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美春,申明珠,呂長文,謝小玉
(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重慶,400715)
處于信息化時代巨大變革下的當代教育教學既面臨挑戰又充滿機遇。在傳統課堂教學、網絡教學、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式和多種理念并存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實現教育的初衷是高校教學工作者面臨的急迫問題。計算機的普及和互聯網的大眾化加快了高校教學網絡化的步伐,超星學習通等網絡教學平臺的普及已成為推動線上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以前的研究雖然有利用超星學習通針對英語閱讀[1]、法律案例[2]、植物學實驗課程的實踐[3],但針對綜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集合理科和文科屬性、理論應用分析兼備的課程實踐較少。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涉及當今全球最熱門的資源與環境問題、多樣化的信息和案例、相互沖突的觀點和對策和最新最熱的資訊,教師教好和學生學好這門課程都具有一定難度。因此,本研究在總結各種教學模式優缺點的基礎上引入超星學習通,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的教學,以解決當前該課程網絡教學課程存在的問題。
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是西南大學(以下簡稱我校)農村區域發展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也是農學和植物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選修課,目前我國開設該課程的學校有數十所。對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學生而言,掌握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并加以應用,對指導區域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區域農業綜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該課程的綜合性應用性強,且內容以社會科學的思路為主,課程內容多、難度大、覆蓋廣,其課程總體框架往往顯得廣泛、雜亂,且內容相對抽象,因此學生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
當前,我校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教學資源仍以教材為主,教學內容比較受限,且教師講授PPT占據了大部分的課堂時間,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十分有限。在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中,學生以被動吸收知識為主,導致學生對課程的興趣較低,上課氛圍較為沉悶。[4]由于課堂學習時間有限,學生只能接觸到課堂上講授和教材上的知識,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只能一味地被動接受。同時,教師也缺乏充足的時間檢查學生的觀看閱讀情況,更無法對每名學生的學習進行跟蹤與幫輔。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方式的更新與完善。因此,豐富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和教學手段勢在必行。
我校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一般通過提前錄制“PPT+音頻”的視頻上傳至超星學習通平臺開展線上教學工作。我校師生對2020年的教學實踐的反饋顯示,線上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優勢。第一,教和學的方式更加靈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第二,重難點可以反復觀看。第三,利用學習通后臺記錄數據可以及時了解學習情況和進度。第四,網絡教學資源豐富,有利于知識拓展。
但是,師生反饋也提出了四點不足。第一,無法通過觀察學生對教學的即時反饋進行教學調整。第二,無法直接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缺乏線上督促方式。第三,缺乏即時的面對面溝通,生生交流減少,不利于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第四,線上教學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約束能力要求更高,沒有課堂上松弛結合的課堂壓力,學生可能產生松懈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由此可見,雖然網絡課程資源豐富、靈活、多樣,但是師生和生生之間缺少面對面的互動、交流和溝通,課堂氛圍難以營造,教師也無法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5]同時,線上教學由于缺乏教師的主導與監管,教學效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離期望值。因此,單純的網絡教學并不一定能取得比課堂教學更好的教學效果。[6]學生更傾向于教師面授為主、輔以在線自學的授課方式,即混合式教學模式。[7]2020年,我校171名學生線上調查的調查也表明,認為網絡教學效果更佳的學生僅占14.0%,認為課堂授課效果更佳的占45.6%,還有40.4%的學生認為二者相差不大。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針對學生、高度融參與性和個性化為一體的體驗式學習方式。[6]通過把面對面的課堂講授式教學和在線課程學習方式有機地結合,融合傳統課堂講授和網絡在線教學各自的優點,可以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的引導、監控和啟發作用,與此同時有力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8]混合式教學可以極大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促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性學習轉向自主學習,顯著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8]相關研究也表明,學生在混合式課程中的成績明顯高于純面授課程和純在線課程。[6]
由于移動網絡的快速發展和應用,“在線教學與面授教學混合”的教學模式也轉變為“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6]現場教學可采用參與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等形式,將教學主旨貫徹到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評價中。[2]教學視頻或課下的討論主可通過在線教學和移動學習方式呈現。[6]當前教學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就是如何有效地開展基于移動學習理念的教學工作。[9]如果能夠更充分地使用手機和移動技術,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習者擺脫時空的約束,實現跨時空的教學。[10]而且,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的混合式教學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增進師生和生生的互動,激發教師講授的熱情和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2]
基于超星學習通的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可以在課前課后讓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網絡資源的學習,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意愿與學習熱情,及時得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2]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以管理實踐為主,且針對資源與環境的熱點問題,可收集和討論的信息多、廣、深,非常適合討論和辯論,可以為師生、生生互動提供充足的資料。因此,教師可以充分準備線上資源,合理開展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此外,傳統課堂教學會對課前預習及課后作業做出設定、安排,由于教師無法做出及時的反饋與評價,學生真正投入預習、復習的積極性不高,導致課前、課中、課后銜接不暢。[5]超星學習通可以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課前、課中和課后的銜接:課前,教師可以提前告知學生課堂內容和學習目標,便于學生做好預習和自學,還可以查看學生自學情況;課堂上,學生可以合理使用手機查找資料,積極回答問題,踴躍參與課堂互動;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學習通檢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反饋。[4]同時,在電腦端,教師可以統計分析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互動等過程的記錄數據,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調整,也便于教學研究和成績評定的開展。[1]
