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鈺媚,馬寶林,張學欣
(吉林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入學準備是指為3—6歲兒童即將步入學校教育而做的準備工作,包括兒童學習上的準備和學校的準備。[1]2019年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是“科學做好入學準備”,響應了將入學準備貫穿于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的呼聲。幼兒園與小學應著力推進雙向銜接,為幼兒入學準備搭建橋梁,助力幼兒從幼兒園平穩過渡到小學一年級。2021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2022年學前教育宣傳月的主題為“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這些都推動了幼兒入學準備問題的研究持續升溫。近年來,很多研究者為探索如何推進幼兒入學準備做了大量理論兼實踐的研究。但對相關研究進行系統化兼可視化文獻梳理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利用CiteSpace對我國近十年來關于幼兒入學準備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和深層剖析,發現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本研究以“幼兒”+“入學準備”為主題詞,將中國知網作為數據來源,通過高級檢索的路徑共搜到2012年6月到2022年6月關于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相關文獻554篇,包含學術期刊及碩博論文。通過逐一篩選,剔除不相關論文和會議文獻等,最后保留有效文獻534篇,將這些文獻以Refworks題錄格式導出,作為文獻計量分析的初始數據。
知識圖譜是一種以某類知識域為研究對象,顯現研究進程與結構關系的圖像,展現了知識群間結構、交叉、互動、演化等隱含的復雜關系。[2]本研究采用陳超美基于JAVA平臺研發的CiteSpace5.8.R3繪制知識圖譜,旨在從量的維度探析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并通過更深層次的思考,分析當下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不足,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
運用CiteSpace對年度趨勢、關鍵詞等進行分析。具體操作如下:首先將導出的Refworks格式文件分別重命名為download_01與download_02,建立project、data、input和output四個子文件夾,并將文件download_01與download_02復制到input中,最后將數據導入CiteSpace。
從發文量時間分布(圖1)來看,我國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發展趨勢為:2012—2016年,除2014年下降外,研究呈緩慢上升趨勢;2018后相關研究迅速增多,2019年達到頂峰后,相關研究呈下降趨勢。

圖1 發文量時間分布
在CiteSpace中選擇Author為分析單元,運行后得到作者知識圖譜(圖2),主要通過作者結點反映作者出現的頻次。由圖2可知,王紅巖處于圖譜中心位置,形成了重要的研究影響力。潘月娟、史瑾、索長清、王艷等學者也是幼兒入學準備的主要研究者。劉焱等作者還構建出了關于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圖2 作者知識圖譜
統計后發現,發文在3篇以上的研究機構有6所,如表1所示,其中北京市順義區楊鎮中心幼兒園的發文數量最多,為13篇;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次之,為8篇;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中心發文量均為3篇。這些研究機構主要是師范院校,只有一所機構為幼兒園。這反映出我國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機構還比較單一,一線幼兒園作為幼兒的直接接觸者更應重視學術研究,進行更多有關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

表1 發文機構來源分布
關鍵詞是一篇文章思想高度凝練的體現,本研究以關鍵詞為節點,在CiteSpace中設置Threshold為12,Font size為15,Node size為200,經過運行整理后得到關鍵詞知識圖譜(圖3)。節點的大小與節點出現的頻次呈正相關[3],因此,若圓形的節點越大表明其對應關鍵詞出現的頻率越高[4],說明該關鍵詞是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熱點之一,也反映了一篇文章中最核心的主題信息。

圖3 關鍵詞知識圖譜
此外,關鍵詞詞頻表現了該詞對該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度,經過整理可以得到關鍵詞詞頻及中心度情況(表2)。幼兒入學準備研究關鍵詞的中心度能直觀反映出該研究領域的熱點,對把握幼兒入學準備領域研究前沿動態及問題現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心度越強代表在知識圖譜中占有越強的中心地位,更易形成關鍵節點。由表2可知,中心度大于0.1的關鍵詞有“幼小銜接”“入學準備”“學前教育”“學習品質”,這些關鍵詞也是關鍵詞知識圖譜(圖3)中的關鍵節點。

