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壯,魏秋姣,嚴玉婷,楊芳
1.珠海市中西結合醫院 檢驗科(廣東 珠海 519020);2.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 檢驗科(廣東 珠海 519000);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圖木舒克市 843901)
梅毒是一種慢性全身性性傳播疾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梅毒螺旋體感染。近幾年,梅毒開始逐年升高發病率,且發展趨勢逐漸蔓延。梅毒早期會有復雜的臨床表現,呈多樣性,再加上部分患者并未真實陳述自身病史及沒有科學地實行抗生素治療,會困擾醫生的診斷結果,進而增加誤診及漏診的可能性[1]。術前給予患者梅毒篩查和確診已經成為必備的實驗室工作。因此,血清學檢查已經成為梅毒診斷的關鍵依據。患者機體在受到梅毒螺旋體感染后,體內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抗體,一類是依據梅毒螺旋體產生的特異性抗體-IgM和IgG,另外一類是非特異性抗體-反應素,該抗體是感染梅毒螺旋體后宿主細胞釋放的螺旋體表面脂質和類脂質的抗體[2]。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梅毒螺旋體抗體明膠顆粒凝集實驗(treponemapallidumparti-cleassay,TPPA)結合金標法對手術患者進行梅毒確診及療效觀察,可以有效地對梅毒進行防治與干預,若兩種檢測方法出現不相符的結果,則存留血清,通過免疫印跡法(Westernbiotting,WB)進行最后確診,既填補了圖市醫院不能確診梅毒的空白,又能對圖市的梅毒發病率進行監控,具有深遠的社會效益,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新疆圖木舒克市人民醫院收治的3000例術前患者血清,研究時段在2016年8月—2019年10月,收治的受檢者是梅毒患者1300例,非梅毒患者1000例,健康體檢者700例;梅毒患者男性652例,女性648例,年齡24~69歲,平均(46.86±2.51)歲;非梅毒患者男性531例,女性469例,年齡25~70歲,平均(47.13±2.48)歲;健康體檢者男性353例,女性347例,年齡24~69歲,平均(46.86±2.51)歲。各組患者一般資料比對,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嚴格按照廠家試劑說明書開展實驗:①TPPA試驗:于室溫條件下,用稀釋液在U形板上倍比稀釋每份血清樣本,分別形成4種稀釋度,類型包括1∶5、1∶10、1∶20、1∶40,再將未致敏明膠顆粒試劑加入1∶20的稀釋血清中與致敏明膠顆粒試劑加入1∶40的稀釋血清中,震蕩混勻30秒,行2h靜置后觀察結果,陽性標準是未致敏粒子孔不凝集,加致敏粒子孔凝集。②金標法試驗:于冰箱中取出試劑盒,放置于15~30℃室溫環境下30min再做試驗,取出20μL全血或10μL血漿或血清放置于金標版檢測窗,之后加入稀釋液3~4滴,于5~20min內進行結果判讀,若在30min以上則表示結果無效。③WB法:在反應槽中放入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條,每槽加入含5%脫脂奶粉的1mL PBS緩沖液,再將患者血清樣本50μL加入,搖床振蕩反應3h。洗5次PBS-T洗滌液,1次保持在3分鐘左右。將1mL羊抗人IgG加入反應槽中,搖床振蕩反應3h,洗滌反應槽5次。將1mL顯色底物加入至反應槽中,反應5~10min進行結果觀察。
(1)TPPA和金標法檢測結果:針對梅毒、非梅毒及正常體檢者TPPA和金標法陽性數,評估陽性率。
(2)疑似梅毒患者實行不同方法的檢測結果:①靈敏度=真陽性人數/(真陽性人數+假陰性人數)×100%;②特異度=真陰性人數/(真陰性人數+假陽性人數)100%;正確指數主要評估臨床符合率。
1300名梅毒患者中,共檢測出1300名TPPA陽性人數,陽性率為100.00%,1250名金標法陽性人數,陽性率為96.15%;1000名非梅毒患者中,未檢測出TPPA陽性人數,陽性率為0.00%,15名金標法陽性人數,陽性率為1.50%;70名健康體檢者中,均為陰性的金標法和TPPA結果。梅毒患者與非梅毒、健康體檢者檢測結果相比,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各組TPPA和金標法檢測結果比較 [n(%)]
TPPA檢查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正確指數均高于金標法檢測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疑似梅毒患者實行不同方法的檢測結果比較 [n(%)]
