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培養鄉土人才,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重要意義。文章對宿遷市新農村鄉土人才資源狀況進行調研分析,提出立體式鄉土人才培養路徑:以馬克思主義系統人才觀為指導,樹立鄉土人才強鄉的理念;加大政策傾斜與資金扶持力度,擴大新鄉土人才隊伍;探索校—政—企聯動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對原鄉人才提質增效賦能;充分利用互聯網+培訓與展示的新平臺,線上線下融合讓鄉土人才有更多發揮空間,強化示范先行與全面推進的聯合舉措;遵循黨管人才的原則,保障與改善鄉村人才發展環境。
關鍵詞:鄉土人才;鄉村振興;新農村;立體式培養;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1;G77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22-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土人才培育研究”(課題編號2019SJA2009)的研究成果
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強調要堅持黨管人才,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實施“鄉村振興”重在“人才振興”,既要引才、育才、用才,亦要惜才、愛才、護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鄉村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抓手。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培養造就一支“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是習近平總書記鄉土人才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人才資源是指一定范圍內農村人口總體中所具有的包括數量、質量和結構三個方面內涵的總體勞動能力,是能夠通過發揮自己的體力或者技能等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人們的集合。筆者以宿遷市宿城區、宿豫區等地代表性鄉村為例,實地調研,通過接待地村支書的現場講解,采訪大學生村官、新農村種植業與養殖業專業人才,了解新農村發展過程中鄉土人才的重要擔當,明確鄉土人才的成長與作用。同時,在網絡上開展關于宿遷人才資源狀況的問卷調研,以宿遷鄉土人才為調研對象,設置18個客觀題,2個主觀題。問卷調研共計填寫200份有效問卷。問卷主要涉及鄉土人才基本信息、收入與支出、人才種類與培訓、標準與科學管理、人才問題與建議等方面,匯總整理分析基本數據,了解宿遷新農村鄉村人才資源的基本狀況、存在問題與期望。
1.鄉土人才基本信息、收入與支出方面
在被調研人員的基本信息中,男性的比例為66.67%,高于女性,是中共黨員或預備黨員的比例為27.54%。在年齡結構中,30歲以下的比例為36.29%,30歲~39歲的比例為14.49%,40歲~49歲的比例為23.19%。人才的文化水平結構中,本科及以上的比例為39.13%,大專的比例為8.7%,中專或高中的為24.69%,小學及以下的比例為13.04%。部分50歲以上被調研者的文化水平較低,但多是有豐富經驗的鄉村建設能手或地方致富帶頭人。在鄉土人才的收入與支出方面的調研中,家庭的主要收入方面(多選),收入來源從高到低分別是外出務工、個體經商、種植業、養殖業、實體店。在家庭主要支出方面(多選),衣食住行的支出比例為97.1%,醫療與教育的支出比例均在70%以上,說明民生問題目前還是大項支出。在其他自填選項中,寫旅游的比較多,說明鄉土人才對旅游的計劃已比較普遍。
2.鄉土人才類別與知識培訓方面
鄉土人才類別的調研中,選擇經營能人的比例為37.68%,占比最高;選擇生產能手或能工巧匠和專業后備人員的比例均稍高于25%,選擇具有技術職稱的比例是10.14%,其他情況的比例約為10%,說明鄉土人才的種類多樣化,但具有技術職稱的人才在總體比例中還比較低。在涉農知識技術獲取方面,選擇自學的人比例近60%,遠程網絡學習教育的比例為20%,職業技術學校學習的比例為14.5%,科技下鄉中學習的比例只有5.8%,在涉農方面技術培訓的選項中沒參加與不經常參加的比例超過90%,說明職業技術學校與科技下鄉作用發揮的空間還很大,參與的鄉土人才較少。
3.鄉土人才來源與預期知識培訓方面
鄉土人才來源的選項中(多選),選擇外出返鄉人員排在第一,比例超過80%,原鄉本村人員選擇率為75.36%,下鄉人才(科技人員、城鎮人員、三支一扶人員等)選擇的比例為66.7%,還鄉人才(領導干部、知識分子等還鄉人)的比例為24.6%,還有人選擇其他,說明鄉土人才的來源多元化。在鄉土人才培養方面的預期目標中,排列在前2項的是培養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其比例為85.5%,將農村人才培養與重點產業、新農村建設工作結合的比例為73.2%,這與鄉村發展需求和政府的政策導向一致。鄉土人才培訓方式方面,選擇在田間地頭的各類管理與技術示范培訓班的比例最高,為84.06%,選擇科技下鄉的比例為62.32%,選擇通過遠程教育收看各種實用技術講座的比例為55.07%,選擇全脫產培訓學習的比例為26.09%,說明鄉土人才對知識培訓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選擇培訓的方式與現實的需求緊密聯系,又有一定的長遠規劃的期待。
4.鄉土人才認可標準與科學管理方面
鄉土人才來源多元化,各地的界定方式有所不同。在認為最重要的標準選項中,排在第一的是起示范帶頭作用的鄉土人才,占比66.67%,排在第二的是促進新農村創業增加就業的鄉土人才,占比23.19%。政府在鄉土人才界定中要給予人才認定的寬口徑,示范帶頭是鄉土人才的一個重要參考。在對鄉土人才科學有效管理方面(多選),選擇合理選拔人才選項的比例達92.75%,關注人才獎勵基金選項的比例為81.16%,制定相關政策的選項比例為55.17%,建立檔案的選項比例為55.07%。這四項人才科學管理方面的訴求都超過50%,說明匯聚鄉土人才,進一步發展新農村,需要可量化的標準與科學管理的系列配套措施。
5.鄉土人才需求與發展建議方面
在鄉土人才存在的主要問題選項(多選)中,認為鄉村實用人才比例小的為95.65%,認為鄉土人才培訓途徑、次數過少的為66.67%,認為鄉土人才年齡結構不合理的為47.83%。訪談中,有的被調研人員提出以后年齡大的鄉土人才保障不到位。加強鄉土人才資源建設的建議(多選)中,從高到低的排序為: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為85.51%,為鄉土人才提供好的培訓平臺為79.71%,讓鄉土人才引領群眾致富為71.01%,給鄉土人才發展制度保障為69.57%,根據檔案為他們提供就業創業信息為44.93%,其他情況為1.45%。其中,鄉土人才發展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支持的比例最高。