表2 關鍵詞詞頻及中心度
使用CiteSpace對文獻進行Control Panel中Timeline view聚合分析可得出關鍵詞聚類圖(圖4)。
1.縱向分析:從聚類結果來看
由圖4可知,關鍵詞聚類有#0幼小銜接、#1入學準備、#2學前教育、#3學習品質、#4幼兒園、#5大班幼兒、#6入學適應、#7對策。
聚類#0幼小銜接是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最大類,也是當前入學準備研究的熱點問題,包括如何科學有效地推進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構筑教育合力、兒童入學實踐探索等。相關研究主要關注幼小銜接概念界定、對策探究、相關指導要點。
聚類#1入學準備是入學準備研究的第二大類,包括流動兒童父母參與的研究、流動兒童入學準備、家庭入學準備、國際環境下的入學準備比較等。本聚類全面考慮了幼兒入學準備的社會經驗準備、小學經驗準備等。
聚類#2學前教育是入學準備研究的第三大類,研究集中在兒童發展啟示、前沿熱點、發展趨勢、合作共育。這一類研究比較關注城鄉學前教育差異化背景下幼兒的入學準備。

圖4 關鍵詞聚類圖
聚類#3學習品質是入學準備研究的第四大類,包括幼兒發展特點、幼兒人際關系、學習傾向、家園合作有效策略等。其中,有效策略中的關鍵節點是家園共育,家園共育與促進幼兒入學準備之間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研究的主要對象為大班幼兒。
聚類#4幼兒園是入學準備研究的第五大類,包括幼兒的親身體驗、生活教育、兒童觀、專注性等。其中,有效策略中的關鍵節點是幼兒早期協同教育,其關系到幼兒學習評價主體的多樣性。
聚類#5大班幼兒是入學準備研究的第六大類,研究包含學習習慣養成、教育環境、主題課程、主題環境、勞動教育。本聚類彰顯了促進大班幼兒科學入學準備內容的多元性。
聚類#6入學適應是入學準備研究的第七大類,包括幼兒教育、大班數學、學習節奏、幼兒思維、時間觀念。本聚類凸顯了幼兒在入學適應下的準備及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
聚類#7對策是入學準備研究的第八大類,研究集中在小學新生、學習適應、學校適應、學習興趣、雙向銜接。現有研究強調學前兒童的入學準備應注重幼兒園與小學的雙向銜接,體現了未來的研究方向。
2.橫向分析:從橫向時間來看
從橫向數據來看,如圖4所示,該圖譜反映了我國入學準備研究關鍵詞遷移的過程。2012年起,圖中關鍵詞主要為“家園共育”“幼兒園”“大班幼兒”等,體現出幼兒入學準備領域研究多關注入學準備的理論及場域。2016—2019年關鍵詞多為“雙向銜接”“情緒發展”“兒童立場”等,體現出該領域研究逐漸關注幼兒發展特點,更加重視從兒童本位的視角做好入學準備。2019年至今,出現“親職教育”“核心素養”“三方合作”等詞,體現出此領域不僅注重家園共育,還強調家、園和社區三方的協同共育,另外也關注幼兒多方面的綜合素養的發展。因此,本研究將幼兒入學準備研究劃分為三個時期。
2012—2016年是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上升階段,與之相關的關鍵詞增多,關于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增多。研究者對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準備上,提出通過推進家園合作的方式做好幼兒入學準備,合理促進幼小銜接工作。從這一時期相關研究中“小學化”“幼兒學習”“學前班”等詞不斷出現可以看出[5], 這一時期的研究傾向于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及幼兒園的準備,研究小學為幼兒進行入學準備的研究不多,忽視了幼兒園與小學雙方協同進行幼小銜接的研究。
2016—2019年是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夯實階段,由圖4可知,高頻詞匯與不同聚類連線的密度呈減少趨勢,但新關鍵詞與舊關鍵詞有繼承性,表現出研究者對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大,研究內容更加細化和多元化。其中,出現“品質培養”“師幼關系”“兒童觀”等關鍵詞,逐漸以兒童的視角將研究范式運用于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6],表現出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越來越關注幼兒作為“獨立人”的存在以及對學前教育質量及幼小銜接的關注,強調入學準備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基的重要作用。
2019年至今是幼兒入學準備研究的全面深化階段,出現了“共同成長”“多方合作”“主題活動”等關鍵詞。2019年學前教育宣傳月活動主題為“科學做好入學準備”,2022年學前教育宣傳月主題為“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都為保障幼兒順利入學做出了努力。隨著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發展,國家逐漸發現入學準備不僅是幼兒園單方的職責,家長與小學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這讓科學入學準備深入人心。
本研究通過CiteSpace的引文突現功能獲取突現關鍵詞,突現關鍵詞表示研究的時間段中被高度關注的研究熱點,也是這一時段內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研究方向。預測今后研究方向,本研究共獲取“學習品質”這一個突現關鍵詞,該關鍵詞開始于2020年,并持續至今,其強度為3.08(圖5)。

