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蕓帆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纖維材料的運用對于纖維藝術作品的表達是第一位。如何通過纖維材料表達創作者的設計理念以及如何將創作者的情感化表達通過纖維材料表達出來一直是當代設計師和藝術家不斷探索的話題。不同纖維材料有不同的設計語言,目前全球國內外纖維藝術家一直在尋找新的纖維材料,深度挖掘纖維材料全新功能和各個領域的可能性。
在人類的文明進程中,沒有一種文化樣式像纖維藝術這樣與材料密不可分。在以前,纖維藝術家們創作一般使用絲、麻、毛、棉等傳統材料,隨著新技術的到來,納米技術纖維、人造絲綿等材料的出現,使纖維藝術發展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前景。纖維藝術家們通過了解材料的特質、樣式、功能以及表現技法進行創作,有的時候新材料的突然出現會給藝術家們不同的靈感和啟發,并且創作出不同的藝術表現形態。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在藝術創作領域,藝術家們逐漸意識到纖維材料對于藝術創作的重要性。材料的多樣性可以直接促進藝術作品的創新和表達形式[2]。
由于纖維材料可塑性非常強,纖維藝術家們逐漸將纖維藝術以裝置作品的形式在公共空間中展示。在2016 年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上,第一次看到克羅地亞的設計團隊紐曼/供使用(Numen/For use)的作品(圖1)懸掛著的是用繩子編織而成的管道,可以供人在里面爬行甚至午睡。纖維藝術以“軟雕塑”的形態以及與人互動的功能實現它真正價值,纖維藝術以一種完全不同方式實現了建筑結構的功能——既分隔了空間,又支撐起來了人的重量。

圖1 2016 年纖維藝術展
在一個具有巨大藝術和文化內涵的公共空間中,除了冰冷的建筑物之外,必須要有多種纖維材料進行裝飾和美化,從而達到特有的質感和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在劉北立作品中,具有特別女性化的氣質,這位藝術家在創作中是從蠶繭中小心地拉出蠶絲,制造出薄如紙片的類似云朵一樣的形狀,使用藍曬法進行染色對它的表達賦予深淺不一的藍色。在云朵之下,細密的縫針垂掛下來,仿佛雨滴形態(圖2),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藝術張力,激發觀者的想象。

圖2 劉北立作品
自從服裝設計發展以來,設計師們在服裝廓形,款式以及結構方面很難再有大的突破,國外許多設計師已經把關注點轉移到了面料再造手法上面。基于面料肌理設計在服裝設計之上,表現方法豐富多彩,一個材料多種方法以及多種材料一種方法等等,每一次碰撞將會有新的火花。
鬼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 擅長將面料和廓形有機的結合起來融入于同一件作品中,利用各種纖維材料將面料肌理表現出來。如圖3,作品呈現給觀者的是現代纖維藝術與服裝的統一,天馬行空、光怪陸離的想象在設計師手里都能變成現實,服裝面料肌理設計與衣服的一體化設計將為服裝設計帶來創新的設計亮點。

圖3 Alexander McQueen 作品
近些年來,很多室內商業空間都使用纖維藝術裝置作品來吸引客戶人群,用藝術帶動流量,正如纖維藝術作品希拉習克斯的作品應用在了室內空間環境,它像一道垂懸下來的色彩瀑布和水灣,(如圖4 所示)強烈的視覺效果具有很強的沖擊力,藝術家將纖維材料公司Glen raven 的高科技丙烯酸纖維簡單的兜在網中,充分發揮了材料本身的色彩和質感,激發了強烈的觸摸欲望。

