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梁福鋮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人文學院,上海 201418)
全球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加速了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市場力量集聚,同時催生了以雙邊(多邊)市場為特征的平臺經濟。平臺經濟在形成新產業、構筑新模式、開創新業態的同時,也引起了社會上關于壟斷的爭議,平臺“二選一”和數據權力濫用等問題也日益增多。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平臺經濟壟斷相較于傳統壟斷行為呈現出類型更多樣、手段更隱秘、邊界更模糊的特點,這對反壟斷理論框架和監管制度都提出了新的挑戰(王先林和方翔,2021)。平臺經濟壟斷為何區別于傳統工業行業壟斷?其壟斷主體與壟斷形式經歷了哪些變化?應當如何構建與之對應的規制體系?這些問題還有待解決。基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 V 軟件對2003—2022 年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熱點進行可視化研究,揭示出平臺反壟斷領域的發展脈絡。在此基礎上,本文構建了一個平臺經濟反壟斷領域的理論框架,包括平臺經濟的概念、特征與理論基礎、壟斷主體與壟斷形式的變遷過程、壟斷識別與壟斷規制組成的綜合治理體系,以期為后續學者深入研究平臺經濟反壟斷、不斷完善反壟斷規制體系提供理論參考。
本文研究步驟遵循Citespace V 的原理及程序,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文獻為主要數據收集來源。首先以“平臺反壟斷”為主題進行高級檢索,結果顯示第一篇相關研究出現在2003 年。因此文獻檢索時間設定為2003 年1 月至2022 年2 月,共檢索到537 篇文獻;剔除征文啟事、會議通知及政策新聞等文獻后,最終得到有效文獻531 條。根據以上文獻,輸入作者、單位、標題、期刊、關鍵詞、摘要、主要結論等資料,以純文本形式保存,最后結合領域內關鍵作者的高質量文獻進行補充。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計量方法。文獻計量法可以利用引文分析來尋找重要的基礎文獻并確定其相互之間的關系,采用統計學的方法對某一學科領域的文獻進行分析并形成可視化知識圖譜,可以研究的發展進程與內在邏輯關系可視化,從中發現學科發展趨勢及研究熱點變遷。本文使用CiteSpace V 對樣本文獻進行計量分析并形成科學知識圖譜,具體包括:①發文量統計,闡述平臺反壟斷研究熱度變化情況;②平臺反壟斷關鍵期刊、作者與高被引文章分析;③繪制關鍵詞共現與高頻詞時區圖,通過文獻計量可視化發掘研究熱點與劃分研究進展時間段。
論文的發表狀況通常被認為是衡量學科發展水平與社會關注程度的重要表征,根據文獻計量學分析的結果,我們能夠通過觀察統計期間文獻發表數量來評估平臺反壟斷研究的進展。如圖1 所示,2003—2013 年我國平臺反壟斷文獻數量保持平穩,年均發文量在10 篇以下。自2014 年起,平臺反壟斷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呈現穩定上升趨勢并一直持續到2019 年。2020 年開始平臺反壟斷研究邁入“井噴”時代,呈現爆發式增長,其中2020 年發表57 篇論文,較上年增長近1 倍,2021年相關文獻數量更達到了255 篇的峰值。整體來看,除2022 年數據不全外,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整體呈平穩上升態勢,并且在近兩年文獻數量隨著平臺治理問題頻發而迅速增長。

圖1 2003—2022 年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的文獻發表時間分布
為探究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的熱點領域及研究成果質量,本文對相關文獻的期刊分布進行分析。表1 統計了發表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主題文章最多的10 種國內期刊,其中《中國流通經濟》與《財經問題研究》刊登相關主題文獻最多,均占比2.82%。在這些期刊中,有《管理學刊》《價格理論與實踐》等經管類期刊,也有《法學》《法治研究》等法學類期刊,還有《電子知識產權》《電子政務》等信息科學類期刊,這說明平臺經濟反壟斷是一個經濟學、管理學、法學、信息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從綜合影響因子來看,平臺經濟反壟斷主題發文量前10 名的期刊中綜合影響因子均高于1,其中有6 種期刊高于2,刊登文獻比例達2.07 的《改革》影響因子更是高達5.423,說明當前平臺經濟反壟斷主題研究的文章質量較高、學術影響力較大。

