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劉芳芳
紅色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共同創造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紅色文化高度重視,強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用史實說話,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江西,是一片充滿紅色記憶的紅土地,始終是傳承紅色文化的重要高地。作為這片紅色熱土孕育、滋養的廣電媒體——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始終珍視紅土圣地承載的光榮傳統和紅色資源,一直把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文化作為重要使命任務。特別是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江西并作出“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重要指示后,全臺(集團)順應時代要求,以“思想+藝術+技術+平臺”的創新融合,提高紅色文化的創作和傳播效率,生動展示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涵和動人故事,為增強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積累了有益經驗,提供了實踐路徑。
一、從捕捉社會共鳴開始。“共鳴”是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產生的情緒。“文化的共鳴”是指人們在鑒賞文藝作品時引起的與作品所要表達的感情意志相似或相同或交流融匯的感情活動。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肩負“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始終注重疏導社會情緒的選題方向,讓每個個體都能從中找到某種投射,引起情感共鳴,從而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理念。近年來,《金牌調解》率先將司法調解搬上熒屏,《每個人都了不起》成功海采普通人的新年感悟,《都市放心愛》正面關注都市大齡青年的相親故事……從這些全國有影響、受眾有反響的節目可以發現,每個參與對象都是一個群體的縮影,將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和他們心中的訴求匯集起來,就能摸準一個群體,甚至整個社會的共鳴點,節目也就成功了一半。
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以紅色家書為切入口,提前策劃大型季播人文節目《跨越時空的回信》。主創人員的靈感來自于當時引發網民共鳴的一幅圖畫。畫中一位年輕人夢回1937年,被一位抗戰士兵問及“百年后,中華可好?”答曰:“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點燃了《跨越時空的回信》的創作靈感,向先烈“回信”的獨特設計持續引發各類群體的廣泛共鳴。2019年首季節目播出后,江西衛視男性觀眾比例由46.25%提高到50.05%,25-34歲的年輕觀眾比例由14.59%提高到18.22%,大學以上高學歷觀眾比例由31.00%提高到33.57%。節目一度位列美蘭德晚間黃金檔節目網絡傳播綜合指數榜前三,三年連推四季。
二、從創新表達方式入手。找到社會共鳴點只是開始,還需要用百姓習慣的話語、喜歡的方式、熟悉的渠道表達出來,這是創新紅色文化創作和傳播的金鑰匙。近年來,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向黨史里的共產主義“播火者”“革命者”“指導員”學習,以“α創新計劃”為抓手,創新紅色文化表達,注重描繪人物成長故事,著墨矛盾沖突,融入年輕人喜歡的愛情、諜戰等時尚元素,從而避免老套和枯燥的說教,凸顯故事的張力和傳奇性,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愛上紅色文藝作品。
2021年,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推出慶祝建黨百年特別節目《閃亮的坐標》,關注黨的百年歷史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為了讓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故事耳目一新,節目采取“影視明星+英雄故事”的節目模式。一方面,邀請知名演員擔任講演人,以英雄們的伴侶、子女、朋友的視角來挖掘英雄背后的故事,采取影視化表現手段,將革命先驅的豪邁堅毅融入婉約細膩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對舞臺立體化呈現方式進行精心設計,通過數字媒體技術和精工細作的舞美營造,實現空間的節點式敘事,為受眾打造立體多元的沉浸式體驗。節目在人物獨白、細節呈現、舞美效果、環節設置等諸多方面為電視節目創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得到了中宣部、中國文聯和中國視協的充分肯定。
三、從引領議程設置展開。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也就是說,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么。進入互聯網時代,公眾個性化與判斷力在不斷提高,大量網絡意見領袖以及多元化聲音影響受眾判斷,媒體通過傳統渠道進行議程設置的難度在增加。但是,隨著主力軍搶占主戰場,借助多元化的宣傳方式和傳播手段,媒體議題又能以更快的速度與效率進入公眾視野。
高端思政節目《閃耀東方》是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深化議程設置的一次有益嘗試。節目每期邀請張維為、金一南等國內外知名思政學者,圍繞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等內容,通過演講與開放性互動問答,將理論內核與時代話題相整合,全網預告節目探討的話題方向,引導廣大受眾共同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節目的網上播放量超過2800萬次,一度在B站沖至熱門榜第二,引發社會各界特別是高校師生的廣泛關注和積極評價,很多師生都在網上發表了自己的觀后感。
