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瑤 劉志安(昆明理工大學)
我國傳統村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信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云南省是傳統村落資源極為豐富的省份,多樣的傳統民居類型、大量的古建筑、古樹名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歷史文化寶庫。截至目前,已有708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占全國總數的10.4%,是擁有“中國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也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最豐富的地區。但隨著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傳統村落文化陷入內生動力不足、主體缺少、特色流失等困境,導致旅游發展同質化現象嚴重,旅游品牌競爭力弱[3]。2020年5月,《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指導意見》文件指出,努力走出一條獨具云南特色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道路。如何把“原生與原本”的鄉村村落特征與旅游發展相結合,實現保護與傳承前提下的鄉村村落再生已成為鄉村工作,特別是特征突出的傳統村落遺產所面臨的首要課題。
“曼春滿”意為春色花滿園,村落民居呈散點式布局,多坐西朝東(圖2)。民居建筑均為兩層桿欄式傣族傳統民居,是云南省特色旅游小城鎮勐罕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橄欖壩傣族園景區的核心村落(圖1),是民族文化與民俗文化相融合、歷史遺存較多、整體格局風貌完整、真實的傳統村落。曼春滿村位于勐罕鎮東南邊,南臨瀾滄江,北臨天然湖泊龍得湖,屬于壩區,國土面積2.64平方千米,海拔519米,年降水量1067.9毫米。村落位于瀾滄江和龍得湖所夾地帶的中部,呈帶狀,文化建筑決定了村落的主要天際線。曼春滿村,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圖1 曼春滿村區位分析

圖2 曼春滿村域環境分析
曼春滿村位于傣族園的核心區,處于山體環繞的盆地內,宏觀尺度上構成山-林-水-寨-田的空間格局(圖3),形成了沿水而居、背山面水而居、半山或山地而居的信仰式居住模式(圖4)。村寨在文化信仰的影響下,呈現“一心四寨門”的傳統布局,寨心是傣族文化的物質體現,也是村民的活動中心,位于村寨中心位置,連接街巷的交匯點。寨門是村寨地域邊界的標志,置于寨內通往寨外的路口。村寨中,水網和路網相結合,路網中心“寨心”與水網節點重合。寨心一側為供水區,另一側為排水區。寨心起到“震懾”溪水的作用,使得全寨風調雨順。景觀植物物種豐富,鐵刀木、椰子樹、芭蕉樹等各種熱帶果樹和特色桿欄式傣族民居,形成了豐富自然旅游資源。