表1 國內發表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文獻最多的期刊(前10 名)
對反壟斷研究文獻的作者進行分析,可以識別出為學科發展做出關鍵貢獻的學者,對這些關鍵學者的研究動態進行分析,可以為其他學者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表2 統計了國內發表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文章發表最多的前10 名學者,他們關于平臺經濟反壟斷的論文發表數總和超過目前相關主題文獻的16%。其中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兵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他主要從法學視角出發,針對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帶來的新業態對當前競爭法、反壟斷法等法律提出的挑戰進行闡述。陳兵(2020)敏銳地注意到平臺“消費者”概念模糊與消費者福利難以量化衡量等問題,指出個人信息的獨立人格權未確定、數據財產爭議、隱私內涵模糊等大數據多元特征給現行競爭法帶來了新的挑戰。孫晉和鐘原(2018)則主要從事反壟斷法、經濟法和民商法研究,關注數字平臺規制監管與反壟斷立法原則。

表2 國內發表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文章最多的學者(前10 名)
表3 統計了國內發表的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引用率最高的前十篇文獻。國內研究中,蔣巖波(2012)關于相關市場界定問題的文章被引頻次最高達到313 次,該文著眼于平臺企業反壟斷執法過程中相關市場界定存在的立場差異與模糊性問題,并提出壟斷行為認定應當從盈利模式、利潤來源邊與雙邊市場的控制關系等方面考慮,為反壟斷研究的相關市場界定提供了一個創新思路。李劍(2010)、黃勇和蔣瀟君(2014)則從經濟法、民商法等視角為反壟斷規制立法與競爭制度研究提出建議。通過統計高被引文獻的主題與內容,可以發現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涉及多個關鍵概念與研究領域,如相關市場(relevant market)界定、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s)理論、平臺定價策略、壟斷(monopoly)與不正當競爭(unfair competition)的相關法律制度等。

表3 國內發表的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的高被引文獻(前10 名)
為分析平臺反壟斷的研究熱點,本文繪制了平臺經濟反壟斷領域的關鍵詞貢獻圖譜,如圖2 所示。圖譜中節點大小代表關鍵詞頻次,節點間連線粗細表示關鍵詞間聯系密切程度,中心度則是共現圖譜中關鍵詞地位的重要表征。在此基礎上,篩選出詞頻前10 位的關鍵詞,見表4。在表4 顯示的統計結果中,中心度大于0.1 的重要關鍵詞有反壟斷、平臺經濟、反壟斷法、數字經濟和雙邊市場,這些關鍵詞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年來我國平臺經濟反壟斷領域的熱點變化趨勢。

圖2 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文獻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4 國內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關鍵詞詞頻統計
熱點演進分析能夠展示知識動態,預測未來研究方向。利用Citespace 的突現詞探測技術,得到了平臺經濟反壟斷的關鍵詞時區圖譜,如圖3 所示。根據這一圖譜,將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分為4 個階段,其對應關鍵詞主題見表5。

表5 不同時間段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熱點

圖3 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熱點關鍵詞時區圖譜
1.第一階段(2003—2007 年),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處于萌芽時期,關注熱點是“反壟斷”“反壟斷法”“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
