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利 朱硯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滿足,人文精神逐漸復蘇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滿足。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的個性化人文需求開始顯現,亟需更新穎更豐富的人文內容來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這時人文類節目就需要承擔起傳播人文精神的重任,不斷革新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人文精神是建設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對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人文精神建設與人文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是人類智慧與精神的載體,展現的是一個國家國民人文修養的水平,而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的傳達與表現更多的是需要人文類節目來呈現。新媒體時代受各種審美文化的沖擊,受眾對于審美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達到受眾的審美期待,人文類節目需要順應時代的變化,跟上受眾審美變化的腳步,不斷創新與發展。
人文類節目的發展。人文類節目是指有著鮮明的人文定位并且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充滿濃濃的人文情懷和人文精神的節目。在泛娛樂時代,受眾所能接收到的節目大多都是娛樂節目,娛樂化的手法廣泛運用在各種節目中,電視節目呈現出重娛樂的趨勢,娛樂節目確實可以給受眾帶來歡樂與笑聲,但是在歡樂過后又能帶給受眾多少思考與收獲不得而知。娛樂節目的喧鬧只是表面的熱鬧,并不能走進受眾的內心,給受眾帶來內心的沉淀,長此以往,受眾也會對娛樂節目產生審美疲勞,需要質量優異的人文類節目來填補精神的空缺。人文類節目立足于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激發受眾情感共鳴,不斷創新與發展,給受眾帶來心靈與精神的洗禮,滿足受眾精神需求。時代在發展與進步,人文類節目也在不斷創新與發展,越來越多優秀的人文類節目搬上熒幕,深受受眾的關注與喜愛。人文類節目的興起,也正是迎合了大眾的精神需求。
人文類節目的特點。人文類節目立足于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文性,尊重人關愛人,以人為本,將人的情感放在首位,以人為中心,通過節目傳達人類情感,引起受眾共鳴,激發引導人類的美好情感。人文類節目積極傳達人文精神,重視人的價值與人的全面發展,幫助受眾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味。人文類節目更注重人的精神層面,在物質化社會給受眾以精神上的豐盈和滿足,在給受眾帶來歡愉的同時與受眾進行精神層面的交流,提升其精神境界。通過小人物小事件表達大智慧大情懷,由點及面、由表及里,挖掘小人物背后的人類情感,表現人性中的真善美,從而體現人生價值與人生理想,表現人文關懷。
人文類節目還有一大特點就是文化性,人文類節目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表現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現國人智慧與國人力量。人文類節目不僅是娛樂還旨在傳遞文化知識,展現各地的風土人情,更具教育意義。人文類節目通過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傳統文化的魅力,也不斷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許會讓人們沉迷于物質世界,人文類節目的出現將傳統文化重新拉回人們的視線,找回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重新點燃人們對文化的熱情,引發受眾反思,并在這過程中錘煉受眾的審美情操。