1.學理上,以馬克思主義系統人才觀為指導,樹立鄉土人才強鄉的理念
立體式鄉土人才培育應以馬克思主義人才觀為理論指導,認識到鄉土人才的重要性,樹立鄉土人才強鄉的理念。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才觀,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理論: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滿足人們的需求。勞動者是影響生產力的重要條件,從社會與他人那里獲得知識與技能,所擁有的知識、個人素質、各種能力等都受社會關系影響。勞動者在通過發展各種社會關系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所擁有的生產生活經驗和勞動技術,能為其他社會活動的有序推進奠定基礎。因此,地方政府管理者應意識到人的力量,有人才能干事業,才能帶來新農村的新活力,才能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只有以人民利益與科學發展為導向,以整體優化帶動個人優化思想指導鄉土人才資源建設,在承認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協同合作,推動人才分不同層次不同批次轉化提升,以原鄉人才與下鄉人才結合形成匯聚人才效應,才能形成新農村人才資源培育的新理念,助力新農村發展。鄉土人才的培育是美麗鄉村發展的動力,因此鄉村原居民與新鄉村建設者同樣要轉變理念,主動迎接新時代的新變化,積極思考,積極行動。
2.政策上,加大政策傾斜與資金扶持力度,留住鄉土人才
2019年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補貼政策體系。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提出強化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中,優先保障“三農”投入。宿遷市2019年印發了《關于強化高質量發展人才引領的實施意見》,提出謀劃人才布局,實施“千名拔尖人才培養工程”,定期開展拔尖人才增選工作,全市動態保持1000人以上,給予一定經費補貼支持。2020年,宿遷市培養鄉土人才20000名以上。2020年《關于深化“梧桐引鳳”人才計劃的若干政策意見》是對《宿城區“梧桐引鳳”人才引進計劃(2018-2020)》的優化升級,以更優惠的政策、更優質的載體、更開放的環境,引才、育才、聚才、留才。2022年初,宿遷市召開專項人才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握好“需求”與“使用”、“外引”與“內培”、“待遇”與“環境”、“政府”與“市場”四個關系,要在“融合”上求突破,充分發揮人才引領作用,聚焦產業所需、發展所應、創新所求、民生所急,著力在融合聚變中不斷放大人才工作“乘數效應”,使人才的創造性勞動更加高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在這些政策中,涉及鄉土人才扶持的“雛鳳人才”,鼓勵“金鳳還巢”,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系統性鄉土人才制度建設。
實地調研發現,新農村鄉土人才創業與進一步發展最缺的還是資金。調研中對“建議”選項中希望“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比例為85.51%。以萬林村創業青年為例,已經建成千畝魚塘并投入生產,效益較好,拓展了廣州、香港與澳門地區的等市場,平時漁場雇傭13人,賣魚的時候要30個人。但資金短缺,2020年2月水產養殖(魚類)貸款單中顯示年利息率為10.5205%,鄉村涉農企業貸款利息率還會高一些。政府對涉農的資金投入需要進一步扶持,促進有想法、有干勁的年輕人在鄉村發展中展示才華,帶動鄉村振興,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項目建設,建立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的收益分配機制。
3.培訓上,探索校—政—企聯動,提高鄉土人才專業技能提升的針對性
要形成多元化的鄉土人才培訓方式,就要通過政府協調組織,學校與企業協同參與培訓,探索開發校—政—企聯動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提高人才資源的專業技能。首先,開發涉農人力資源,做好技能培訓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好農村學校的場地優勢,促進農民中專與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可以一鄉一個培訓中心或培訓學校,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延伸到農村村組中。也可以組織技術人員下沉到一線現場技術指導,向農民傳授農業管理、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帶動更多原鄉人成為農業生產經營方面的專家能手。其次,優化鄉土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與企業共同承擔三農培訓。學校應和私營企業等多方主體聯合起來,對非農就業農民進行勞動技能方面的培訓,讓農民在崗前獲得必要的技能,能夠持證上崗。政府應鼓勵學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貢獻,聯系宿遷學院、江蘇農民培訓學校、淮海技師學院、宿遷澤達職業技術學院等,加大對農民技術培訓,舉辦涉農實用講座或開展涉農課題研究,并開展鄉土人才需求調研、涉農產業發展調研,分類分片幫扶鄉土人才成長。政府還應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民進行在職培訓、業務能力培訓,使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內部也應配置一定的資金,針對農民開展崗位業務技能培訓。政府可以對涉農培訓情況進行考核。考核合格的,可以對相關職業學校進行獎勵或者發放補助。同時,鄉鎮政府、村委員會要鼓勵農民主動參加素質教育與技術技能培訓,讓農民到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村級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學習“充電”。政府應按照培訓的課時、成績、效果等,經過考評對取得畢業證書的農民或技術培訓結業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獎勵。