早期平臺反壟斷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銀行卡產業與知識產權領域,這些產業已經具備網絡效應、規模效應等平臺特征,如用戶行為決策同時取決于價格結構和跨邊用戶規模(岳中剛,2006)。這一時期的平臺未受到互聯網的放大和異化,壟斷后果表現為單一的價格壟斷而尚未出現復雜壟斷形式,但一些問題已經初露端倪。黃勇(2007)指出知識產權等市場的壟斷產品不一定具有超強競爭力。因此超高定價、拒絕他人使用等濫用知識產權的行為可能游離于反壟斷法的規制范疇之外。從實踐來看,我國反壟斷立法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因此對國際反壟斷立法經驗的批判學習也是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王先林和潘志成,2008)。另外,數字技術的發展還引發了學界關于“數字經濟時代”的討論,但將平臺經濟、數字經濟與反壟斷結合起來的研究較少。總體而言,這一時期對反壟斷法和其他壟斷市場的討論研究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2.第二階段(2008—2013 年),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關注熱點是“雙邊市場”“相關市場”“互聯網”“壟斷協議”等
雙邊市場是指市場交易活動在平臺上進行時,任意一方的參與者數量、價格變化或決策行為都會通過外部性對另一方的決策結果或效用產生影響的市場(Armstrong,2006)。相較于單邊市場,雙邊市場的特點在于交叉網絡外部性和鎖定效應。200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公布與施行掀開了反壟斷研究的新篇章,但壟斷行為識別與判定等方面仍需不斷完善。以“百度案”為例,無論界定為搜索引擎服務市場還是商品廣告市場,都可能面臨界定過窄或主觀性過強等問題(李劍,2010)。此外,數字經濟時代的壟斷行為類型更加多樣,除了并購引發的經營者集中,還有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形式。總的來看,這一階段的平臺反壟斷研究聚焦于相關市場界定、壟斷協議等壟斷行為識別議題。這些議題并非雙邊市場所獨有,但互聯網情境強化了平臺的跨市場屬性和部分免費屬性,對互聯網平臺特殊性的探討也使平臺經濟反壟斷成為區別于其他經濟模式反壟斷的獨立命題成為可能。
3.第三階段(2014—2018 年),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處于蓬勃發展階段,關注熱點是“平臺企業”“算法”“大數據”“數據”等
依托平臺模式,淘寶、京東等一大批跨越多個雙邊市場的平臺企業迅速成長起來,平臺定價算法的反競爭效果逐漸成為反壟斷研究的重要議題,主要集中在定價歧視和算法共謀兩方面。不管是精準預測心理價位,還是通過自動調整價格以限制市場競爭,都會對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總福利產生負面效果。“信息”“數據”和“大數據”三者經常被混用,但其學理內涵有所不同:數據是通過信息技術媒介傳播的特定信息,大數據則是具有多重特征的數據集合,其中最主要是“4V”特征,即數據體量大(volume)、數據處理速度快(velocity)、數據類型多樣(variety)和聚合價值高(value)(陳兵,2018)。大數據優化了用戶使用體驗,為企業創造了經濟價值,但伴隨而來的數據產權問題也引起學界的廣泛討論。費方域等(2018)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結果,認為將數據產權劃分給平臺企業而非消費者具有更高效率;而龍衛球(2018)則分別構建關于個人信息的權利和關于數據的“數據財產權”,分別歸屬于用戶和企業。總的來看,這一階段的平臺反壟斷研究受到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影響,研究對象更偏重于算法和數據,也開始注意到算法歧視、算法共謀、侵犯用戶隱私等互聯網情境下的壟斷行為。私有和公有的雙重權屬使算法和數據的法律規制路徑構建變得復雜。因此處理好算法和數據權屬,是算法壟斷和數據濫用的破題關鍵。
4.第四階段(2019—2022 年),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處于成熟發展階段,關注熱點是“數據壟斷”“超級平臺”“監管模式”“二選一”等
