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泓,李偉強,翁天才
1.佛山市中醫院三水醫院 骨科;2.佛山市中醫院 骨科(廣東 佛山 528100)
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涉及關節面的關節內骨折,在人體所有骨折中占據1%~2%。脛骨平臺的骨折還會伴隨其他損傷,如韌帶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等,骨折復位的術后質量對于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直接影響。同樣的,對于該疾病因錯誤的治療方案所導致的治療不當均會對膝關節功能產生消極影響,如導致關節畸形,改變關節穩定性等,以上均造成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1]。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革新,有關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分型以及治療等手段均有極大的突破與發展,提高了骨折愈后的膝關節功能的恢復率,降低了相關并發癥如關節僵直等的發生率[2]。針對脛骨平臺損傷機制、分型等的不同,將會制定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案。近些年來,本科室醫生一直致力于追求微創手術、良好的愈后以及堅強的骨折支撐固定。研究發現,美國新研制成的一種人工骨材料——磷酸鈣自固化人工骨(calciumphosphatecement,CPC),其屬于非陶瓷型羥基磷灰石類,相比于以往,該材料制備容易且使用方便,值得廣泛推廣[3]。本文具體探討了磷酸鈣自固化人工骨填充配合小切口復位治療脛骨平臺骨折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從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診于佛山市中醫院三水醫院住院SchatzkerⅡ-Ⅲ型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中選擇6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18歲≤年齡≤60歲;(2)經X線檢查后經具有高級職稱的一位影像科醫師和一位骨科醫師共同確診為SchatzkeⅡ-Ⅲ型脛骨平臺骨折及CT掃描確診;(3)無手術禁忌證;(4)患者同意手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了此次研究。排除標準:(1)有關節炎、既往陳舊骨折、陳舊半月板損傷等影響膝關節功能性的疾?。?2)病理性骨折患者;(3)拒絕參與本實驗的患者。
在60例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5.79±2.55)歲;平均體重指數(24.17±2.22)kg/m2;平均受傷到手術治療時間(7.55±0.22)天;骨折原因:18例高處跌落傷,32例車禍傷,其他1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所有患者術前完善常規檢查,術前30min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腰麻,手術體位取仰臥位。
試驗組:采用前外側小切口,實施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內翻膝關節,通過脛骨外髁開窗撬撥或截骨撬撥起塌陷的平臺關節面,予克氏針臨時固定,透視確認骨折復位滿意,注射器中混合攪拌后,骨缺損處注入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待其硬化后,用2~3枚下肢空心螺紋釘固定脛骨近端。大量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切口,逐層縫合切口,患肢石膏托固定。
對照組:采用與試驗組相同的基本操作并使用鋼板固定。大量生理鹽水沖洗手術切口,逐層縫合切口,患肢石膏托固定。
兩組患者術后經石膏托功能位進行固定,使患肢處于高位,對于其心理予以鼓勵,并按階段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肌力訓練及踝關節屈伸功能鍛煉,輔以藥物消腫,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過24h,循序漸進進行功能鍛煉并逐步過渡到負重行走。
(1)觀察與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等圍手術指標。(2)記錄術后6個月并發癥情況:骨不連、關節僵直、內固定松動斷裂等。(3)經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作出評估,內容主要涵蓋生活、心理及軀體能力三部分,其最高分值為100分,表示生活質量最好。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差異對比顯著為P<0.05。
試驗組的手術時間等手術指標都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指標對比
試驗組術后6個月的關節僵直、骨不連、內固定松動斷裂等并發癥發生率為3.33%(1/30),低于對照組的20.00%(6/3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對比 (n,%)
試驗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兩者差異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分)
據報道,因遭受不同程度暴力所導致的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該骨折在膝關節創傷中最為常見,且經調研相關研究發現,其并發癥竟高達20%~70%,嚴重影響患者愈后心理及生理狀況。由上述已知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關節內骨折,因此,其手術成功概率極大程度上取決于術后關節面的平整程度、良好的下肢力線等,而這些也是骨科醫生所不斷追求的目標[4]。
磷酸鈣自固化人工骨具有微創可注射、調和后的漿體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充足的注射時間,優秀的抗水性和理想的抗壓強度、理想體內重塑周期等特點。其可應用于修復骨缺損,也可應用于牙根管填充[5]。本研究顯示,經對比兩組圍手術指標發現,試驗組圍手術指標較對照組低,表明磷酸鈣自固化人工骨填充配合小切口復位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能減少對患者的創傷,并促進骨折愈合。
目前針對脛骨平臺SchatzkerⅡ-Ⅲ型脛骨平臺骨折主流做法,仍以開放性切開復位及外側鎖定鋼板支撐,配合異體骨植骨為主,但是存在開放性切口相對創傷較大、手術時間長等不足,使得很多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關節面復位丟失、鋼板放置區域不適、功能恢復時間較差等問題[6]。微創注射型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作為植骨材料,安全有效,為創傷骨科在臨床上用于四肢干骺端骨缺損的修復,作為松質骨區域移植替代材料,為微創植骨創造了條件。該材料能夠在短時間內到達最大硬度,為早期負重及功能鍛煉提供條件,配合空心釘有效固定,減少了植入物對關節干擾,利于功能恢復[7-8]。本研究顯示試驗組術后6個月的關節僵直、骨不連、內固定松動斷裂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樣本量小,且只是進行初期療效與機制分析,在后續研究中,將加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獲得更為科學以及具有說服力的實驗結果。
總之,磷酸鈣自固化人工骨填充配合小切口復位治療脛骨平臺骨折能減少對患者的創傷,促進骨折愈合,減少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