4.平臺上,充分利用互聯網+創新培育服務與展示新平臺,強化示范先行與全面推進的聯合舉措
在信息化時代,要充分發揮好各種媒體的宣傳作用,加強鄉村人力資源培育的宣傳與其成果展示工作。第一,以網絡平臺為依托,讓網絡與農業發展結合起來。互聯網加入大農業行列,能讓“三農”發展獲得新的機遇,縮短農業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讓政府的涉農信息傳遞更便捷。培育鄉土人才可以充分利用金融、信息、電商一體的平臺打造大農業的大舞臺。第二,涉農官網和平臺及時發布“三農”相關信息。宿遷市農業農村局成立后,其官方網站中有非常多的涉農信息,包括政策法規、現代農業、實用技術、信息公開、辦事服務等版塊,可為鄉土人才及時提供權威的信息。第三,利用互聯網創新培育手段,適應遠程在線教育發展趨勢。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科技化、信息化手段開展鄉土人才在線教育培訓、移動互聯服務、在線信息技術咨詢、全程跟蹤管理與考核評價等,傳遞先進的農業科技與新的思想理念,營造鄉土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第四,利用互聯網展示“三農”成果,推動鄉土人才交流互鑒。政府可舉辦地方特色產業與支柱產業相關的創新創業線上和線下大賽,利用互聯網直播鄉村土特產大賽,挖掘優秀人才和項目,表彰愛才、用才企業,鼓勵企業重視人才。
5.黨建引領上,遵循黨管人才的原則,保障與改善鄉村人才發展環境
立體式鄉土人才培育應遵循黨管人才的原則,保障和改善人才發展環境。第一,加強鄉村黨支部的建設,將全面從嚴治黨貫徹落實到基層,保持農村黨員的先進性,使農村黨員積極挑起鄉村振興的大梁。第二,多渠道把鄉土人才“聚”起來,堅持“有用即是人才,人才就在身邊”的理念,將鄉土人才選出來、引回來、聚起來。基層黨員應積極發現基層人才、推薦基層人才、愛護基層人才,采取廣泛走訪、一插到底發掘等形式,對“土專家”“田秀才”進行摸底分類,建立人才信息庫,建立鄉土人才交流群,實現資源共享。第三,完善鄉土人才發展的政策和制度,做好保障與改善鄉村人才生活條件的具體措施,積極推薦優秀鄉土人才參選各項評選活動,對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的鄉土人才,可作為村“兩委”班子后備人才重點培養。
總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匯聚并培育更多的鄉土人才,振興美麗鄉村,讓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愛農村的鄉土人才施展才華,各盡所能,能為鄉村長效發展提供堅實有效的活力與智力支撐。
參考文獻:
[1]龍獻忠,龍晴琴,王兵.鄉村振興背景下地方高校鄉土人才培養研究[J].武陵學刊,2021(06).
[2]孫青.江蘇盱眙:精準施策培育鄉土人才[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21(10).
[3]陳娟.激發鄉土人才活力助力鄉村振興實施———蕪湖市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探析[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3).
[4]唐獻玲.基于共生理論的鄉村旅游利益沖突與治理機制[J].社會科學家,2020(10).
[5]劉帥旗,楊春霞.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強鄉土人才隊伍建設探析———以竹山縣為例[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4).
Research on Three-dimensional Cultivate of Loc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ng Xianling
(School of Marxism, Suqian University,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Local talents are the new fo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ivating local tal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ocal talent resources in the new countryside of Suqian c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hree-dimensional local talent cultivate pa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Marxist systematic talent view, establish the idea of strengthening the countryside with local talents; increase policy preference and financial support, and expand the talent team of new rural areas; explore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school—government—enterprise linkage,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fficiency and empowerment of native talents; make full use of the new platform of Internet + training and exhibition, online and offline integration to give more play to local talents, and strengthen the joint measures of demonstration first and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party managing talents, and ensure an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rural talents.
Key words: localtalents;ruralvitalizationnew countryside; three-dimensionalcultivate; talentcultiv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