部分互聯網巨頭排除他人訪問或使用數據的行為阻礙了市場競爭并損害潛在創新。因此數據反壟斷迫在眉睫,其議題主要集中在數據壟斷的形成機理、治理困境、規制邏輯與解決路徑等(孫晉和鐘原,2018)45。平臺壟斷數據形成“初始壟斷”后,就會尋求基礎能力的延伸,運用流量壟斷和杠桿推動其優勢輻射到其他領域,形成“雙輪壟斷”(李勇堅和夏杰長,2020)。因此有必要監管前移及時干預壟斷行為。有別于傳統行業的全新平臺壟斷格局給現有監管模式帶來了全新挑戰,主要體現在3 個方面:傳統并購評估標準難以適用于數字經濟、算法合謀更為隱蔽、大數據市場的相關市場認定和市場力量評估需要結合大數據特點重新審視認定思路(詹馥靜和王先林,2018)。此外,還開始出現平臺脅迫廠商“二選一”的獨占交易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平臺多屬特質(唐要家和楊越,2020)。總的來看,這一階段少數“超級平臺”掌控市場的局面已經形成,壟斷勢力大大加強,不僅通過支持高價格傷害消費者福利,還出現濫用壟斷地位影響社會安全和市場競爭的趨勢。學者們除了對單一壟斷形式的深入探討外,也開始提出綜合多種反壟斷措施的綜合治理框架,為反壟斷體制更多地反映數字經濟和平臺經濟的新特點提供了理論支撐。
從以上文獻進展中可以看到,隨著數字技術與平臺經濟愈發緊密地結合,平臺壟斷呈現易變性、隱蔽性和復合性特點,多種壟斷形式往往同時存在且難以識別。因此反壟斷研究與監管也必須不斷更新與完善。從研究熱點演進來看,學者們早期關注銀行卡產業等市場,涉及商業模式、國際反壟斷經驗、反壟斷法演進等;中期以互聯網平臺為主要對象,涉及價格結構、相關市場界定、壟斷共謀等;后期聚焦于超級平臺的數據和算法壟斷、壟斷形式與監管模式創新等。從研究內容來看,現有平臺反壟斷研究聚焦于壟斷危害與特征、行為識別與市場地位認定、案例法理分析、立法困境與解決、規制路徑探析等。從研究方法來看,相關研究主要以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層面的學理探討為主,配合部分執法判決案例分析和超級平臺個案分析,總體而言偏向于定性分析,而較少定量分析。
基于前文梳理分析,本文構建平臺經濟反壟斷的理論框架。如圖4 所示,平臺經濟反壟斷理論框架由形成機理、演進趨勢、規制體系三部分組成。

圖4 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框架
1.定義、內涵與類型
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的首要工作是確定平臺經濟的定義和邊界。目前學界對于“平臺”還未形成統一的學術概念,Rochet 和Tirole(2006)認為平臺經濟是一種基于網絡架構支持雙方(或多方)參與交易、促進用戶留存并互動交易的經濟形態;Armstrong 和Wright(2007)則將平臺經濟等同于雙邊市場,在這個市場中每個人都可以從與另一個群體的代理人互動中獲得價值。基于本文研究需要,將平臺經濟定義為由數據驅動的、以促成雙方或多方供求匹配為目的的新經濟系統。從市場定位來看,平臺可分為促進成員間交易的市場制造型、匹配受眾與廣告商信息的受眾制造型和對接群體需求的需求協調型(Evans,2003);而從功能差異來看,則可分為信息獲取類、交流溝通類、網絡娛樂類和商務交易類(蔣巖波,2012)69。
2.平臺經濟的特征與壟斷
平臺經濟雖然具有傳統壟斷的一般性,但其獨特性更為明顯,如手段更加隱蔽、更容易形成“贏者通吃”(尹振濤等,2021)。許多學者對平臺壟斷的根源進行了深入分析,其中雙邊市場的特征引致壟斷的觀點得到較為廣泛的討論(傅瑜等,2014)。在梳理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將平臺經濟特征歸結為網絡效應、鎖定效應和規模效應三項。
(1)網絡效應。網絡效應是指用戶效用隨用戶數量增加而增加,包括“用戶產生用戶”的同邊網絡效應和“用戶產生商家”或“商家產生用戶”的跨邊網絡效應。平臺在網絡效應的影響下形成一邊價格結構受市場力量扭曲到小于正常價格水平的非對稱性定價結構,由此產生的差額可以通過對另一邊用戶收費來得到彌補。交叉補貼模式使平臺得以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也催生出了傳統監管難以規制的免費市場。
(2)鎖定效應。基于學習和轉移成本等因素,即使平臺的使用成本提高,用戶也可能被當前平臺繼續“鎖定”而不會輕易轉移至其他平臺。鎖定效應留存的初始用戶以在網絡效應的作用下形成平臺的領先優勢,即“一步快,步步快”。因此平臺會自發地通過突出差異性、增加轉移成本等強化鎖定效應。鎖定效應解釋了平臺在前期實施優惠補貼甚至提供免費產品的行為動機:用戶一旦對某平臺形成使用依賴,其他競爭平臺獲取用戶的難度就會大大提升,甚至無法維持正常運營的“臨界容量”(Economides,1996),最終只能退出市場,導致“贏者通吃”現象。
(3)規模效應。互聯網與數字技術的存在使平臺經濟不受時間、空間和自然條件等條件限制,獲得遠超制造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對于互聯網平臺而言,用戶規模增長成本大多體現在網絡壓力或數據儲存等方面,但在云計算等技術支持下這一成本的邊際值無限趨于零(Katz,2019)。此外,平臺生態的競合趨勢還促進平臺之間互相開放接口,平臺兼容性深化了價值共享與規模效應。市場規模龐大雖不與壟斷直接劃等號,但若缺乏有效管理,過高的市場占有率確實容易導致壟斷。