在新媒體時代,各種節目形式都在進行創新嘗試,人文類節目也要抓住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不斷更新。人文類節目的發展要抓住受眾的審美需求,用真摯的人文情懷來激發受眾的心靈共鳴。此外,受眾不再滿足于原有的題材,而是需要新鮮的具有時效性和觀賞性的審美要求,所以人文類節目在發展過程中就需要更傾向于現代審美要求,以滿足受眾的需求。新媒體時代的人文類節目在發展過程中還要進行年輕化的嘗試,采用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使節目的題材新穎別致,更適應于現代審美觀念,滿足了觀眾的審美需求。如今,年輕人已經成為了受眾的大多數,成為受眾的中流砥柱,各種媒介、節目形式都在向年輕人靠攏,不斷嘗試年輕化,以符合現代受眾的審美,人文類節目也在不斷嘗試創新向著年輕化發展。在物欲橫流的時代,受眾的精神世界亟需填充,此時人文類節目就像營養劑滋養大眾的精神世界,在此形勢下人文類節目更要注重文化底蘊。在眾多娛樂性節目中,充滿人文氣息與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節目更受大眾青睞,人們不再追求淺顯的快樂,而是在于提升自我修養,所以人文類節目的發展更注重文化傳承與創新,繼承與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以時代特色進行創新,充分發揮人文情懷與人文精神,不斷進行年輕化嘗試,更具藝術性與觀賞性。
任何一檔節目的產生與發展都離不開受眾的審美期待,自然也要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只有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符合受眾的審美觀,才能使一檔節目更好地發展下去,所以一檔節目在制作過程中不僅要表現所要傳達的情感與文化,還要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人文類節目主要是表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但也要照顧到大眾的審美期待,滿足了大眾的審美需求,才能更好地傳達節目中的人文精神。
內容上的審美分析。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是人文類節目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也就是說對人的價值的追求,要尊重人的價值,把人放在首要位置上,強調人的價值,以促進人的進步發展,并開拓人的文化世界,幫助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為了傳達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人文類節目的內容大多直接或間接的表現對人的關注,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出發,以人為核心來進行選題。節目的受眾是人,這就要求以人文類節目為橋梁,建立起與受眾審美之間的聯系,滿足受眾的需求與審美。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不再滿足于原有的題材,而是需要新鮮的具有時效性和藝術性的內容,這就需要制作者在題材的選擇方面更傾向于現代審美要求,以滿足受眾的需求。2021年3月開播的《敦煌:生而傳奇》在題材的選擇方面就區別與傳統的紀錄片,結合現代受眾的審美特點進行創作,節目采用較短的時長呈現小而碎的節目特點,充分運用了跨媒介敘事的方式講述了敦煌的故事。《敦煌:生而傳奇》采取小視角的方式進入敦煌的千年歷史,這正好符合了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審美,受眾不再受大而空的形式所吸引,反而小的視角更能細膩地表現歷史文化,給受眾以別樣的視覺體驗。節目還結合現代受眾的審美,運用故事化敘事的方式來講述,不同于傳統的紀錄片在紀錄的基礎上增添了趣味性。不同于以往的人文類節目,該節目還邀請了其他領域的名人跨界來參與到節目的制作中,邀請馮小剛給節目的旁白配音、演員秦雪來出演歷史角色以及邀請作家馬伯庸擔任訪談專家,合理運用“搬演”的形式,借鑒融合短視頻的形式,既保留紀錄片原有的嚴肅性又對節目進行了年輕化的嘗試。節目將各種媒介融合運用,采用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使內容新穎別致,更適應于現代審美觀念,滿足了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審美需求。
主持人的審美分析。人文類節目不同于其他節目形式,它不僅要具有娛樂性還要具備文化性,這就使得它在主持人的選擇方面要區別于其他類型的節目,主持人既要調動現場氣氛、掌控現場,又要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傳播傳統文化。新媒體時代的人文類節目主持人要更能表現年輕人的心聲,拉近與年輕受眾的距離,在專業素養方面也要更加精進,增強自身的文化儲備,以更博學、理性、飽含人文關懷的姿態站在受眾面前。
