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姣
(廣州城市理工學院,廣東 廣州510850)
服裝行業產品流行周期快,所謂“時尚來去匆匆”,那么每年的流行趨勢是怎么產生的呢。在國際上有公認的四大國際時裝周:法國巴黎,意大利米蘭,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每年一屆,分為春夏時裝周(9、10 月上旬)和秋冬時裝周(2、3 月)兩個部分,每次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內相繼舉辦300 余場時裝發布會。四大國際時裝周基本上就揭示和決定了當年及次年的世界服裝流行趨勢。“時裝周”不僅對當季的服飾流行趨勢具有指導作用,同時也在指導著配件以及妝容的流行趨勢。因此在當代的時尚界,以法國,意大利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擁有者絕對的話語權。而在我國高校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中也多以西方的設計理念和制作手法為教學內容。如立體裁剪,設計案例賞析等。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產生“中國代表古代,西方代表現代”“西方優于中國”的觀念,因此加強學生在服飾領域的文化自信,對其進行優質傳承和創新迫在眉睫。
我國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沉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并成為鮮明的中國符號,有著“衣冠上國”的美譽。在必修課“中外服裝史”中有著完整地呈現,意在讓學生系統地掌握不同時期的中西方服裝的特點,同時通過縱觀整個歷史長河理解服裝變化的規律和原因,因此依托該課程,培養學生在服裝領域的文化自信,繼承中華服裝文化的優秀遺產,開拓服裝設計思維有著積極的意義[1]。
服裝行業產品流行周期快,所謂“時尚來去匆匆”,故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的學生在藝術創作中更多的是表達對當下的思考和對未來的預測,而“中外服裝史”主要講的是過去,其課程定位就決定了學生對該課程興趣相對較弱,在教學中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無前瞻性,導致學生認為學服裝是無用。
傳統教學中,教師按照歷史時間軸,先中國后西方地來講述各時期的服飾特點,僅從歷史角度講授服裝史,分割了服裝史與當代服飾的關聯,容易把學生引到誤區:服裝史與當代時尚毫無關系,認為學習服裝史無用。
(2)考核形式單一,導致學生對學習結果無成就感。
服裝設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大部分課程均有實踐環節,以實物制作為期末考核內容。而“中外服裝史”是該專業里為數不多的純理論課程,期末考核是閉卷考試,導致學生一想到服裝史就是死記硬背一些難懂的古代服飾名稱、錯綜復雜的年代等。完成實物的成就感遠遠大于完成一份試卷,故學生喜歡上服裝設計、結構打板、工藝制作等實踐性強的課程。
綜上,在傳統教學中不僅不會讓學生達到在服裝領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甚至會產生“中國代表古代,西方代表現代”“西方優于中國”的觀念,因此深化教學改革,推動教學創新勢在必行。
基于以上教學痛點,本著“激發學生興趣,體現課程價值,技巧融入思政,增強文化自信”為創新理念,進行以下的教學創新:
(1)突出思政育人目標,培養其復興中華服飾文明的使命感。
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先中國后西方的教學模式,將中國服裝史和西方服裝史進行橫向對比教學,同一時間線將中西方服飾同時呈現。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才會懂得,第一,我國曾經在服裝的制作,工藝,裁剪等都領先于西方世界,文化自信由此而來;第二,現在我國的服裝產業從引領變成了追隨,原因就在于西方通過19 世紀的工業革命完成了全面超越,一直到今天。這樣能夠使學生更加理解服裝與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關系,同時還能啟發學生思考中國時尚產業如何重回引領地位。
(2)重構課程內容,不僅講歷史,還講現在和未來。
全面解讀服裝的“我從哪里來,我是誰,我要到哪去”(見表1)。
①“我從哪里來”:通過故事講歷史,通過人物講服飾。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講故事將同學們沉浸式的代入,故事里有形象鮮明的人物,這些人物均為該時期“美”的象征或“制定美”的人,通過這些人物故事的解讀,能夠使服飾特點更加突出(見表2)。

表1 教學內容創新思路和理念

表2 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物選取
②“我是誰”:選出具有服裝元素的鮮活素材,真實再現歷史,以美育人。

表3 不同歷史時期的鮮活素材選取
服飾是很多藝術形式完美呈現的要素之一,雖不是主角,但非常重要,如舞蹈、電影、繪畫、雕塑等。因此選出各類藝術表現形式的鮮活素材,如獲得電影節最佳服裝設計獎的電影,以及引起國民廣泛關注的文化類節目,雕塑等實物道具的展示等[2]。.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見表3)。
③“我要到哪去”:引入具有歷史設計元素的現代服裝設計案例,以及與服裝行業息息相關的時政要聞和社會熱點,體現傳統元素的創新應用,開拓學生的設計思維(見表4)。
(3)調整課程評價體系:人文學科的考評機制要平衡好個性化與標準化的比例[3]。
首先保留傳統的試卷考試,因為歷史是真實發生過的,精確記憶方能看清歷史真貌。其次增加個人的藝術創作,正所謂,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體現評價的個性化,同時增加激勵機制,優秀作業期末進行展出,增加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學習成果的成就感(見表5)
其中個人創作作業: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形象設計。人物服飾符合人物所處時代體現理性認知,人物形象體現人物性格體現感性表達。理性和感性兼備,傳承和創新并行(見圖1)。

表4 不同歷史時期對應的當代服裝設計的案例

表5 個性化和標準化兼備的課程評價體系

圖1 學生個人創作作品賞析
在美育的重要性日漸被人們認識的今天,傳播中國傳統服飾文化,加強國民審美,提高國民自信是一個服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最后本人自創一首小詩,作為我論文的結語,再次向大家傳播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之美:曲裾深衣初含蓄;襦裙大袖任飄逸;官服有品色示明;旗袍魅力貫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