3.平臺反壟斷的理論基礎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可實現帕累托最優及社會福利最大化的理想市場結構,壟斷會損害自由競爭效率,無法與競爭共存。然而,互聯網平臺市場在用戶高度集中的同時,又是一個企業大量進入和退出的“可競爭市場”,這一社會現實顯然與壟斷競爭對立學說形成矛盾。那么,應該如何理解平臺經濟的壟斷格局呢?學者們對此從壟斷競爭理論、雙邊市場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等視角給出了解釋。
首先,壟斷競爭理論中的哈佛學派將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和高進入壁壘視為壟斷形成的重要因素。市場集中度可以反映市場力量的強弱程度,當市場結構缺乏競爭性,擁有強大市場力量的少數經營者會通過與其他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或濫用支配地位以提高利潤。哈佛學派進一步提出結構-行為-績效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SCP)(Bain,2013),即市場結構決定企業績效,并由此影響市場效率,這種視角也被稱為“結構主義”。芝加哥學派則著眼于社會總產出最大化,認為反壟斷不是目的,而是增強效率的手段。該學派信任市場對低效率的自動調節機制,主張資源集中并通過規模效應放大產出,這被稱為“行為主義”。從壟斷競爭理論來看,平臺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符合哈佛學派對“缺乏競爭性”的定義,但由于平臺往往涉及多個市場,很難認定是否存在競爭關系,而平臺壟斷是否存在芝加哥學派的“集中效率”也有所爭議(Manne 和Wright,2010)。
其次,雙邊市場理論將雙邊市場定義為某一邊的價格變化、用戶數量、決策行為等都會影響另一邊用戶效用的市場(Rysman,2009)。Rochet 和Tirole(2004)通過構建雙邊市場模型發現信息不對稱會導致科斯定理失效,此時供需議價博弈會使平臺可變成本傳遞給終端消費者,即免費市場上的消費者在實質上承擔了平臺服務成本。為防止用戶流失,平臺需要通過限制價格或補貼買家的方式提高買家盈余和加強使用意愿,阻止交易成本轉嫁。雙邊市場理論在實際運用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定量方法、沒有解決零價格市場的相關產品界定問題,單邊市場與雙邊市場之間的界限模糊等(黃勇和蔣瀟君,2014)97。
此外,產業組織理論將市場結構劃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競爭和完全壟斷四種類型,然而平臺經濟并不符合這四種市場結構類型。對此,李懷和高良謀(2001)開創性地提出競爭與壟斷同時被強化的“競爭性壟斷”來描述數字經濟的市場結構,這一概念在平臺經濟領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探討,如馬思思和金占明(2018)提出從單純橫向競爭到合作橫向競爭,再到立體與橫向組合和縱橫向復雜交互的寡頭博弈模式演進路徑;傅瑜等(2014)114將互聯網平臺市場在壟斷地位的動態平衡中保持競爭活力的情況總結為“單寡頭競爭性壟斷”結構;蘇治等(2018)則認為“競爭性壟斷”無法完全解釋互聯網平臺持續固化的壟斷結構,并提出了“分層式壟斷競爭”的概念來描述互聯網平臺高集中、低壁壘、競爭和壟斷并存的特殊市場結構。
1.壟斷主體變遷:廠商壟斷—平臺壟斷—場域壟斷
第四次工業革命改變了產業組織內部的企業競合關系,進而調整了雙邊市場的生產關系。在此過程中廠商、平臺和消費者的談判勢力不斷變化,壟斷主體也經歷了從大型廠商到平臺企業、再到以超級平臺為核心、其他企業為基礎的平臺場域的變遷。
在平臺經濟初期,平臺僅作為線下交易的補充,大廠商在雙邊交易中擁有強大的市場力量和對商品價格的壟斷控制力。平臺既要匯聚知名廠商以吸引消費者,又要通過免費產品甚至補貼的方式增大消費者盈余。因此必須對小廠商收取高額“入場費”來維持交叉補貼。在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市場上,競價排名直接影響網絡搜索曝光度和獲客成功率,而大型企業的競價實力較強,中小型企業很難取得曝光優勢。盡管平臺大多免費對用戶開放,但經篩選后的信息限制了消費者的行為決策,因而消費者同樣是壟斷的受害者。
平臺經濟中期,在算法技術的驅動下,平臺開始掌握左右市場的“超級權力”,壟斷主體也由廠商轉變為平臺。這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商品選擇,平臺通過算法預測消費者潛在需求并促成交易的行為已經超越了簡單的信息展示,將功能拓展到了篩選、推送等,交易的關鍵因素從商品質量變成了平臺推廣,支配市場的權力也逐漸從消費者和商家過渡到平臺手中;二是價格制定,平臺通過算法準確估計每個消費者的支付意愿,進而制定“殺熟”的歧視性定價策略以盡可能榨取消費者剩余。平臺壟斷的另一表征是從單邊到雙邊的收費模式轉變。例如愛奇藝等視媒平臺一方面實行廣告付費,將廣告植入網頁和視頻中并向商家收取廣告費;另一方面實行內容付費,向用戶收取會員費和點播費,甚至要求用戶為跳過廣告付費。
