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彥君
(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60)
自媒體是指大眾通過網絡途徑向外發布新聞或者自身實時的一種傳播方式,是一種平民化、普泛化的信息傳播手段。近些年自媒體技術在我國得到了快速發展,根據經濟日報2021年8月的統計結果,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總體規模超過10億人,龐大的網民帶動了自媒體技術的發展。而從高校學生管理角度來看,自媒體技術是一把雙刃劍,面對新的形勢,如何借助自媒體技術來全面提升學生管理水平也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常規的學生管理中,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線下管理與校內管理兩個方面,一直存在管理效率低、缺乏針對性的問題,在工作中更容易受到時間與空間因素的制約,再加之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存在差異,這些因素都會對最終的管理效果產生影響。但是在自媒體技術的支持下,學生管理范圍進一步擴大,線上管理、校外管理成為管理的新主流,學生可以在自媒體平臺上進行傳播,也強調構筑自己的網絡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管理中應該重視網絡空間,了解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的言行舉止情況。從另一角度來看,自媒體平臺的出現也有效解決了學生管理模式單一、枯燥的問題,以傳統的高校學生思政工作為例,傳統模式下的思政工作主要是通過集體課堂宣教實現的,效率低下。但是在自媒體時代,教師則可以利用學生認可的模式開展工作,進而全面激發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保障學生管理工作平穩有序進行。
自媒體強調信息的傳播與交互,隨著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增加,教師在學生管理中也有了更多的選擇。例如教師可以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資源共享,并且平臺上的各個高校之間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交流學生管理中的常見問題,如分析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的原因,并由高年資教師介紹學生管理的應對措施等;或者針對學生管理中的特殊事件進行分享,如利用自媒體上傳學生在運動會上的優異表現,打造“學生明星”,為教師管理學生樹立標桿,讓學生管理工作更有方向性等。也有學者認為,通過自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授課視頻在平臺上進行傳播,或者發送與學生管理有關的文章等,確保優秀教育資源在整個平臺上的傳播,這對于提升教師學生管理能力有積極影響。
自媒體平臺為學生與教師提供了新的平臺,這是因為自媒體技術本身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學生在網絡平臺上表達觀點的積極性較高,學習熱情提升。同時教師與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獲取信息的差異性正在不斷縮小,學生借助自媒體技術可以獲得對等資源,并且對于部分不掌握自媒體的教師而言,這一趨勢會倒逼教師來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嘗試運用新技術與新方法來實現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對話,實現全面成長。
自媒體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內容大眾化、門檻低,這也是導致自媒體內容魚龍混雜的主要原因,同時網絡平臺同時具有虛擬性以及開放性的特征,這一現象會導致在網絡監管尚未完全成熟的情況下,有很多負面或者片面的信息出現,而大學生作為信息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會被各種負面信息影響,大學作為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缺乏必要甄別能力的情況下,會進一步影響學生的三觀形成。因此相關學者認為,自媒體時代下青年學生容易受到錯誤思想思潮的影響,甚至在負面信息作用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價值觀弱化,進而對學生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產生不良影響。
同時自媒體平臺上充分展示了不同人的生活情況,而其中很多信息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充斥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信息,這種視頻資料會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使之誤將自媒體中的假象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最終誤入歧途。
自媒體技術具有的開放性特征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學生習慣于通過自媒體平臺來打發時間,這種以短小、淺顯為特征的視頻資料往往能夠得到更多人的青睞。因此在學生管理中經常可以發現,部分學生長期沉迷于自媒體這種簡單但又無效的信息中,不僅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也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導致很多學生的思維模式處于碎片化狀態,思考能力、邏輯能力等都會發生明顯變化,增加了管理難度。
對于廣大高校而言,在自媒體時代下進行學生管理,應該正確認識到自媒體技術的先進性,在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的基礎上不斷轉變工作模式,避免因為喪失話語權而增加管理難度。為實現該目標,本文認為需要高校主動打造自媒體平臺,借助該自媒體平臺發布學生學習、學生管理等相關信息,或者針對學生學習等問題也可以在自媒體平臺上開設專門的模塊,介紹不同專業學生日常學習的小技巧等,充分凸顯出自媒體技術的優勢,使廣大學生可以在自媒體管理中受益。在高校內部建立自媒體部門,該部門可以對高校內部資源進行整合,將學生關心的信息上傳到平臺上,推動學生自媒體管理工作常態化發展,進而充分發揮出學校管理的優勢。