梅毒是常見性病,傳播路徑包括血液傳播、胎傳播及性傳播。很多不正確的性交行為會將早期梅毒患者的梅毒向同伴傳播[3]。人體在受到梅毒感染后,梅毒螺旋體會以較快的速度使全身各器官被侵犯,導致損傷器官,可經胎盤傳給子代,有著較大的危害性,且梅毒患者發病時間較長,存在著復雜的臨床癥狀,因此很多醫生在診治期間會有誤診情況出現,實驗室診斷是以血清學方法為依據。
患者機體在受到梅毒螺旋體感染后,最早產生特異性抗體IgM,大約出現在感染后的第2周,伴隨疾病發展,會緩慢升高lgG抗體,經有效治療后會消失IgM抗體,而持續存在IgG抗體,情況嚴重下終身不消失,持續呈陽性血清反應。相比特異性抗體,非特異性抗體會晚出現2~3周[4]。TPPA的抗原是在明膠粒子上包被梅毒螺旋體Nichols株精細制作菌體成分,可同時對IgM型和IgG型抗體進行檢測,有著較高的敏感性,可經吸收試驗后復檢排除其發生的非特異性凝集,有著良好的特異性,2~4周的感染期可檢測出,是現階段獲得大眾認可的梅毒血清確認試驗[5]。快速梅毒螺旋體抗體膠體金實驗作為梅毒確診的金標準,是將15500、17000、47000相對分子質量重組抗原的梅毒螺旋體結合至檢測板上,依據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原理對血清中的梅毒特異性抗體進行檢測。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apidplas-mareagincirclecardtest,RPR)試驗所用時間短,便于操作,伴隨病情變化會隨之改變抗體效價,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臨床癥狀與梅毒的活動性,在給予梅毒患者臨床治療或基本處于非梅毒活動期時,會快速下降或消失,很容易引發假陰性反應,增加漏診率[6]。在伴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時,RPR還可能出現假陽性反應。因此,RPR不適用于篩選試驗梅毒。若TPPA法與金標法的對比出現不相符結果,則應將血清保留,采用WB方法進行最后確診。陽性標本(兩種方法均可)行RPR滴度檢測,備案并記錄結果,以此作為比對標準,以便對確診患者的療效作出評價。
因本院地處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自然條件惡劣、氣候干燥,醫院正處在起步階段,臨床對于梅毒螺旋體致病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實驗室對梅毒的檢測手段也較為單一,不能給臨床提供準確的實驗室診斷依據,經常造成疑似病例轉院確診且無法進行治療隨訪,讓患者產生疑惑與質疑,有時甚或加大醫患矛盾[7]。針對現有情況,本院建立了完整而有效的實驗室檢測系統,對術前患者進行規范的梅毒篩查。不僅能夠確診陽性患者,而且能夠進行療效觀察。并在梅毒這一傳染病方面,做到防治結合,配合疾控部門對當地的梅毒的發病率進行監測。本次試驗結果顯示,1300名梅毒患者中,TPPA和金標法分別呈100.00%和96.15%的陽性率;1000名非梅毒患者中,TPPA和金標法分別呈0.00%和1.50%的陽性率;70名健康體檢者中,均為陰性的金標法和TPPA結果。TPPA檢查方法比金標法檢測的靈敏度、特異度及正確指數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采用TPPA方法診斷,可提升診斷準確率,保持較高的可信度。采取TPPA檢測法確認檢測,需花費較高成本,且需較長的步驟周期,不適用于大規模檢測,且不能判定梅毒的療效,需結合RPR做滴度檢測觀察療效切實可行,保證診斷效果,提升特異性與敏感性。
相關研究[8]表明,梅毒患者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檢測使用ELISA方法與TPPA法均可獲得良好結果,且無需花費較高的實際成本,便于操作,可采用全自動酶標儀實行自動化操作,適用于篩選大批量標本梅毒患者,但ELISA方法會出現假陰性反應。TPPA法由于需要花費較高成本,操作程序較多,需消耗較長時間,不適用于篩選大量標本,更多地應用于確診試驗[9]。正是因為TPPA經檢查可獲取良好的特異性和較高的敏感度,能夠穩定試劑,無需專門儀器,主要以肉眼判定結果,適用于直接確認和篩查梅毒患者。TPPA檢測出的陽性患者更多的是梅毒現癥感染者,是實行臨床治療的主要指標,本研究臨床資料也證實了這一點。但還需要依據臨床體征、癥狀及不潔性行為史確定診斷結果。特別是老年患者,伴有基礎性疾病的可能性較大,會引誘機體產生抗梅毒螺旋體的非特異性或特異性抗體,導致金標法和TPPA試驗引發現假陽性反應。因此,若老年患者否定疾病接觸史和發病史,梅毒抗體試驗陽性不可解釋為曾經或正在感染梅毒者,患者感染梅毒螺旋體判斷結果不可將陽性結果作為絕對依據,應與臨床結果相結合進行綜合分析。梅毒患者治療期間需患者的性伴侶共同檢測,實行足療程、足劑量治療,進而促進患者治愈。
綜上所述,TPPA方法對圖木舒克市手術患者進行梅毒確診,可保證診斷效果,且TPPA法比金標法假陽性更少,可采用TPPA法確診梅毒并結合RPR做滴度檢測觀察療效切實可行,有效填補了圖市實驗室確診梅毒的空白,將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