在平臺經濟后期,平臺不僅在本市場擁有很大體量,還可以將優勢輻射至其他行業,壟斷主體在規模驅動下從平臺企業轉變到“平臺場域”。“場域”概念起源于社會學,Bourdieu 和Wacqu(1992)將場域定義為“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平臺通過橫向和縱向合并、持有股份、長期合作協議等方式與其他企業共同構成“平臺場域”,平臺在其中占據支配地位并把持該壟斷位置的得益權。平臺場域既能利用服務互補形成對用戶的“吸引力”,又可以通過流量壟斷、獨占協議等形成對非場域內企業的“排斥力”。一方面,各企業與平臺在場域內部實現供需匹配和價值閉環。平臺獲取用戶數據后在場域內“廣播”共享,其他合作企業可以獲取數據并用于市場營銷;另一方面,壟斷在平臺場域的發展與碰撞中更為激烈。基于本平臺形成新場域是其他平臺對抗場域競爭的有效手段。因此市場往往呈現兩個或多個對抗場域相互競爭的態勢。場域競爭格局的形成還壓縮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迫使中小企業融入場域,用一定自主權換取流量接口支持。
2.壟斷形式升級:價格壟斷—算法壟斷—數據壟斷
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將用戶帶入數字經濟時代,同時也為平臺壟斷升級創造了技術條件。技術與資本的深度結合加劇了平臺對優勢市場地位的濫用,體現為壟斷形式從價格壟斷到算法壟斷,再到數據壟斷的不斷升級。
價格壟斷是指平臺和廠商對消費者實施歧視性定價策略。從表現形式來看,價格壟斷可分為直接提高價格、先低后高的掠奪性定價、線上線下不同價、個性化定價、平臺干預或代行定價等類型。這些定價方式并不一定同時降低消費者剩余和社會總福利,如對部分消費者收取高價也對部分消費者收取低價的“殺富濟貧”式個性化定價經常作為經營者的抗辯理由,而且平臺往往同時使用多種壟斷方式,這些復雜情況對反價格壟斷規則和實務提出了挑戰。但不管形式如何,價格壟斷的根本目的都是提高企業利潤和保持市場地位,如果缺少有效監管,正常的市場競爭格局就極易遭到破壞。
算法壟斷主要有兩種表現,除針對消費者的個性化定價外,平臺或廠商之間的算法合謀也得到學界的廣泛討論。基于算法的不同功能,算法合謀可分為信使類、軸輻類、預測類和自主類4 種。第一,信使類共謀是指計算機作為卡特爾的實施工具,充當人類勾結的“信使”。信使類合謀中卡特爾成員的意圖比較明顯,其壟斷認定也相對容易。第二,軸輻類合謀是指各方使用共同第三方提供的算法來進行合謀。計算機算法的研發者作為“軸”,協助作為“輻”的企業共同操縱市場價格。這類合謀的特點在于算法運行并不直接反映出使用者的壟斷意圖,只能通過解析算法來確認是否存在價格剝削的設計意圖。第三,預測類共謀是指企業分別研發相似算法用于監督市場價格變動并實施跟隨,從而實施跟隨他人價格上漲而提價的優勢性策略或制裁異己企業的懲罰性策略。第四,自主類共謀是指企業向計算機設定如利潤最大化等決策目標,人工智能通過自主學習與模擬博弈獨立決定行為策略。由于算法運行帶有強烈不確定性(“算法黑箱”),從自主類共謀中識別壟斷意圖的難度也較大。
與傳統合謀相比,算法壟斷引發的算法共謀最大特點就在于靈活監督性、自主決策性與意愿隱蔽性。傳統市場難以發現背約行為,制裁成本也使得其他企業懲罰威脅性不足。而算法共謀中企業可以時刻檢測市場背約行為并自動予以制裁,背約行為的懲罰可信度上升,而且很難有明確證據指向行為人的壟斷意圖。因此現有反壟斷規制很難應對算法壟斷。
數據壟斷是指平臺搜集、加工用戶行為數據并禁止他人訪問或使用,進而產生侵犯用戶隱私、妨礙市場創新、阻礙公共治理的不利影響。對用戶而言,在如今數據普遍具有實時生成、分布式存儲、互補性強等特點的背景下,知情同意、被遺忘權和匿名化的原則無法完全實施,個人信息隱私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對市場而言,數據壟斷導致“數據孤島”形成,不利于形成更具價值的大數據資源。部分企業在數據獲取方面占據優勢,同時拒絕其他經營者使用數據,這就為以這些數據為必要設施的相關市場設置了進入壁壘。而當平臺可以憑借數據優勢產生源源不斷的“數據租金”,平臺自身也會失去創新動力。對社會而言,許多企業數據帶有一定社會價值屬性,如果得到充分利用,將對交通管控、風險預測和反腐敗等公共管理領域產生有益影響,例如退伍軍人健康管理局和Facebook 合作的迪爾凱姆項目根據社交網絡賬號預測病人自殺風險并及時干預治療。但目前商業數據與公共數據的界限還不清晰,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之間也難以把握平衡,許多數據的社會治理功能還未被充分發揮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三種壟斷形式之間并不是替代關系,而是共存關系。在算法壟斷階段,算法的自主學習與預測能力為價格壟斷提供了方便,人工智能可以從經驗和反復博弈中習得最優定價策略,實現更精確的價格歧視。在數據壟斷階段,海量數據為算法優化提供了有利條件,“大數據殺熟”更是數據與算法對價格壟斷的升級。多種壟斷形式共存的疊加態提高了壟斷行為識別與規制的難度。未來隨著平臺經濟不斷發展,還可能出現流量壟斷、接口壟斷等其他壟斷形式。
