作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龍頭企業,年產白廠絲總計2200 噸。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蠶業技術指導站作為技術指導中心,其主要業務是組織桑蠶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范及推廣,實施蠶桑良種化工程,大力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和簡易化、省力化、標準化養蠶技術,實現桑蠶產業強縣目標。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作為廣西桑蠶新品種鑒定試驗農村鑒定點,先后承擔了桂桑優12 號、桂桑優62 號、桑特優2 號、桂桑優5 號、桂桑優6 號、桂蠶一號、桂蠶二號,桂蠶N2 等桑蠶新品種的鑒定試驗工作,目前這些桑蠶品種都已成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當家品種。全縣“桂桑優”系列桑品種種植率為95.5%,小蠶共育率在99.5%,方格蔟使用率達100%。
盡管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把桑蠶“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為發展目標,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但家庭作坊養殖的依然是主要養蠶群體,此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許多年輕人更愿意到城里務工,而實際上參與到養蠶工作的更多是老弱婦孺。盡管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當地政府及相關的部門進行了專業技術的指導和推廣,但由于從事養蠶人員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這就使得養蠶創新技術、新設備投入和推廣更加難以進行。
在專業化設備以及能力受限的情況下,養蠶過量和蠶房條件差。目前農村很多家庭作坊,養蠶散戶的養殖場地有限,普遍存在批次重疊、過量過密飼養、蠶座過密,且消毒衛生不到位,這就容易造成蠶病爆發。此外,蠶房條件差,通風透氣不好,導致蠶發育開差大、弱小病蠶多,嚴重制約了當地桑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再者,由于當地大部分的蠶農文化程度不高,環境保護的意識不高,在進行養蠶作業的過程中,蠶沙亂堆、病死蠶亂丟致使環境污染嚴重,消毒不徹底,蠶病易連片爆發,進一步影響了養蠶效益和質量。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有很多養蠶農戶,由于缺乏專業的養蠶知識,在進行養蠶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重蠶輕桑”情況。許多養蠶農戶由于過分追求養蠶效率以及養蠶效益,而往往忽略了桑葉質量以及桑園管理。在缺乏專業的桑蠶產業技術指導情況下,大部分的養蠶農戶對桑園實施粗放型管理,這就使得桑樹營養不良,桑葉質量難以得到保證,鮮繭質量明顯下降,嚴重影響了蠶繭質量以及蠶農的養蠶效益,并最終制約了環江毛南族自治縣蠶桑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小蠶共育惡性競爭嚴重,共育室為爭取市場,補種多,而工具、人工、桑園面積沒有相應增加,消毒防病差,后期跟蹤服務不到位,群眾因小蠶質量差問題而爆發蠶病。此外,部分共育室在利益的驅動下,共育室蠶種來源魚龍混雜,部分共育室私自銷售蠶種或采購低價蠶種,這些蠶種的運輸保管催青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對小蠶生長有直接不良影響。
圍繞“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目標,重點實施“優繭工程”、“良園改造工程”和“技術推廣工程”三大工程,以規模發展和集約發展為主,達到連片帶動示范作用,以建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養蠶基地為核心,輻射帶動區域蠶區蠶農共同發展。一是狠抓科技項目建設工作,二是實施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項目,推動蠶房和桑園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此外,還以科技富民強縣和桑蠶產業科技重點示范縣建設為依托,與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總站等機構開展產、學、研院地合作,充分挖掘桑蠶發展科技創新潛力,研究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引進良種良法,大力推廣高產優質桑樹品種和高產高品質家蠶品種。
繼續深入推行“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養蠶戶”,鼓勵和引導養蠶經營權向有實力、懂技術、善經營的合作社流轉,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企業將其經營活動納入公司產業鏈,堅持“一手抓生絲加工,一手抓桑蠶生產”的發展戰略,采取鮮繭保底收購,無償提供蠶農種桑養蠶技術服務等一系列措施。
加強示范基地建設,大力推廣蠶桑優良品種,合理配方施肥,示范豐產桑園栽培、蠶沙無害化處理和桑蠶病蟲害綜合防控飼養等先進實用種養技術。示范推廣省力化給桑軌道車、省力化自動上蔟架 、水簾空調及抽風機為提高工效配備了全自動采繭機、蠶房和環境消毒機械。
積極開展蠶農桑蠶生產技術培訓,深入和進一步擴大蠶農培訓規模,大力推廣良種良法,不斷提升全縣蠶農生產技術。做好技術推廣服務,建立以縣蠶業站為核心,由縣、鄉鎮蠶業技術人員、共育戶和村屯種養能手120 多人組成的縣-鄉-村-屯四級蠶業技術服務網絡。蠶業技術服務網絡覆蓋全縣12 個鄉鎮、140 個村,負責向蠶戶提供種桑養蠶技能培訓、技術推廣、小蠶供應一條龍服務,大力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和規模化、省力化、標準化養蠶技術。此外,還要鼓勵和支持蠶農加大對桑園管理的投入,在全縣范圍內迅速形成一個“桑園深耕犁曬、覆土施放有機肥、堆漚蠶沙還桑園”的生產氛圍,全面提升桑葉質量,從桑蠶的飼料源頭保證其蠶繭質量。
通過建立完善的蠶種市場管理體系和制度,首先,做好品種鑒定試驗工作。環江作為廣西桑蠶新品種鑒定試驗農村鑒定點,目前桂桑優12 號、桑特優5 號、粵桑120、抗青10 號、農桑14、強桑1 號;兩廣二號、桂蠶8號等桑蠶品種已成為本縣的當家品種。其次,做好設施設備的研發工作。環江長達方格簇廠技術團隊研發生產的粘連式紙方格簇及多級微壓護電動脫繭機實用高效,有效提高蠶繭質量及脫繭效率,比人工脫繭提高近10 倍工作效率。最后,小蠶共育室提升改造建設,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方式扶持小蠶共育室。
廣西是我國桑蠶產業重要的產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作為廣西桑蠶產業科技重點示范縣,桑蠶產業是環江毛南族自治縣主要特色支柱農業產業之一。桑蠶產業本就屬于綠色產業,桑和蠶資源不僅具有食用、藥用、造紙等作用,桑蠶產業所延伸到的產業鏈條多,范圍廣,推動桑蠶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能夠為農民提高收入,還能夠減少由于農村及其他產業的發展而對農村環境造成的破壞,是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