圖5 突現關鍵詞
這說明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以幼兒的學習品質為今后主要研究方向,從而引領幼兒入學準備研究從關注幼兒學到多少知識轉向關注幼兒良好學習品質的養成。[7]學習品質是決定幼兒學習質量的一種綜合心理傾向表現,對幼兒入學準備后的發展能產生重要影響。[8]梳理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研究者不斷對幼兒學習品質進行深度探索,從培養幼兒內在學習品質到高質量地做好幼兒入學準備工作,幫助幼兒未來學習與發展。因此,未來幼兒入學準備相關研究會結合幼兒學習品質的研究內容,有研究者會站在幼兒的角度,聯系家庭、幼兒園和社區,探討幼兒入學準備問題。
1.研究主體:匯聚多方力量,形成研究共同體
近十年,我國幼兒入學準備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當前研究機構與幼兒園及小學間以及研究機構之間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缺乏凝聚的核心力量,共同規劃促進幼兒入學準備的策略比較欠缺。
第一,研究機構與幼兒園及小學合作。研究機構與幼兒園及小學充分溝通合作,可以讓研究成果更具操作性。研究機構、幼兒園和小學可形成教育研究共同體,拓寬幼兒入學準備的廣度,調動當地社會組織參與相關活動,讓研究成果呈現方式更多元化。[1]
第二,幼兒園與小學合作。為促進幼兒入學準備高質量發展,幼兒園與小學要做好銜接溝通,在“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上達成一致。小學要樹立好銜接意識,將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作為幼兒入學準備適應教育的首要抓手,把握幼兒入學準備銜接的契機。在未來,相關研究也要重視小學在幼兒入學準備中的作用,推進“幼小銜接”向“小幼銜接”轉變,推進雙向銜接工作有效進行。[9]
2.研究視角:探究多元視角,加深研究深度
第一,拓展跨學科研究視角。相關研究可從心理學的角度把握幼兒入學準備的心理狀態與內心需求等;可基于經濟學,從“成本”和“利益”的角度考察幼兒入學準備涉及的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讓各主體全方位地為提升幼兒入學準備質量保駕護航;可基于現象學,從“教學環境”“教學體驗”等視角捕捉幼兒入學準備的需求[10]。
第二,運用多樣化的研究方法。例如,相關研究可運用繪畫測試法評估幼兒入學準備的內心感受,運用田野調查法挖掘幼兒入學適應的狀態。未來,對幼兒入學準備的研究應注重多領域視角、跨學科融合的方式,以拓寬入學準備研究的廣度。
3.研究范式:思辨轉向實證,創新研究范式
厘清入學準備對幼兒的價值,促進質性研究與量化研究的結合,重心從以思辨為主向以實證為主進行轉變,對幼兒入學準備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在明確幼兒入學準備相關理論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相關研究要運用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超越理論概念上的爭論,著力創新研究范式,將幼兒入學準備研究中的爭論之處和實際問題在實踐中驗證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