一、塑造能出圈的品牌節目。成功的文藝節目與優秀的代表文化是相互成就的有機整體。將紅色文化搬上小屏大屏,將內心的感動轉化為藝術的表現,有助于找到歷史和現實的連接點,在共鳴共情中展現紅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近年來,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通過大膽的探索和創造性轉化,將一批紅色故事改編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文藝佳作,集中創作了《可愛的中國》等紅色電視劇、《三灣改編》等紅色電影、《信念樹》等紅色廣播劇、《共產黨人風范》等紅色紀錄片,推出了《跨越時空的回信》《閃亮的坐標》《閃耀東方》等紅色綜藝和《找到家鄉第一個黨支部》等宣傳報道精品,為傳承紅色基因提供了豐富的載體和優質素材。比如,聚焦贛州百歲紅軍遺孀段桂秀,創作了短視頻《江西老人苦等紅軍丈夫回家89年》,在互聯網上單條點播過億次,讓正能量成為大流量。
二、打造有影響的品牌平臺。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于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還取決于是否具有先進傳播手段和強大傳播能力。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流傳,也就能更有力地影響受眾。打造紅色文化的精品創作高地,必須同步做強與之相適應的有效傳播高地,特別是占領年輕人關注的新型傳播平臺。
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始終致力于打造傳承紅色基因的新型主流媒體,持續提升內宣、外宣、網宣的生產和輻射能力,做強主流平臺。在第15屆“TV地標”(2021)中國電視和網絡視聽綜合實力大型調研中,江西衛視蟬聯“年度最具創新影響力省級衛視”、江西都市頻道蟬聯“年度綜合實力省級地面頻道”。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在央視央廣主要新聞欄目的發稿數量和內容質量多年保持全國第一方陣;“江西網絡廣播電視臺”YouTube賬號擁有22萬多海外粉絲,是江西最大、全國前五的省級媒體海外賬號;2021年12月21日正式上線的“今視頻”僅在華為應用市場累計安裝量就超過227萬,名列江西媒體APP第一。以“今視頻”矩陣號為核心的全網矩陣總粉絲超過5000萬,在今日頭條點播總量位列全國廣電媒體前三。全媒體傳播矩陣的搭建和成型,為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打造紅色文化創作和傳播高地塑造了品牌平臺、夯實了關鍵基礎。
三、鍛造會創造的品牌隊伍。人才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創作和傳播高地,必須優先培植好人才成長成才的沃土,更新知識盤活人才存量,招才引智做大人才增量,優化培訓提升人才質量,創新激勵煥發人才活力,加速鍛造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近年來,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持續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引導采編播人員用新知識支撐新發展,用新理念支撐新機制,用新技術支撐新競爭。對紅色基因的血脈賡續和紅色題材的持續創新,鍛造了知行合一的優秀團隊,積累了守正創新的制作經驗,這是打造傳播“高地”、勇攀創作“高峰”的最大底氣和信心來源。
歷史從來沒有走遠,紅色文化不只是幾代人的記憶,它是中國人融入血脈的基因,應該永遠傳承下去。面對不斷更新迭代的年輕受眾,讓紅色文化節目的有效傳播契合不同文化圈層,讓節目影響更廣泛、更年輕的受眾群體,實現有反響的觸達,是主流媒體推進紅色基因傳承的歷史性任務。
一、讓傳播更精準。數字化時代的大數據營銷,為精準觸達提供了可能。通過掌握大屏付費用戶、小屏移動用戶、音頻潛在用戶的行為和屬性,分析受眾接受信息的習慣。再將人群屬性和平臺定位進行關聯,就可以進行人群圈選并確認點位,預估出觸達受眾。這種信息營銷的方式,同樣適用于紅色文化的有效傳播。以《閃亮的坐標》為例,節目根據不同年齡層次受眾的習慣,邀請許還山、陳寶國、劉佩琦這些具有廣泛擁躉的“老戲骨”,以及佟麗婭、萬茜、陳數等有較多粉絲、自帶流量的影視演員加盟。通過40多位演員大V發聲支持節目宣傳,100多個微博百萬級媒體藍V、100多個微博KOL發文討論,話題閱讀量超過8億次。
二、讓傳播更立體。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短平快的碎片化傳播形式成為吸引關注的利器,但是這種方式往往只將某一價值觀念用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出去,想要系統地感知核心思想,又顯得淺薄,甚至捉襟見肘。特別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播來說,受眾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加深認識,還是要依靠其他傳播方式的協同聯動,這就要求打造更有亮點、更有深度的立體化傳播體系。
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閃亮的坐標》《閃耀東方》《跨越時空的回信》等紅色文化節目不僅坐擁江西衛視的大屏資源,同時通過“碎片化”制作在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微博微信等“輿論戰場”搶灘登陸,擴大受眾人群。這些精準投放的節目區別于以往電視專題片的時長,屬于每集只有15分鐘左右的中短視頻,內容相對飽滿又更易于新媒體的傳播。由于節目各環節都遵循互動化、移動化、碎片化等新媒體傳播規律,有利于整合傳統電視、新媒體和短視頻平臺,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相互打通、相互賦能、相互連接的跨屏整合傳播。節目不但在大屏端表現優異,在今日頭條、抖音等客戶端“閃亮的坐標”話題閱讀量、播放量都分別有數億次的好成績,在B站、西瓜視頻連續置頂,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平臺的交織推送、多頻共振、廣泛觸達,形成了強大且立體的輿論聲浪。
三、讓傳播更互動。互動傳播是媒體通過內容影響受眾,而受眾又通過反饋意見影響媒體內容趨向的傳播活動。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發現,兩者相互促進、相互推動,通過與受眾的有效互動,尤其是與青年群體的良性互動,特別容易產生共鳴、形成共情。
近年來,江西廣播電視臺(集團)在廣播電視分別推出《跟著主播去旅行》等新媒體同步直播的互動節目,深挖各地的紅色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由于現場感強、互動性高等特點,成為合適且有效的傳播方式之一。此外,在品牌節目傳播過程中,還開放了青年人喜歡的彈幕等功能,主動引導互動交流。目前,《閃耀東方》每期節目在B站都有近萬條彈幕評論。每當彈幕密集地飄過,意味著我們又迎來了一個共鳴共情的“尖峰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