在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本研究課題組以混合式教學理念為基礎,采用超星學習通的功能框架,結合本課程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出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是對線上與線下教學的混合,而且具有多元化的追求,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相互融合及不同學科知識的相互融合。課題組對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學習活動進行系統整合設計,包括課前教學資源的系統收集和提煉、課程中教學與探討活動的構建與策劃、課后復習思考活動的歸納和設計。
1.網絡課程資源的歸納和建設
首先,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大綱,針對每個章節的內容錄制“PPT+講課音頻”,并上傳到學習通。同時,教師從相關課程視頻中挑選與本課程相關度最高、最新和最好的視頻課程資源,包括超星爾雅自帶的環境問題分析、中國慕課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作為學生課前的補充自學視頻資源。教師提前上傳每次課程的PPT,作為課程的預習和自學資料。
2.課前其他課程資源收集提煉
課題組收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擴展視頻、鏈接網頁、論文、案例等資料和最新的新聞,上傳到超星學習通或直接發送給學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邀請或以任務指派形式讓學生參與教學所需資料的收集、歸納與整理,幫助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提供者,轉變學習方式,同時提升學生的系統歸納整合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3.課前自學檢測題和重難疑點收集
教師通過布置的各單元學習任務及發布課程內容通知,可以讓學生了解本章節的學習內容、重點及學習目標。另外,教師也在平臺通過測試題、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以便課中重點講解與答疑解惑,進一步規劃課堂活動。
1.課堂常規問題與互動設計
一方面,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活動庫里的簽到功能實現課堂考勤。另一方面,教師設計課程中的常規問答題,通過學生個人發言、課堂搶答、小組討論、辯論等有趣的課堂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增強課程的互動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記憶理解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2.課程重難點的詳細講解和討論
根據之前學生自學的反饋和教師對重難點的把握,教師在課堂中對相關重難點進行詳細講解,并對測試問題進行討論和答疑。教師主要采用翻轉課堂的形式,以思考題、簡答題和判斷辨析題等問題為引導,先邀請學生進行回答,讓持有不同觀點的學生分別發表意見。之后,教師再結合課程內容進行點評、辨析和講解。
3.課程綜合分組匯報、點評及評分匯總構建
在課程教學后期,教師挑選一些自然資源與環境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組成小組。每一小組針對某一資源與環境問題,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展開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探討成因和解決方案,并以海報、報告會、辯論會、小型比賽等多種形式進行成果匯報。
一般的分組匯報評分往往由教師單一做出,缺少學生的參與。在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的課程中,課題組構建了綜合評分體系(表1),并組織全班每個學生在學習通中參評,綜合所有人的評分。該方法有效提升了學生對自己組別的問題和別人組別優缺點的認識,提升了教學效果。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整體意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意識。

表1 分組匯報綜合評分表
教師通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通知、任務等功能指導學生課后復習和提升。教師針對每一次課的知識點和重難點,設計一些富有趣味的思考題、作業題等,并提供相關視頻或者閱讀資料,供學生復習鞏固相關知識點,并擴展其知識面,提升其對知識的應用分析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設置必修和選修課程或任務,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學習,貫徹個性化教學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班級群內通過學習通平臺,通過設置評論、討論和心得體會等活動,組織全班學生共同討論、分享見解,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應適當地進行點評,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互動性。
教師可以基于超星學習通中學生學習積累的過程性數據,包括自測題、思考題、課中問答題、課后作業題回答情況,討論題參與情況,視頻等資源觀看閱讀情況,設置各個指標的評分標準和得分權重,并根據實際的活動數目和積分總體情況調整得分權重和內容項,完成平時成績的統計和認定。本課題組采用的成績構成如下:
期末成績=分組活動得分×30%+課程論文或期末考試得分×40%+兩次討論辨析作業得分×10%+學習通綜合得分×20%。
其中,學習通綜合得分=看課程視頻得分×20%+ 參與討論得分×10%+作業得分×20%+課程互動得分×10%+任務點按時完成得分×10%+參與投票和問卷得分×10%+參與評分得分×10%+其他加分項10%。
本課題組針對我校2019年接受純課堂面授教學的60名學生、2020年接受純網絡教學的171名學生和2021年接受混合式教學的54名學生的課程滿意調查數據,采用卡方檢驗(R×C列聯表)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教學方法下的滿意程度存在顯著差異(χ2= 19.2,p=0.016)。進一步兩兩比較發現,接受混合式教學的學生對課程十分滿意的比重顯著高于接受純網絡教學的學生,但與接受純課堂教學的學生的差異不顯著,同時接受混合式教學的學生認為課程一般的比例也顯著低于接受純網絡教學的學生(表2)。2021年結課后的問卷調查也表明,53%的學生更愿意選擇混合式教學,41%的學生選擇課堂教學模式,而選擇網絡教學的學生僅占6%。

表2 不同教學方法和滿意程度比例的交叉表
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備一定的操作門檻,因此,對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二者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成本來適應該模式。此外,為防止學生玩手機,很多高校都實行無手機課堂。而基于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必須以手機為媒介,這就導致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進行其他活動。因此,教師要注意監督課堂紀律,防止學生在使用手機的過程中因注意力不集中,反而耽誤課程內容的學習,影響課堂紀律。
此外,學生面臨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學習任務,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混合式教學會花費學生更多課后自學的時間,但這部分時間又不會算在學時和學分中。如何篩選網絡資源以保證學生在繁重的學習任務中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如何更為合理地安排線上自學和線下課堂講授的內容和比例?這就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時間做好前期的準備,并根據后期的反饋和經驗教訓改善工作,提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