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舟 岑 香 楊 慧 張志昌 李泉琦 顧昌華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黑木耳因其具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和重要的醫用價值,口感脆嫩,深受喜愛,是中餐桌上的“常客”,被譽為“素中之王”。近年來隨著北菇南移,黑木耳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攀升,僅次于香菇,成為我國第二大人工種植類食用菌。但黑木耳栽培過程中最為常見,直接導致其減產的一種病害—青苔病卻始終得不到有效的解決,為此,本研究基于當前較為成熟的工廠化液體制種、接種和栽培模式,使用生物藥劑通過多種施藥手段,對黑木耳的青苔病進行防控探索,取得初步成效。
黑木耳 [Auricularia auricula(L.:Hook)Underw.],是我國南北方常見木腐大型真菌,屬于擔子菌門、層菌綱、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屬,富含蛋白質、多糖和膠質,其營養價值遠高于蔬菜和水果,且對呼吸道微塵具有良好的吸附清除效果,對于長期接觸粉塵的人員具有顯著保健作用。
據史料記載,我國古代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對黑木耳進行種植,但技術僅限于自然接種,由于對自然野生環境的高度依賴,產量極低。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逐漸開始半自然半人工栽培,即將黑木耳子實體搗碎后接種于段木進行栽培,由于缺乏對黑木耳生長規律的認識,人工干預度很低,產量依舊不高。隨著純菌種技術和代料栽培技術的實現,以及出菇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到20世紀70年代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栽培。從實現人工栽培后黑木耳產業發展迅猛,現在已實現工廠化制種。其種植模式多樣,主要有室內吊袋栽培和大田露地全日光間隙噴霧栽培。種植范圍從早期集中在北方現已擴展到南方廣大地區,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種植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得黑木耳的產量迅速提升,當前我國黑木耳產量僅次于香菇,是第二大食用菌產品,年產量超過700萬噸,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因為南北方的氣候差異,黑木耳的種植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差異,北方多集中在冬春接種,夏秋采收,而南方則夏秋接種,冬春采收。在貴州銅仁地區,菇農依據黑木耳和水稻的生長特點,進行黑木耳與水稻輪作,即水稻收割后起隴鋪膜,搭建簡易鋼絲欄,長棒以“人”字形斜靠在鋼絲上,短棒直立擺放。隴寬1.2m,可安置3根鋼絲欄,擺放6列菌棒。隴間開溝,寬35-40cm,深20cm,鋪設噴淋管,可供人行。相較傳統稻田單一種植水稻,此法效果顯著,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據統計,小棒可產黑木耳干品60g,大棒可產90g,每畝地可擺放1萬棒,每個家庭可管理20畝。然而,由于青苔病的普遍滋生,消耗菌棒營養,到后期嚴重阻礙了菌棒出耳,相較無青苔感染菌棒減產達20%,給菇農造成大量損失,本研究正是基于這一背景開展實施的。
本研究通過三種不同處理方式探究青苔速滅對黑木耳青苔病的抑制效果,以期實現以下目的。一是有效抑制青苔病的蔓延,通過施加藥劑,青苔病能得到有效控制,減少對菌棒的營養消耗。二是施加藥劑后增加黑木耳的產量,本試驗采用3種不同施加藥劑的方法,與對照組相比較施加藥劑后增加產量的差異,充分說明藥劑的促進作用。三是篩選經濟可行的操作方法,不同施加藥劑的方法對操作的難度要求存在差異,對于不同規模的種植戶或種植企業可采用與自身相適應的施藥措施。