圖4 希拉習克斯作品
通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纖維材料在不同藝術領域可以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服裝與纖維藝術的碰撞給服裝設計帶來了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商業空間,室內陳列都離不開纖維藝術,纖維材料隨著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通過肌理效果使服裝在視覺上有了新的變化。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纖維藝術與創意服裝的完美結合,給服裝以及藝術作品的創新帶來了更多發展可能和發展機遇。
唐代的金銀器物是古代工藝美術中的絢爛瑰寶,造型優美,布局合理,圖案裝飾豐富多彩,加之引進了外來工藝,在造型和紋樣風格上更加獨樹一幟。金銀器是一個國家文明的體現,承載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不僅體現了器物制作中人的意志和精神更加展現出外來文化的影響帶給人們思想上的改變。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這種提煉出來的時代文化產物和審美特征融入當代的服裝設計中,從時代精神以及工藝特征層面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產物的魅力[3]。借助身在文化之都陜西西安的地理優勢,筆者展開了大量研究工作,親身體驗了我國古老的掐絲金銀器制作工藝唐代金銀器巧奪天工的掐絲工藝帶給筆者很多靈感,以此靈感來源進行大量的研究實踐工作。所設計的“溯源live”系列服裝最終被西安美術學院收藏,此次設計創作汲取了唐代金銀器紋樣肌理以及所蘊涵的文化精神,在纖維材料處理工藝方面進行了一定的突破。
3.2.1 面料選擇與面料改造
一個國家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形成既具有時代感又蘊藏文化精神的設計作品,唐金銀器紋理豐富及排列方式非常嚴謹,金銀器紋理如何通過面料肌理來表達是此次設計的重點。纖維材料的肌理會會影響人們的感官體驗,包括視覺和觸覺。本次設計主要希望讓面料具有天然質感,同時擁有工藝美感,為了達到這種效果,筆者選擇了有一定挺闊效果的棉布面料作為“溯源live”系列服裝設計的主面料,因為這種面料可以進行染色處理并且有一定的垂墜感。輔料都選擇了棉麻材質,因為棉麻材質有一種天然的顆粒感,符合唐代金銀器表面紋理的質感,并且棉麻材質面料可以更好地進行染色處理,易上色且色彩飽和度好。
材質肌理是表現中國文化和民族元素之一,也是將設計概念視覺化的重要思路[3]。目前很多新型面料創新方式給設計師提供很多新思路。本次設計最大的亮點在于重工感纖維材料的創新再造。首先,筆者使用植物染料將面料進行浸染。植物染料是一種天然環保、不會造成污染的能夠循環使用的材料,它是從自然界中含有色素的植物中提煉出來的。通過脫漿、染色等程序,將面料呈色階式染出不同的藍色。在面料改造過程中,先將面料進行脫漿處理,使之變得柔軟,方便塑形。其次,手工縫制。在筆者的計劃中,面料需要呈現層層疊疊的肌理效果,于是需要將染色后的布料熨燙后手工縫制抽褶,以此致敬唐代掐絲金銀器的傳統工藝。再次,結合編織工藝,用濕氈羊毛做出豐富的肌理效果。濕氈羊毛的過程中先需要把羊毛按照橫向縱向有序的排列在泡沫袋上,然后噴灑大量的肥皂水,使每根羊毛都浸入肥皂水中(這樣有利于纖維和纖維之間的牽連),進而大力揉搓促進纖維之間的連接,使之成為一整張羊毛面料。在設計中筆者選擇了將其抽褶,有一些波浪感的肌理在里面。最后在設計中將編織與羊毛氈有機的結合,這既起到了裝飾作用同時視覺上有了更加豐富的肌理效果。在編織手法上采用了多種技法結合的方式分別有:鉤針,木框編織以及針織等等在材料的選擇上也是多種多樣的,讀者結合傳統工藝對面料進行試驗創新,使中國元素通過纖維材料的表達展示出它的獨特魅力。
3.2.2 纖維材料色彩的情感化表達
中國傳統色背后蘊藏著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古老東方的哲學智慧,本次色彩配色從中國的傳統色彩出發,追溯我國傳統色彩美學獨特的情感表達,在色彩上主要提取唐代經典傳統色系法翠,景泰藍,松花等,這一系列配色彰顯著獨一無二的古老智慧,“溯源live”系列服裝(圖5)在配色的思考上選擇了藍色為系列的主色調,使用白色,綠色為輔助色彩,這一切都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象征著時代化、未來感以及情感化給人帶來無限的幻想,重塑人們對于傳統色彩的認知。

圖5 筆者設計作品“溯源live”系列服裝服裝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我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我國的服裝設計需要走出一條新的道路,而纖維材料的創新給當代服裝設計師提出了新的挑戰。設計師們應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探索具有本國特色的服裝和纖維材料設計。在未來服裝設計中纖維材料將通過現代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設計出符合當代審美又具備傳統文化底蘊的設計,將服裝的造型,色彩和不同纖維材料與現代潮流相結合,滿足人類對衣物的特殊化需求。
將傳統文化融入纖維材料創新設計中,使纖維面料不再局限于傳統種類以及傳統工藝方式。設計師應基于本國文化以及纖維材料探索出新的服裝設計發展之路,通過設計靈感的提取與轉化,增加了纖維材料二次設計和裝飾效果,打破了傳統纖維藝術的單調感,設計出創新型的服裝和纖維面料。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探索纖維材料不同應用場景,使纖維服裝更具有商業性,通過現代技術使纖維材料在現代服裝以及藝術文化領域中更具優勢,通過服裝設計理念以及纖維材料的運用,在繼承中發展中華文化,同時注重不同纖維材料的創新和可持續研究,通過藝術與科技融合的纖維材料開發使纖維材料在服裝設計領域更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