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浐灞第一幼兒園 馬淑敏
民間游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本土特色。如何將民間游戲轉化為有價值的教育活動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正是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的事情。我園以生活中的變化為契機,讓孩子們獲得不同的生活體驗,并積極挖掘這背后“別樣”的教育價值,引導孩子們更加積極向上的成長。

在探索“地面”世界的過程中,泥土是孩子們首先接觸到的物質。大部分孩子都會被泥土的多樣性、可塑性所吸引:不同的泥土色澤不同,如陜北的黃泥、東北地區的黑土、東南地區的紅壤,即使是一個地區的土壤也會有顏色、質地、密度的不同。而我們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親近泥土的本能,孩子們對泥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傳統民間游戲——摔泥炮,恰恰滿足了孩子們對泥土所有的好奇心,成為他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選泥、和泥、做泥炮、摔泥炮,直到聽見那“叭”的一聲,而后看到被摔在地上形態各異的稀爛泥炮,孩子們不禁開懷大笑。
回想起第一次摔泥炮游戲開始前,教師在活動室外面的樹陰下準備了泥土、小鏟、耙子、小桶水,孩子們此前在家中也向父輩們了解過他們小時候摔泥炮場景。可是開始玩游戲時,孩子們看著教師們準備好的泥土仍然有些發愣。于是,我說道:“小朋友們,咱們用手摸一摸,抓一些土在手里感受一下。”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把手伸進了土中,我接著說道:“聞一聞土是什么味道?什么顏色?”“泥土味!”“很黃。”孩子們回答道。接著我繼續指導,孩子們有的和泥,有的揉泥,有的捏泥,再反復搓、捏、揉、捶。我們如同揉面一樣,讓泥坯變得柔韌、筋道、致密,直到把軟硬適度的泥坯做成一個肚大、口小、底薄的“窩窩頭”模樣,因為肚大可以兜住更多的空氣,口小不易漏氣,而底薄在摔的過程中容易被氣流沖破。為了將底部捏得薄而均勻,經過多次嘗試,孩子們發現用拇指和食指相對捏住泥胚,不停地朝四周擠壓,就可以將泥坯的底部捏得薄如面皮。
泥炮做好,緊接著就開始比賽了。孩子們圍在幼兒園的大塊防水布前,將泥炮放在手心,全神貫注地瞧著地面上的一點,高高舉起托著泥炮的手,使出全身的力氣將泥炮摔向地面。當孩子們把泥炮高高舉起時,會異口同聲念叨一首歌謠:“小泥碗,手中拿,用力一摔驚雷炸,四邊兒成了餅,中間開了花,揪啊揪,補啊補,摔泥炮的娃娃笑哈哈。”此時,摔的一方高聲說“響!”對方伙伴則高聲說“不響!”碗底摔破后,根據毀壞程度,由對方伙伴提供用泥拍成的“布”,補窟窿。在一陣陣震耳欲聾的泥炮聲中,孩子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噢,噢,我摔得最響,我摔得最響!”



多次比賽后,孩子們逐漸總結出了做泥炮和摔泥炮的經驗——原來泥炮在接觸地面的一瞬間,里面的空氣體積減小,壓強增大,當壓強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沖破上面的薄泥層,發出一聲巨響,響聲越大、窟窿越多,說明泥炮做得越好。摔得響不響,關鍵在泥炮底部泥坯的厚薄,泥坯捏得薄,聲音就響;泥坯做厚了,摔不破,就是個啞炮。摔的時候力量要夠大,胳膊得甩起來,還要把握好角度。如果泥炮捏得不規整,地面不平整或者摔的時候角度偏了,泥炮就會走風漏氣,摔成一堆肉泥,一點聲響都沒有。多摔幾次,孩子們慢慢發現了用力的技巧,先將泥炮輕輕托起,再慢慢舉過頭頂,然后猛一翻手,使勁一摔,只聽得“嘭”的一聲,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夠了,仔細一看,泥炮就如開花般炸出了一個或幾個窟窿。
當然如果在活動中自己躲閃不及,孩子們的臉上也會被濺上星星點點的泥巴,成了名符其實的“麻子臉”。大家你望著我,我望著你,你笑我,我笑你,笑聲清澈而純粹。
幾個回合下來,大家感覺摔累了,于是想換個新鮮花樣,將泥巴分成小塊,捏出各種造型的手工作品,有的捏小動物,如小魚、小貓、小雞、小鴨、小狗等;有的捏人物,如老人、小娃娃、小仙女等;有的捏生活用品,如椅子、桌子、盤子和勺子等。而將把捏好的作品放到太陽下晾曬后,一個個作品就成了孩子們最獨特的工藝品!
在摔泥炮這個傳統的民間游戲中,我們把選擇權與游戲的空間交給了孩子。于是我們在游戲中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專注和投入的、充滿探究與游戲熱情的孩子們。而天然的泥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文化賴以發展的基本物質之一,它使人類巨大的創造能力得以表達和實現。泥土既孕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又孕育了人類的游戲和藝術。由于泥土具備的耐受性、可塑性和可還原性等低結構材料的特性,能夠滿足幼兒自由創意的需求,所以它一直是人類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玩具及游戲材料。我們以此激發幼兒的潛能,挖掘泥土的價值,便有了教育意義。

教育感言
幼兒的心靈像湛藍的天空那樣透徹,像陽光那樣暖暖地滋潤著我的人生,我用心與每位幼兒成為共同成長的摯友,我愿在這城市的喧鬧中守候一份耕耘的喜悅,我更樂意在夜深人靜時借著寧靜的月光為每位幼兒輕唱夜晚的“搖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