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精進的人文類節目有很多,其中受到廣泛關注并被譽為“中國思想好聲音”的節目《開講啦》就深受青年受眾的喜愛。《開講啦》每期邀請一位知名人士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并對生活和生命的感悟進行分享,還邀請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青年代表,和演講嘉賓進行思想上的交流與互動,討論年輕一代的人生問題,也探討青春中國的社會問題。在這樣一個洋溢著青春氣息、充滿了思想碰撞的節目中,主持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撒貝寧,就十分契合新媒體時代受眾對人文類節目主持人的審美期待。他在節目中一改往日嚴肅沉穩的風格,樹立了睿智風趣的形象,受到了廣大受眾的喜愛。在節目開始,撒貝寧會以設置懸念的方式引起受眾的注意,并引導演講嘉賓出場,用富有文化內涵的語句引出話題與人物,由于節目受眾是青年,撒貝寧也會將網絡上大家熟知流傳的語言運用到主持中,使節目幽默風趣而不世俗,增加了一定的人文關懷成分。青年與嘉賓的交流互動不免有天馬行空的時候,這個時候主持人就要及時把控現場節奏,使話題轉回節目原本的軌道上,這一過程既不能生硬也不能刻意,要在不經意間適時轉回,這就需要主持人有很強的專業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青年正處于人生的迷茫階段,難免會有困惑有挫折有失敗,人文類節目要在節目中飽含人文精神,關心人關注人,主持人就更要在主持中飽含人文關懷,要對他們的提問給予回應并鼓勵他們,傳達積極的正能量,慰藉他們的心靈。正是由于撒貝寧幽默風趣、睿智理性、飽含人文關懷的主持,使《開講啦》更具人文氣息,成為一檔經典的人文類節目。
后期制作的審美分析。對于一檔節目來說,后期制作是其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節目質量水平的關鍵,它影響著整個節目的整體呈現與表達效果,高質量的后期制作往往成就高質量的節目。綜藝類娛樂節目的后期制作一般偏向于多元、新穎、有趣,而人文類節目的后期制作在此基礎上還要更有文化韻味,更符合人文主題,既要展現出節目敘事的完整性,也要給受眾帶來享受感,畫面流暢、敘事完整、聲畫協調,使節目在原有的素材和構思基礎上錦上添花。
人文類節目受眾開始轉向年輕化,后期制作功不可沒。以《國家寶藏》為例,該節目就突破了傳統人文類節目的后期制作方式,融入新的創新方式,以其精美、細致、新穎的制作引得年輕人的關注與喜愛。《國家寶藏》一改傳統保守的節目形式,采用歷史事件重演和文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向受眾展現文物背后的故事與情感。后期制作既要具備條理性,使節目整體具有連貫性,還要幫助受眾理解節目內容,降低受眾的困惑感。《國家寶藏》內容相當豐富,在拍攝時挖掘出了大量素材,這就需要后期制作者在眾多素材中進行取舍,并對素材進行整理梳通,保證剪輯的完整性與流暢性。比如有很多歷史事件是普通受眾所不了解的,需要后期制作者通過剪輯幫助受眾去了解,并能運用創新剪輯手法以確保節目的可看性與藝術性。該節目是講述寶藏與歷史故事的,在制作中少不了有場景的轉換,后期制作者要關注到場景特效,做到精美細致,不能隨便摳像而忽略主體,要使節目主體突出并符合節目主旨,幫助節目呈現人文關懷。另外,剪輯風格要貼合節目風格,不可與節目風格脫離,輔助節目拉近受眾與文物及其背后的歷史故事的距離。在新媒體時代,單調的畫面并不能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要運用各種形式把畫面內容與藝術性、趣味性結合起來,使節目能夠達到趣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多,所能接觸到的信息也變得豐富,人文類節目要不斷創新與發展跟上時代的腳步,才能滿足受眾的審美期待。人文類節目要不斷創新節目的樣態,處理好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新媒體時代受眾普遍年輕化,人文類節目的制作也要以年輕化的形態呈現,適當增加娛樂性與趣味性,使節目生動有趣,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人文類節目還應去探索和發現更多有價值的文化,表現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要挖掘人類內心細膩的情感,關注人的價值與發展,激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傳達大情懷,表現正能量。人文類節目既要做好人文的堅守,也要兼顧到電視節目的藝術性與趣味性,關注受眾的審美期待,在節目的主題內容、傳播節奏、節目的故事性與畫面感以及節目的包裝等方面下功夫。
受眾對于節目的關注開始偏向人文類,體現了節目的發展趨勢,相關部門要倡導節目的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各個電視臺要對人文類節目進行大力扶持,這是國民人文精神復蘇的體現。面對如此形勢,節目制作者應該抓住形勢,植根人文精神與人文關懷,努力貼近受眾審美,制作出更有意義、更具藝術性、更具人文關懷的人文類節目來反饋廣大受眾,我相信人文類節目一定會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