圖3 曼春滿村整體空間格局分析

圖4 曼春滿村各空間分析
1.水文化
水文化在傣族是最重要的文化符號,水作為文化載體通過時間的沉淀在傣族已經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文化體系。通過對水的認識來了解傣族文化,展示傣族文化,顯示獨特的文化特征,是發展特色旅游的重要文化要素。水文化體系主要以敬水、護水、戀水、合理用水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折射著傣族人民樸素的自然崇拜、生態營建、追求和諧等思想觀念。在曼春滿村的水文化分為稻作之水、禮儀之水,充分體現了居民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生態智慧。
2.民俗文化
在曼春滿村中,民族服飾、日常飲食、民俗節日都是特色的民族文化。傣族民族服飾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以及融合的服裝色彩。首飾通常用金銀制作,空心居多,再以花紋和圖案加以裝飾,如虎、豹、象、獅、龍、蛇等動物或經文、八卦、線條等圖案。在日常飲食上以糯米為主食,配以烤肉和水產等食物。在節慶方面,著名的有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等民俗節日。
3.歷史建筑
曼春滿村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就是桿欄式的傣家竹樓,一家一棟,錯落有致。建筑形態多為方形,以竹為主要建筑材質,分為上下兩層。底層主要是儲藏空間,上層為生活居住空間,主要以堂屋和臥室構成,地面鋪上墊子,席地而臥。竹樓下層則是架空的,四周無遮攔,有火塘、雜物,不住人。在竹樓周圍,每戶人家有一個用石磚圍成的花園,里面種著楊桃、龍眼、芒果,林木繁茂。
1.傣錦
傣錦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工藝,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實耐用。圖案裝飾多樣,如: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等。每一種圖案的色彩、紋樣都有具體的內容,充分顯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章哈
“章哈”是傣語,直譯成漢語意思是“會唱”。章哈是傣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所形成的民間藝術,在傣族人民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展現少數民族勞動之余的娛樂生活。章哈有唱詞和伴奏組合,唱詞講究朗誦性與歌唱性融合,伴奏講究音律的節奏感,展示出傣味風情的民族特色。
思想認識不到位,造成村落肌理和傳統文化破壞。保護意識不足、傳統工匠缺失導致拆真建假、拆舊建新的問題仍有出現。保護發展理念滯后,活化利用路徑亟待創新。當前傳統村落活化利用在政策機制、社會資本引入、公眾參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發展瓶頸。
曼春滿村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開發形式單一、經濟效應單一,村民參與度低,基礎設施不健全,旅游接待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在發展旅游經濟的同時,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對于傳統村落保護方面力量薄弱。片面追求網紅化旅游發展模式,忽視了本土性民俗、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容易導致傳統村落過度的商業化、靜態化、同質化問題出現,削弱了原本的旅游發展特色,不利于村落旅游品牌營建,使村落保護與村落發展形成了二元對立的狀況。
1.堅持保護優先
任何模式的選擇都必須首先有利于傳統村落的系統性、原真性保護,不能出現任何與傳統村落保護相違背的利用方式,防止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價值而盲目改變傳統風貌、破壞歷史風貌。因此,曼春滿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應以保護為主要,利用其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突出民族傳統聚居特點和村落文化,彰顯本土特色。
2.促進活態傳承
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將自身蘊含的歷史、藝術、文化等內涵結合村落現存的社會結構完整地傳承下去,不能照搬照套保護文保單位的辦法,也不能單純為了保護或者追求經濟效益,將村民全部置換改造成為靜態的博物館、展覽館等。曼春滿村的發展應當以動態傳承為主,充分挖掘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將村落各類資源轉換為特色旅游資源,煥發曼春滿村原生文化活力。
3.堅持因地制宜
根據曼春滿村自身的地域、民族、文化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結合自身的特點和需要來靈活選擇、調整發展模式,保持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積極融入區域旅游發展規劃中,因地制宜,多元發展。
1.基于文化價值的觀光旅游模式
曼春滿村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民族文化為傣族傳統村落特色旅游品牌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條件。利用村域整體風貌、民族建筑風貌、自然風光、非物質文化等,以傳統民族文化打造經濟增長亮點,以經濟創收增長促進傳統民族保護。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文化價值型觀光旅游,讓游客從視覺、聽覺上升到心靈體驗,感受傣族風土人情。在發展觀光旅游時,要深入融入傣族園片區旅游發展模式中,從空間上進行統籌、整合,有利于整合資源,打造品牌,以連片發展獲取更多的機遇和資源。把周邊的傳統村落合理整合,串點成線,以線帶面,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格局的整體性,充分發揮傳統村落區域性核心資源優勢,提升傣族傳統村落品牌價值和影響力。
2.基于情感價值的懷舊旅游模式
充分考慮“項目+基地+市場”模式,多方參與構建有效合作。企業、政府、居民多元參與,深度挖掘曼春滿村村落傳統文化資源,找到村落空間的“記憶場”,將傳統村落保護與旅游經濟發展相結合,利用寨心、曼春滿佛寺等典型空間,最大程度保持自然生態本地與傣族村寨風味。體驗傣寨“古”“佛”“醉”“情”“美”各色韻味。形成基于情感價值的旅游模式,營造佛韻傣寨與版納風情的旅游品牌形象。
3.基于科學價值的沉浸式旅游模式
積極引導曼春滿村創新發展特色農業、民俗文創、傳統手工藝、民俗體驗等產業,加快推動傳統村落數字化服務平臺和數字博物館建設,以及數字化創意產品開發,促進文化遺產的保存、共享、展現和傳播,構建開放的數字化平臺,進行民俗文化的沉浸式交互體驗,推動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數字化轉型,如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等民俗節日的舉辦可以通過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線上向游客展示,吸引游客前來觀光。在新媒體時代,建造傳承民俗文化的非線性模式,運用科學技術等媒介,讓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活化展現,讓游客能沉浸式體驗傣族傳統文化特色。
4.基于休閑價值的度假旅游模式
以統一包裝、統一策劃、一戶一策的方法對接待區的衛生、住宿、設施、綠化進行整治改造,健全村落旅游基礎設施與接待服務能力,大力發展休閑、康養、養老等特色產業,將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正確處理好提高群眾生活品質與保護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村落系統性、原真性保護,進行原生態、原風貌、原生風光、原本鄉愁的旅游品牌建設,把“原生與原本”的鄉村聚落特征與旅游發展相結合,讓游客可以一站式體驗傣族文化與民俗風情,構建特色傣族休閑、度假型旅游模式,讓游客停下腳步,慢節奏感受曼春滿村多元特色文化體驗。
傣族傳統村落的空間結構與形態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智慧與地域特色,是民族信仰與生態環境的完美結合。文章從“原”字出發,將傳統村落保護與村落旅游經濟發展相結合,梳理曼春滿村旅游資源要素,從原生態、原風貌、原生風光、原本鄉愁視角出發,堅持“保護優先、活態傳承、因地制宜”原則,從文化價值、情感價值、科學價值、休閑價值四方面結合村落特色自然景觀、文化景觀、非物質遺產等多要素,打造富有曼春滿村特色的旅游發展模式,提升村落品牌競爭力,探索出一條“經濟建設與文化保護并重,旅游發展與民族傳承并進”的發展道路,為云南省打造特色品牌傳統村落名片提供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