同時應完善學生管理的自媒體渠道建設,在合理運用管理主體的基礎上,利用自媒體信息的傳遞優勢將其打造成學生管理的關鍵點,所以應充分利用自媒體媒介,有針對性地開展渠道建設,形成自媒體矩陣平臺,即在校團委與黨支部的帶領下,教師、學生會、教務處等廣泛參與,發送與學生管理相關的資料,提升工作水平。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教師充分整合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的信息,尤其是社會或者高校中的敏感話題,對造謠者、引起惡劣輿論導向者進行不同程度的處罰,追究責任。
在學生管理中,做好輿情監管是其中的重點內容,需要教師在了解管理要點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工作效能,帶動輿情管理水平的提升。其中的重點包括:(1)在輿情管理中可借助大數據對自媒體平臺上的高頻詞進行分析,教師通過識別高頻詞前后的語句,判斷學生輿情情況。例如2021年我黨建黨100周年,在自媒體平臺上可以發現慶祝黨的生日的視頻,此時在輿情監管中可以發現“黨建”成為其中的關鍵詞,根據這一輿情特征,教師可以適當在自媒體平臺上發布黨建的相關資料,如介紹黨史或者李大釗、毛澤東等人物事跡等。若輿情監管中發現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為關鍵詞的輿情,此時教師可以及時傳播正確思想,避免學生思維模式被不良信息腐蝕。(2)強化輿情防范。本階段工作的重點內容,就是要在輿情發酵之前及時通知負責人,確保相關人員有充足的時間來應對輿情變化,掌握發展趨勢,避免輿情全面爆發才后知后覺。(3)強化輿情引導機制建設。目的是從多角度分析輿情,深度了解傳播情況,并洞察網民情緒、觀點,為決策提供依據。同時準備向上級匯報的日常性輿情報告,如日、周、月、季及年度報告,建立輿情案例庫。(4)完善輿情引導機制。在輿情引導下需要教師掌握其中的工作要點,即輿情引導的三“不”原則,第一,沒準備就不發聲:沒有進行全方位的輿情分析就盲目發聲,不僅發揮不了幫助作用,還可能會因為發聲不當導致輿情發酵。第二,不能說就別說:涉輿情的部門面對一些答案未明的問題,不要借機轉移話題或指責他人、更不要胡編。第三,需要維護與媒體的關系,與媒體和平相處,通過媒體的公信力使自己的發聲更有效,這樣才能充分適應高校學生管理的基本要求。
自媒體時代各類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速度明顯提升,導致自媒體內容上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問題,所以高校應全面推進自媒體管理工作,重視自媒體對學生的吸引力,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管理效果。例如為提升自媒體內容的吸引力,教師應掌握以下方法:(1)熱點事件法。教師針對近期熱點事件文章為開頭,引出文章的主題,借助熱點事件關注度高的特征,充分吸引廣大學生的注意力,保證閱讀量。例如在2020年的兩會期間,政府部門進一步闡述了“擴大高校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招生規模,要優化投入結構,要讓教育資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讓他們有更光明的未來”的觀點,教師可以圍繞這一熱點事件進行自媒體傳播,引導學生了解國家有關大學生的相關政策。(2)成功案例法。教師可以針對成功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介紹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獲得者羅秀萍等學生的學習經歷,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凸顯自媒體的優勢。
同時自媒體時代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應該實現工作內容與工作形式的創新,打造出符合學生管理要求的自媒體平臺。所以教師應該關注社會發展與學生需求,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融入進來,強化工作時效性。在自媒體內容上,教師除了大量運用文字之外,也可以借助圖片、視頻以及互動題文等方法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避免用生硬的表述方法而影響學生的認可度。并且在表達方法上,教師也要注意運用簡單的語言,減少專業名詞的堆砌,降低學生閱讀難度。所以教師應選擇學生喜歡的語言模式表述內容,盡量通過通俗易懂的表現方法達到有效傳輸的目的。
教師作為學生管理的主體,在學生管理中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但是在實際上,對于大部分教師而言,自媒體依然屬于新鮮產物,教師無法熟練使用自媒體技術會進一步影響工作效果。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需要教師充分提升自身素養,融合社會學、傳播學等理論基礎,圍繞工作實際情況實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確保教師具有創新思維模式,必要時可邀請專家學者蒞臨高校進行學生管理指導,確保教師可以快速掌握工作中的重點。自媒體管理團隊的媒介素養應該與工作績效關聯在一起,在重視人才培養的同時,由高校管理者負責提供相關資料,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發揮社會與高校兩方面的力量打造自媒體平臺,完善技術手段,不斷加深教師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認知與了解。最終形成一支專業的自媒體平臺監管團隊,對校園的輿情進行必要的有效監管。最后,面對已發生的不良網絡輿情,要及時做出應對,在教師的引導下確定下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強化應對水平,尤其是要避免網絡暴力的發生。
在自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經發生明顯變化,所以廣大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到自媒體技術所帶來的沖擊,針對自媒體技術應用中存在的問題來轉變工作模式,積極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自媒體工作模式,完善學生日常輿情管理等技術手段,進一步提升管理效能,這樣才能適應高校學生管理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