南方種植黑木耳多采用秋天擺棒,冬春季采收,冬季氣溫低,出耳量少,高產期集中在春季。隨著春季氣溫回升,雨水量隨之增加,雨水沿孔口進入菌棒沉積,進而滋生青苔病導致菌棒軟化腐爛,造成減產是普遍現象,但長期以來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本試驗通過施加青苔速滅對青苔病進行有效治理能緩解上述情況,這對于黑木耳現代化栽培具有促進性作用。尤其是對于廣大菇農采用地擺式栽培而言,青苔病幾乎是造成黑木耳減產乃至絕收的關鍵影響因素,所以本研究對提升菇農生產積極性具有重要的價值。青苔速滅是生物藥劑,減少青苔對菌材營養消耗的同時對環境友好,采收結束后脫袋將菌渣回填,可以提升土壤肥力。
黑木耳屬于異宗結合大型真菌,子實體成熟后在耳片腹面形成子實層,子實層擔子細胞內雙核融合形成短暫二倍體,通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擔孢子,擔孢子彈射后,在適宜環境中萌發形成單核菌絲,即為初生菌絲。可親和的兩個單核菌絲進行質配后形成雙核菌絲,即次生菌絲。雙核菌絲通過鎖狀聯合方式進行細胞增殖,隨后不斷生長分化形成原基,原基進一步發育形成新的子實體。
4.1 菌種制作
本研究采用液體制種和接種,工藝流程為:試管種→初級搖瓶種→次級搖瓶種→發酵罐深層發酵種→接種菌棒。供試黑木耳品種為青皮1號,母種純菌絲培養用加富PDA培養基,菌絲滿管后通過液體菌種發菌擴大培養,在無菌條件下進行液體接種。
4.1.1 試管種
試管種培養基配方在PDA培養基基礎上改良,取麩皮30g煮沸后過濾液,加入馬鈴薯煮沸后過濾液,同蔗糖、瓊脂加入MgSO41g和VB1 10mg,超純水1000mL定容滅菌,冷卻后在無菌條件下接種,25℃恒溫避光培養7天。
4.1.2 初級搖瓶種
取4-6塊0.5cm見方的試管種菌絲體接種于初級搖瓶中,靜置3天,待液面菌絲塊長至1cm大小時上床搖瓶,24-26℃,120r/min,培養4天,待培養基清亮透明,菌絲球大小均勻密集,含量達80%可接次級搖瓶種。初級搖瓶種培養基配方:馬鈴薯200g,葡萄糖20g,蛋白胨3g,酵母膏 2g,KH2PO42g,MgSO41g,VB1 10mg, 超純水1000mL。
4.1.3 次級搖瓶種
次級搖瓶種培養基配方同初級搖瓶種,向5000mL三角瓶加入培養基2000mL,并放入5-8顆玻璃珠,促進液相均勻度,滅菌冷卻后接種。將初級搖瓶種按10%接種量迅速倒入次級搖瓶中,24-26℃,120r/min,培養4-5天,當培養基清亮透明,菌絲球密集達80%以上時,可用于接種深層發酵擴大培養。
4.1.4 深層發酵種
深層發酵在發酵罐中進行,其工藝流程是:配料→裝罐→滅菌→冷卻→接種→培養。黑木耳液體深層發酵培養基采用如下配方:玉米粉4%,蔗糖3%,麩皮2%,MgSO40.1%,KH2PO40.05%, 豆 油 0.05%,VB1 0.01%。120℃滅菌40min,冷卻至培養溫度后接種。培養4-5天,隔天抽樣檢測,至培養液清澈,菌絲球密集濃度達80%可用于接栽培棒。
4.1.5 菌棒制作
采用木屑種小棒栽培,培養基配方:木屑78%,麩皮20%,蔗糖1%,石膏1%,菌棒直徑10-11cm、長度22-23cm、重量1.25-1.3kg。采用窩口機裝袋,滅菌冷卻后移至接種車間,在無菌條件下液體接種。
4.2 發菌管理
避光變溫培養,前期溫度保持在26℃,中后期緩慢將至22℃,早期高溫有利于菌絲萌發定植,中后期相對低溫促進養分積累,15天后菌絲可長滿菌袋。期間定期檢查記錄環境數據,及時清理污染菌棒。菌絲長滿后,分別刺大孔和小孔,大孔口直徑約0.8cm,孔數35個;小孔口直徑約0.2cm,孔數120個。移至栽培試驗場,試驗場用石灰水消毒。
4.3 出耳管理與采收
開口后通氧量增加,菌絲代謝活躍度隨之加快,早期溫度控制在25℃以下,借助遮陽網,適度霧噴控制溫度。此時濕度過大易感染雜菌,過于干燥會導致開口處菌絲死亡,需控制在65%上下,采用見干見濕方式促進菌絲扭結形成原基。待出芽封口后增加霧噴次數,將空氣濕度增至90%,增濕需避開高溫時段,高溫高濕易感染雜菌。秋季晝夜溫差大,有利于集中催芽,提高出耳整齊度。持續高溫天氣不宜催芽,待溫度降至25℃以下再集中催芽。