1.壟斷行為識別與判定
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服務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對相關市場進行界定是反壟斷案件分析的邏輯起點。當前常用的界定方法有需求替代分析、供給替代分析、假定壟斷者測試法等,但平臺經濟超出了傳統界定方法的使用范疇。對于需求替代分析,不同消費群體對同一產品的需求都可能存在差異,產品功能難以在異質需求間進行比較;對于供給替代分析,軟硬件的普遍性和通約性使得數字商品的轉換難度大大下降,容易產生界定過寬的問題;而假定壟斷者測試(SSNIP)法對商品價格小幅提升(5%~10%)來考察商品替代程度也無法適用于免費市場,因為免費商品價格比例變動后仍是0,無法反映需求替代變化的真實情況。
面對傳統方法不適用與現有壟斷問題待解決的矛盾,本文認為,壟斷認定應當遵循以下原則:其一,相關市場界定目前仍是認定壟斷行為在法律上是否具有可歸責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二,對于相關市場界定應當采取何種方法,要根據不同商業模式、產品特征等具體情況選擇,同時結合盈利模式與利潤來源邊、消費者體驗與實現成本、公共利益損害等其他角度考慮,不斷探索更適用于雙邊或多邊市場的相關市場界定方法;其三,反壟斷法實施的價值目標歸根結底是保護消費者利益,如果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某種現象已經妨礙競爭并影響消費者福利,可以考慮淡化相關市場界定,直接認定企業的支配地位。
2.反壟斷規制實現路徑
在平臺壟斷演進趨勢的梳理中,我們發現平臺經濟壟斷形式存在“價格壟斷-算法壟斷-數據壟斷”的演化路徑。與此相對應,平臺經濟反壟斷體系構建也可以歸納為“價格監管-算法規制-數據治理”三條路徑。
(1)價格監管:構建用戶監督、平臺參與、政府治理的多主體協同監管機制。在反壟斷實踐中,監管機構無法實時監控所有商品價格,而在反壟斷訴訟中,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大了舉證難度。因此有必要激活消費者的監督作用,進一步優化舉證責任分配和證據認定。一方面,應當不斷提升消費者壟斷認知水平和反制能力(如鼓勵使用第三方比價工具),充分發揮用戶的監督主體作用,防范壟斷發生;另一方面,在壟斷事實發生后,也應適當采用可證明限制競爭或價格剝削的直接或間接證據。平臺的自我規制也是協同監管的重要組成部分,平臺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上甚至超過監管當局,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必須加強與平臺的雙向合作交流,引導平臺擔負起內部監管責任。而當市場自我調節失靈時,反壟斷執法機構必須及時出手、執法精準、依法監管。反壟斷監管應當秉持包容審慎原則:既要做到“包容創新”,給予互聯網平臺必要的創新試錯空間以實現自我調節;又要做到“審慎監管”,即要適時、適度監管,避免從不監管和過度監管兩種極端。一個有效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在限制市場自身形成壟斷的同時,還應當減少政府公權力介入導致的行政壟斷和不合理干預引起的限制競爭,不斷完善政策制定機關的自我審查啟動機制和審查程序。
(2)算法規制:擴展界定、算法透明與事前監管。反壟斷執法對合謀的判定主要依據表達動機的邀約和接受,但算法合謀缺乏直接證據成為算法規制的主要阻礙。為切實監管算法合謀,有必要對合謀協議采取更寬泛的界定,將主觀要件的證明從溝通證據轉向行為證據和事實證據。在主體認定上,可以將算法參與者的認定范疇擴大到設計者、改進者和使用者,以厘清責任分配和規范主體行為引導算法規范。另外,算法規制應當將提高算法透明度與可問責性作為工作重點,要求算法應用企業對算法使用動機、輸入數據、處理過程、輸出結果等保持透明性。如果執法機關發現算法存在嚴重限制競爭的可能性,可以要求算法設計者和使用者對算法進行修改或重新設計。當前依托《反壟斷法》的行政執法監管屬于事后監管,不僅確認危害的成本高、難度大,對壟斷受害者的幫助也很有限。因此,各國反壟斷監管部門開始注重事前監管。相關部門需要通過專家審查代碼、模擬分析來判斷算法設計本身是否存在合謀傾向,配合黑匣子補漏器(演繹系統作用機制的反向工程技術)、合謀減速(降低賣家調價速度及頻率)、增加合謀偏離可能性等手段綜合整治算法合謀。
