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軍,楊建華,李瑾,黃勇
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 骨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膝骨性關節炎又稱為退行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于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多發生于老年群體,是因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而導致的,多表現為關節疼痛難忍、腫脹,且伴功能性障礙,且經影像學檢查發現膝關節伴不同程度退變[1]。隨著腔鏡技術的不斷發展,關節鏡在膝關節疾病中的治療優勢日益顯著[2]。關節鏡下清理術能緩解50%~80%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癥狀,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部分專家認為在關節鏡下清理術的基礎上聯合玻璃酸鈉注射可輔助治療,以期達到更為顯著的遠期療效[3]。因而本次研究主要探究關節鏡微創清理配合玻璃酸鈉注射對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療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從我院2020年10月—2022年1月時間段內抽取入院診療的82例膝骨性關節炎老年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n=41)與參照組(n=4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相關診斷標準[4];②晨僵<30min;③近3個月來膝關節腫脹,且疼痛反復性發作,活動受限,伴摩擦聲響;④年齡>60歲;⑤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近期膝關節伴外傷,且經關節鏡手術治療;②膝關節合并急性損傷,并伴類風濕性關節炎;③伴凝血功能障礙類疾病;④關節間隙顯著狹窄;⑤并發膝關節腫瘤或結核;⑥臨床資料缺失。
參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齡61~74歲,平均(67.45±4.33)歲,病程1~7年,平均(3.41±0.46)年,病變位置:左膝20例、右膝21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22例,年齡60~75歲,平均(68.23±4.16)歲,病程1.5~7年,平均(3.26±0.51)年,病變位置:左膝22例、右膝19例。比對兩組平均年齡及病程等臨床資料,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參照組以關節鏡微創清理術治療 調整體位為平臥位,術區常規消毒鋪巾后進行硬膜外麻醉,并將1mL腎上腺素與3000mL生理鹽水混勻后持續灌洗關節腔,手術入路為膝前內側與前外側,做一切口將Stryker關節鏡與手術相關器械置入,使用關節鏡探查膝關節軟骨退變、骨贅、滑膜增生等情況。明確清理方案后,首先將增生骨贅切除,并清理關節中破損半月板碎片、增生滑膜、已粘連的纖維束帶,軟骨修整后摘除關節腔中的游離體,手術完畢后沖洗關節腔,并將積液抽凈,止血完畢后縫合,留置引流管,術后進行常規抗感染治療,患處在術后持續冰敷,以求消腫止痛,24h后穿刺引流,抽出積液與積血。術后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進行功能性鍛煉,如負重屈膝、“踝泵”練習等。
1.2.2 觀察組在參照組基礎上注射玻璃酸鈉 方法如下:告知患者膝關節屈曲90°,注射位置選擇髕韌帶外側1cm以及髕骨下緣處,并對周圍皮膚消毒。進針角度為45°,如有關節積液,需抽凈后再注入。在關節腔內注入2.5mL玻璃酸鈉注射液(規格:2.5mL∶25mg),注射完畢后患者關節被動性屈伸,次數為5~10次。玻璃酸鈉注射1次/周,持續5周。
1.3.1 比較兩組療效有效率 療效評價標準:患者關節活動不受限,且癥狀消失,功能恢復正常,可正常參與工作與日常生活,判定為治愈;患者關節活動輕微首先,癥狀改善明顯,功能基本康復,工作與生活稍受影響,判定為有效;患者關節活動嚴重受限,且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工作與生活嚴重受影響[5]。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評價時間為術后6周。
1.3.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HSS評分及20m步行疼痛評分 采用美國外科醫院制定的評分標準(HSS評分),分為6部分,即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動度(18分)、屈曲畸形(10分)、肌力(10分)與穩定性(10分),同時還包含減分條目,總分百分制,評分高膝關節功能恢復佳[6]。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用10cm長標尺(0~10分),患者依據自覺疼痛程度標記,0為無痛,10為最痛,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評價時間為術前與術后6周。
1.3.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 在治療前后分別抽取肘靜脈血,離心后得到上清液,以酶聯免疫吸附性試驗(EILSA)及配套試劑盒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評價時間為術前與術后6周。
觀察組療效有效率為97.56%,高于參照組的82.93%(x2=12.156,P=0.001<0.05)。見表1。

表1 比對兩組療效有效率 (例,%)
治療后觀察組HSS評分高于參照組,而20m步行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HSS評分及20m步行疼痛評分 (n=41,分,
治療后觀察組炎性因子IL-6、IL-10水平均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
膝骨性關節炎屬于骨科臨床常見且多發老年退行性病變,多數患者因膝關節透明軟骨變性或缺失致使軟骨組織的邊緣增生形成骨贅,從而誘發疼痛,病情進展導致關節功能性喪失。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包含:膝關節晨僵(時間少于30min)、關節腫脹疼痛,伴關節腔積液,關節畸形、骨有摩擦聲音,存在運動障礙。老年患者晚年生活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便是疾病疼痛難忍以及膝關節功能性障礙。
臨床上除通過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外,在膝關節骨關節炎根治性藥物方面較為缺乏,因而目前多通過關節鏡微創術式治療疾病,醫療費用相比人工關節置換術低,患者經濟負擔輕,且還能在極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關節腫脹與疼痛,延緩疾病進展[7]。本次研究著重探究關節鏡微創清理配合玻璃酸鈉注射對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療效的影響,分析發現觀察組療效有效率為97.56%,高于參照組的82.93%(P<0.05);治療后觀察組HSS評分高于參照組,而20m步行疼痛評分低于參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炎性因子IL-6、IL-10水平均低于參照組(P<0.05),上述結果與張治華[8]研究結果近似,進一步證實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經關節鏡微創清理配合玻璃酸鈉注射治療后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性,緩解疼痛,輔助降低機體促炎性因子水平。相比于開放性術式,關節鏡微創清理術優勢明顯,優點為切口小、康復快、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癥少等,受患者青睞。關節鏡能及時檢查發現膝關節軟骨異常改變,并清除關節中增生的骨贅以及部分軟骨碎塊,修整半月板,減輕關節摩擦,緩解疼痛,延緩病情發展。但關節鏡微創清理術后,滑膜組織與關節軟骨被部分摘除,且為防止術后關節腔出血,因而術畢后會將關節腔中液體抽凈,但此操作會影響關節的保護與潤滑、緩沖作用[9]。膝骨性關節炎經過關節鏡微創清理后,在關節腔內注射玻璃酸鈉,其作用如下,(1)穩定關節腔中的內環境,(2)補充其對關節的潤滑、保護及緩沖作用。關節腔中注射玻璃酸鈉后,其能保護、覆蓋關節組織,改善腔內的潤滑功能,并能滲入到變性軟骨中,以此抑制軟骨變性作用,改善變性軟骨的代謝效果,同時玻璃酸鈉還可抑制滑膜上部分疼痛介質,以此起到減輕疼痛的效果[10]。因而在關節鏡微創清理后于關節腔中注射玻璃酸鈉,能顯著抑制組織中部分促炎癥因子,強化關節液的潤滑、保護、緩沖作用,利于關節軟骨愈合。
綜上所述,老年膝骨性關節炎經關節鏡微創清理配合玻璃酸鈉注射治療后療效顯著,能明顯改善膝關節功能性,緩解疼痛,輔助降低機體促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