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劍武
(浙江音樂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24)
弗朗茨·李斯特于1811 年10 月22 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是當時歐洲杰出的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他出生的年代正值浪漫主義音樂群星璀璨的時期,像門德爾松、肖邦、舒曼都生于19 世紀初,他們都站在當時音樂語言和音樂形式發展的最前沿。李斯特年幼時即展現出過人的音樂天賦,他在9 歲時就已經公開舉行了第一場鋼琴獨奏會。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其多元化的鋼琴音樂作品、新奇而獨特的演奏手法以及高難度的演奏技巧,都體現了其音樂成就。他的鋼琴作品數量多,演奏難度大,包括《帕格尼尼練習曲》和《十二首超技練習曲》等,不僅是演奏水平的試金石,更是許多演奏者一生努力練習的杰作。他首創了鋼琴背譜演奏法,并將鋼琴演奏技巧發展至頂峰,因此,他被人稱為“鋼琴之王”。
標題音樂也是李斯特鋼琴作品的個性化體現。標題音樂是浪漫主義作曲家豐富音樂畫面、表現作品內涵、書寫音樂故事的音樂形式,它使用標題文字來表明音樂家的創作目的和作品本身的思想。標題音樂不只是給音樂作品加上文字題目,作曲家往往想要通過標題讓演奏者或者聽眾結合文字的內涵對音樂進行聯想,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李斯特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獨特的個人主義思想,這對他的大膽創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在精彩而豐富的人生經歷的基礎上,學會了用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用樂譜書寫人生篇章。尤其是他的鋼琴音樂作品《旅游歲月—瑞士》,將標題音樂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聽眾在聆聽這首鋼琴曲時,猶如感受到了另一種新奇的人生,仿佛在充滿地域特色的瑞士街頭,感受到了自由、舒適。李斯特是標題音樂的創始人,不僅如此,李斯特還有深厚的音樂造詣,他對后世的音樂創作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具有標題性的音樂會練習曲《森林的呼嘯》是李斯特創作于1861 年的作品,并于1863 年出版,是李斯特《兩首音樂會練習曲》的其中之一。在這首鋼琴曲中,李斯特將音樂從人們耳邊的呢喃細語發展為如颶風咆哮般的怒吼,表現了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和鬼斧神工般的創作技藝,使我們清晰地感受到自然界中景色的變幻與他個人情感的流露。當時的李斯特遭遇了生活及事業的挫敗,但他仍舊保持初心,創作了這首積極樂觀、贊美自然的音樂會練習曲。
《森林的呼嘯》的整體曲式結構是根據一個特定主題,融入和聲層次結構上的變化。該作品共由五段構成,結構如下:(見表一)
A 樂段主題單純統一,具有呈示性。B 樂段的音樂素材是由A 樂段稍加引申變化而來,并繼續發展進行,把新舊素材相結合,構成新的樂思,使音樂形象的刻畫更加具體、準確、生動。第二部分樂段在和聲上有許多轉調變化,音樂進行表現出不穩定的特性,完全不同于第一部分樂段,音樂形象積極突進,高漲和昂揚向上的音樂情緒再次把整體音樂氣氛推向另一個高潮,這種音樂高潮又直接滲入到再現部。

表一:
本曲表現的是夜晚的森林場景,因此,演奏音色要符合這一場景的特點。本曲分為五段,每段的音色表達應有自己的特點。
A 段:
譜例a:

譜例a:
在開始處右手靈動的伴奏聲部像極了深夜時微風吹動樹叢和草地發出的沙沙作響的聲音和樹葉搖擺的聲音,奠定了A 段整體的情感基調。第一小節引子部分應用pp 的力度圓滑地演奏出相應的聲音效果,更好地營造夜深人靜的氛圍,此段可按照譜例a 上1-14 小節加上左踏板的演奏方式進行演奏。右手的演奏需改變觸鍵方式,運用慢下鍵和貼鍵的觸鍵方式使之清晰連貫,展現出深夜的朦朧感,而非追求顆粒感或表現零散的音效。使用該觸鍵方法時,要略微帶動手腕,展現出伴奏聲部的歌唱性。左手作為主題旋律緩緩進入,演奏時可把譜例a 上用連線標明的樂句做短句,在無休止符的小樂句中用手指斷開,以表現無聲的呼吸,在有休止符的地方則可用手腕做出一個長樂句的斷句(樂句斷句的收尾音極其重要),在演奏過程中應避免出現尖銳有棱角的音色,盡量做到緩和連貫。從第九小節開始出現了轉調,由降D 大調轉入降E 大調,根據和聲的變化,可輕微展現音色的透亮感,持續六小節之后又回歸平靜。從第十五小節開始,音色變得像是幽靜的森林被陽光籠罩,樹葉完全復蘇。主旋律由原先的左手單音變為右手八度的演奏,左踏板也應按照樂譜放開。此時的主旋律雖然是以八度演奏,但音色的處理不可過于低沉,應保持輕盈連貫的觸鍵。為了表現連貫的旋律聲部,八度的指法須嚴格按照原譜進行,以保持樂句線條的連貫。演奏時需運用氣息、身體的支撐與大臂的牽引作用使旋律更加輕柔細膩。在演奏八度的旋律時,應找到樂句的最高點與最低點,形成樂句中的起伏對比,彰顯樂句的歌唱性。左手的伴奏聲部不僅附和著右手的旋律,更要注重內在的層次。從第二十七小節開始,樂段迎來小高潮,伴隨著漸快記號的出現,左手伴奏聲部加入了連續性的長琶音,將樂句推向小高潮,結尾時像一聲嘆息的琶音標志著樂曲進入B段。
B 段:
在這一段,我們會感受到前后部分的明顯對比,第30-46 小節表現出一幅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景象,音樂像潺潺的流水,微風拂動著樹葉。右手的高音聲部旋律仿佛清脆的鳥鳴聲在森林中蕩漾,若隱若現。在演奏這一段樂曲時也應按照原譜標示并加上左踏板演奏,營造出安詳寧靜的景象。演奏時應表現出行云流水的感覺,旋律與伴奏聲部不可有過分的音頭出現。整體的節奏可以稍微放緩,在想要表現的音頭上可做些承轉,以體現樂句的唯美感。從47 小節開始,調性發生了變化,前段的平靜逐漸消散,出現了躁動不安的感覺,如同暴風雨即將來臨,音域與音響效果上出現驟然的變化,左右手同時出現了兩個旋律聲部,逐漸形成上升的趨勢。47-52小節可分為三句,音響效果逐句遞增,但譜面上標注的樂句中的漸強漸弱記號不應該過分強調,只需稍微突出,以整句的遞增為基礎進行表達。53 小節的ff 盡可能有所保留,為下面的fff(極強)作鋪墊。55-56 小節的連續六度雙音進行在技巧上比較難,但必須使其不與左手的八度重疊。譜面上漸快的記號是把樂曲推向高潮的標志(漸快應逐漸加快,特別是在樂句的尾部,需體現得更加明顯,不可在漸快記號出現時就立馬加速),由前面的連續上行推進至57 小節的fff,最強音應在如譜面所示的加強音上,而不是在第一個左手的八度音上,所以,左手的第一個八度音需要控制好音量,而右手到最高音的強音可做稍許延緩,來表現最強音的特色,再加上左手的強和弦的音響效果,推動樂曲的發展,以小連接處作為過渡句,承上啟下。譜面上用strepitoso(喧嘩的、暴風似的)來表示,又加以fff 的音量效果,演奏時如果按照譜面所示的左手八度進行演奏,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可能比較難,所以,可以用雙手指法進行演奏,這樣不僅可以達到良好的聽覺效果,在演奏技巧上也相對簡單。在踏板的運用上,不宜踩得太深,以免音色變臟,也可使用抖動踏板加強氣勢。

譜例b:
A'段:
經過兩小節嘈雜的呼嘯后,迎來了主題旋律的再現。此次的旋律再現與前段有所不同,在速度上,因為經歷了前段的高潮,此段的速度整體加快了許多,而在音色處理上,這一段也要比前段更加明亮、熱情,在反復轉調中結束A 段的再現。
C 段:
譜例b
從譜例b 上可看出,此段的技巧比較多,有大跳、震音、六對四等技巧,這些都是鋼琴演奏里比較難的一些技巧。在譜面上,前幾小節在左右手上出現了許多重音記號,在演奏時不應彈得過強或者渾濁,應彈奏出輕快玲瓏的音色。左右手高低音聲部要盡可能清晰,尤其是左手的大跳,要在保證聲音的顆粒感的同時,保證聲音樂句的整體性,做到音色不散、樂句清晰。在六對四的節奏中,按照譜面標記molto legato(很連貫)的奏法進行演奏,需要一氣呵成,像清風拂過樹葉一樣細膩溫婉,在漸慢的琶音演奏中結束C 段。
再現A 段:
這一段的進行像是返璞歸真,寧靜的感覺仿佛消除了一切嘈雜的聲音,森林又回歸到了原先的狀態。主題旋律在耳邊漸行漸遠,并在最后的ppp(極弱)的琶音中逐漸消散。
在李斯特的鋼琴作品中,《森林的呼嘯》是一首表現自然的練習曲,與另外一首音樂會練習曲《嘆息》有許多相同之處。演奏這首練習曲與其說是在演奏練習曲,不如說是在描繪一個具有聯想性的風景畫面。在古典時期,練習曲只是為了練習手指技巧而創作的,技巧性訓練多過音樂性表達,所以很少在音樂會上演奏。而浪漫派的許多標題性練習曲或者音樂會練習曲則是集技巧性練習與音樂性訓練為一體,肖邦和李斯特就是這種練習曲的推動者,他們使練習曲變得可以在音樂會上演奏,這一改變對之后的鋼琴曲創作影響甚大。
本文通過對李斯特音樂會練習曲《森林的呼嘯》的作品背景、曲式結構、音色處理技巧等方面的分析,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創作初衷與作品的演奏效果,也了解到李斯特的作品并不僅僅是在炫技,也有其內在的深層含義與音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