(3)數據治理:必要設施、數據確權與數據立法。“一刀切”地全面要求企業數據公開既不符合消費者隱私保護權益,也極易“將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對平臺創新活力造成巨大損害。因此數據治理必須把握好“度”。數據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必要設施原則,即當一個設施被認為是構成競爭的必要或關鍵設施后,可要求壟斷者以合理條件向競爭對手和相關市場競爭者開放該設施。在反壟斷實踐中,既要依據對競爭不可或缺及不可復制性嚴格界定必要設施,防范原則無限擴大適用,也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必要設施原則,根據數據的開放可行性(如技術兼容性)來具體界定。數據確權是保護用戶隱私的重要路徑,在建立數據產權體系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專利對價理論引入數據披露的獎勵機制,讓平臺在一定時間內獲得壟斷,這就意味著數據隱私性變成了一種鼓勵信息披露的手段。此外還應當成立權威的數據管理機構,采取“統一云端儲存+分布式使用申請”的共享管理模式,平衡商業創新與社會治理創新的關系。當然,反壟斷的最根本措施是規制立法。我國針對平臺經濟領域不斷涌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不斷將數字經濟的新特點納入反壟斷立法的考慮范圍。立法規制的下一步應當是數據立法與完善法律體系,如規定平臺數據的收集范圍、獲取人群和應用場景、制定平臺數據處理和數據保護的行為準則等,與反壟斷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構成健全的法律體系,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和社會高效治理。
本文利用Citespace V 科學計量工具描繪了2003—2022 年CSSCI 來源期刊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的知識圖譜,展示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演化路徑,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平臺經濟反壟斷的理論框架。研究發現,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最早關注以銀行卡產業為代表的反壟斷及反壟斷法構建,其次是雙邊市場特征與相關市場界定問題,再次是算法、大數據引發的壟斷治理困境,最后是超級平臺形成、“二選一”現象對現有監管模式的挑戰。基于此,本文從概念、特征和理論基礎出發解釋平臺壟斷形成根源和壟斷格局,從“廠商壟斷-平臺壟斷-場域壟斷”的壟斷主體變遷視域和從“價格壟斷-算法壟斷-數據壟斷”的壟斷形式升級視角描述壟斷演進趨勢,從壟斷識別和規制路徑兩個角度總結治理困境與解決思路,提出應當從“價格監管-算法規制-數據治理”三條路徑構建反壟斷綜合規制體系。
本文認為當前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還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領域,應當作為未來研究的關注重點。其一是研究方法上計量統計分析不足。當前平臺經濟反壟斷研究多以案例分析和法理分析的定性方法為主,而有效評估平臺勢力和壟斷結果的定量方法較少。具有強大網絡效應、規模效應和鎖定效應的平臺經濟超出了一般相關市場界定方式的使用范疇,亟需符合更具針對性的經濟測量模型。因此,平臺經濟反壟斷應當注重創新研究方法,更多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測量平臺壟斷行為影響和經濟效果,在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下發展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平臺壟斷行為識別與影響評估辦法。二是對平臺主體的社會治理責任分析不足。現如今平臺不僅作為市場主體參與競爭,更是平臺場域的核心組織者和治理中心,并承擔著相當一部分的社會治理職能。從ofo 小黃車破產到蛋殼公寓暴雷,平臺導致的消費者權益受損與社會治理問題頻發,要求平臺必須加強不確定性環境下的組織韌性。因此,互聯網平臺如何扮演好具有公共屬性的基礎設施角色、履行好相應的社會治理職能、規范好內部用戶與自身行為,是未來平臺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三是對平臺經濟的多邊福利綜合評估不足。如快遞、外賣等用工平臺連接商家、消費者、員工三方,形成平臺經濟下的新型雇傭關系。為了維持對商家和消費者的吸引力,平臺往往將壓力轉嫁到員工方身上,如增加單位時間工作量、嚴格罰款、減少社保繳納等。從利益相關者福利來看,這種新型雇傭關系對消費者和商家福利基本不變甚至有所增加,但嚴重損害了員工福利。因此,對新型雇傭關系下的社會福利變動和多邊福利平衡進行評價,應當成為平臺經濟反壟斷和構建平臺經濟健康生態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