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志浩 王文龍(.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 山東濟南 50357 .山東建筑大學熱能工程學院 山東濟南 500)
高校德育教育經過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體系,但是仍然存在社會實踐與理論指導相脫節的現象。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提到: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為高校育人提供了新的方式,高校將實訓基地設置在企業中,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到現代企業發展的方向,發揮自身的特長。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國內外高校都在進行嘗試和探索。學者們普遍認為,高校要完成從學術型大學到應用型、職業化的轉變,政府、學校和市場這三要素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下,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到企業實踐中,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使得教育環境變得復雜,德育教育的要素不單單是老師、學生、教學媒介,還添加了企業帶隊老師、企業的環境等其他不確定的因素,教育的主體更加的多元化。企業追求利潤和效率,關注的重點是如何提高生產力,而高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德育,其次才是能力的培養,這就造成了企業經營理念與高校教育理念的沖突。
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空間限制,將教學延伸到了企業生產實踐中。這類新型的教育模式對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樹立更為科學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緊跟時代的變化,與社會熱點相結合,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成為德育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此外,要注重學生企業實踐期間的思想行為變化,并納入學生管理的量化考核體系,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實踐的機會。但是相對于學校內,老師和學生較為單一的人員組成,企業的人員組成更為的復雜,學生也容易被各類思想所誘導,灌輸式的理論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學生德育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求高校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結合時下社會熱點,更新教育內容,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應對紛雜社會思潮的挑戰。
高校是培養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主要陣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深入,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各行業對高素質人才也有了新的標準。思想道德素質成為評價高素質人才的首要條件。但就目前而言,高校依舊側重于理論技能知識的傳授,大學生德育教育建設仍有欠缺。一方面,高校大學生的理論技能知識基本上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在政治素養和公民道德方面還無法達到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高校德育教育并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導致大學生政治素養、道德素質與社會所需不相適應。另一方面,社會各類思潮涌動,大學生進入社會極易受到不良價值觀的侵害,如何守住初心不動搖面臨巨大挑戰。
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承擔著育人職責,而育人不僅僅是知識文化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德育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質。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負責學生德育教育工作的老師主要分為三部分:任課老師、輔導員、企業帶隊老師。任課教師承擔著傳授文化知識和德育教育的雙重職責。但是目前部分專業課老師由于對德育的理解不夠深入,培訓落實不到位,導致專業課教師在上課時無法將德育教育理論知識融入到專業教學中去,也無法與輔導員、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方面形成一個良性的教育協同機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過灌輸式的課堂教學來進行德育教育,課下與學生缺乏交流,對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夠了解。輔導員承擔著學生的管理工作,通過班會、談心談話等形式開展德育教育,由于受時間的限制,收效甚微。企業帶隊老師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質等情況相比于輔導員和任課老師了解程度遠遠不夠,對于學生在企業實踐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無法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在產教融合的教育背景下,教師之間的責任分工劃分不明確,最終導致思想政治的效果大打折扣。
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運用最終是通過人來完成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們的實踐活動與社會的發展相一致。但是,目前高校大多重視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對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管理較為松懈在實踐教育的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很多高校開展了重走長征路,參觀革命根據地等等一系列的紅色文化活動,但是由于前期高校對于歷史、革命文化及其深層次的精神未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從而導致學生對于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僅僅停留在表面的認識,未能進行深入地思考和調動學生探索的主動性。學生到合作的企業中參與實踐生產活動,提供了一個提前接觸社會的機會,也為日后走入社會積累經驗。但是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重視技術的更新和應用,往往忽視了政治素養和道德素質等方面的教育。此外,大多數的高校在校企合作辦學過程中并未制定有關德育教育的方案,也沒納入學生的考核體系中,使得德育教育的活動在大學生實習期間未能有效地開展。
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仍處在探索階段,還未形成有效的共同育人體制,產教融合效果欠佳。校企合作在管理機制方面的缺失是影響產教融合推進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高校、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溝通不暢,管理機構職能重疊、部分職能部門缺失,部門之間的聯動機制未形成,工作效率低下,企業和高校之間的權利與義務劃分不明確。企業的最終目的是盈利,學生在企業實習的過程僅僅是學到專業技能知識,忽視德育而且學校對學生實踐實習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同時也存在“學校為完成教學任務尋求企業的實習場地,企業為謀求利潤最大化,大量吸納在校生充當免費的勞動力”的功利性思想,使得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未能真正的貫徹落實到位。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要立足于將德育教育貫穿于專業技能培養的全過程,著眼于時代發展的大勢。首先,加強專業知識技能培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無數的技能型人才為之奮斗。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與企業多交流,根據企業的需要不斷地更新教學內容,使得大學生的知識技能與企業的需要相適應。其次,依托產教融合開展大學生德育教育,加強高校德育建設,將立德放在人才培養的首要位置,確保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斗。最后,高校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始終將個人的前途與國家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開展德育教育能否達到教育效果,關鍵取決于老師,所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容忽視。首先,明確崗位職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主要是將理論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中,對德育教育的內容有清晰的認識。輔導員主要是在日常的學生管理中,關注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發展變化,了解學生的訴求,在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問題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企業帶隊老師在學生企業實習期間負責學生的專業技術指導和思想引領,掌握學生的基本信息,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建立相應的問題預警機制。其次,每個階段的大學生思想動態都有其特定的規律,老師之間要不定期地進行交流學習,分享教育和管理經驗,了解學生在每個階段的心理變化情況。最后,推進雙師型教師的隊伍建設。校企合作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場地,同時也是教師進修學習的地方,鼓勵教師們走進企業,了解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流程,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緊密的將社會發展的需求與德育教育相結合。
高校德育教育要走出課堂,將德育教育貫穿教學實踐全過程。例如,帶領學生參觀紅色革命歷史博物館,感受紅色革命文化。其次,實習是大學生知識技能培養不可缺少的環節,精心設計實習教學的內容。但是,由于企業是以追求利益為目標,導致在人才培養的過程與高校的培養目標產生分歧。對此高校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實習崗位要保證與專業相一致,在實習的過程中運用所學專業知識,既能提高專業技能,也有助于學生樹立未來職業規劃。第二,規范企業實習考核標準。將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及其平時的表現納入考核的范疇。
企業和學校之間要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特別是德育教育方面的管理工作,確保學生的德育與技能培訓同步發展。首先,堅持把德育教育放在校企合作辦學的重要位置。將德育教育貫穿企業實踐教學的全過程,引導企業樹立開展德育教育的觀念。其次,在校企合作辦學的過程,應建立中央到地方、高校到企業多層次的協調管理機制,細化分工明確責任職責,做好人才培養中的德育教育。最后,簡化校企合作教學的管理機構,精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合作方式制定相應的思想政治教學方案,將德育教育納入實習量化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