耳片成熟后,及時采收,采大留小,按實驗分組采收稱量干重,測量耳片大小,取算術平均值,并記錄。采收時提前前半天停止給水,采收后停止2天給水,待菌絲恢復后再繼續給水。
4.4 適宜藥劑濃度探究
設置4個實驗組和1個對照組,加入等體積、相同濃度青苔液。實驗組用0.1%、0.2%、0.4%、0.8%青苔速滅溶液處理。每天記錄青苔液顏色變化,比較不同藥劑濃度清除青苔所需時間,記錄至實驗組青苔液全部澄清。
4.5 青苔速滅與菌絲生長的拮抗探究
用打孔器取直徑1cm濾紙圓片,滅菌后分別用0.2%、0.4%、0.8%青苔速滅溶液浸泡5min,每個濃度取3個濾紙圓片置于接種菌絲的PDA平板上,圍繞接種點分布,對照組只接種不放置濾紙圓片。
4.6 藥劑處理滋生青苔的黑木耳菌棒
出兩潮耳后,菌棒開始感染青苔病,將感染青苔病的菌棒按大、小孔分成兩組,配制0.2%青苔速滅溶液分別進行如下3種處理:①噴灑(連續3次,每次5min);②浸泡30min;③浸泡60min。每種處理方式大、小孔菌棒各20棒,不做處理的大、小孔菌棒各20棒作為對照,均進行常規培養,比較不同處理方式的黑木耳產量和品質。
本探究試驗采用液體制種、接種,通過不同方式施加藥劑探究防治效果,具體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黑木耳青苔病藥劑防治探究過程圖
6.1 抑制試驗與拮抗試驗結果
抑制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青苔受到明顯抑制,0.2%以后效果不再變化。拮抗試驗培養9天結果顯示未出現藥劑抑菌圈,青苔速滅對菌絲生長無抑制作用。青苔速滅對菌絲生長無抑制作用,但高濃度藥劑會增加對培養基營養的吸收,進而影響菌絲的營養吸收,故試驗選用0.2%濃度。
6.2 產量與品質的比較
6.2.1 相同處理方式下,大孔和小孔黑木耳的總產量及處理后增加量相當,但不同處理方式下增加的產量差異明顯,其中大孔浸泡增加的產量最佳,小孔菌棒浸泡次之,但優于噴灑組效果,浸泡時長30min以上產量不再增加。以上3種方式處理后的黑木耳增加產量均優于對照組產量,對照組大、小孔棒均增加產量分別為28.2g和26.3g。

表1 藥劑處理組和對照組產量統計(干重/g)
6.2.2 對產品形態觀察發現,大孔菌棒耳片較小孔耳片寬度大,前者均寬達6.6cm,后者均寬4.7cm,前者由于原基在孔口成簇著生,增加了采摘難度,且耳片連生難以分開。
6.3 青苔病的發生和環境因子的關系
滋生青苔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打孔后遇陰雨天氣或對菌棒噴水,雨水從孔口進入菌棒沉積,3-5天后在菌袋陰面滋生青苔。搬運、排場導致袋料分離,雨水沿開口進入袋內也容易導致青苔發生。
7.1 根據調查,試驗用菌棒常規棒均產量干重為60g,而試驗組棒均產量為56.7g,對照組棒均產量為40g,僅有浸泡組產量與正常產量相當。其原因在于出耳期遭遇5場大雪,長期低溫后氣溫陡升至27℃,導致對照組青苔大量滋生,菌棒快速腐爛,嚴重減產。實驗組經藥劑處理后減少了青苔滋生,但劇烈氣溫變化對其也有較大影響。
7.2 藥劑浸泡能有效抑制青苔滋生,提高產量,在工廠化大規模生產中此途徑難以施行。另外,大孔浸泡較小孔產量更佳,但大孔耳片過大、連生,采摘時容易拉斷,降低了黑木耳品質。因此,為提高品質,控制勞動成本,減少青苔病的發生,推薦使用小孔噴灑藥劑的方式,家庭作坊式生產則可使用大孔浸泡的方式,且浸泡時長不宜超過半小時。
7.3 保持排場清潔,擺棒前用石灰水對排場消毒殺菌。刺孔后到菌絲恢復前環境濕度控制在40%-60%,避免陽光直射。出菇期要求空氣濕度90%以上,不能對菌棒直接噴水,增濕應遵循低溫期白天給水,高溫期早晚給水的原則。
本探究通過施加生物藥劑減少了青苔病的大量滋生,進而減少了青苔對黑木耳菌棒營養的消耗,增大出耳量。雖然本實驗用藥劑廣泛應用于水產農業中青苔病的防治,但用于食用菌栽培領域未見相關報道,在后續研究中將進一步對施加藥劑后黑木耳子實體內的營養成分展開分析,比較不同處理方式下營養成分可能發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