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唯一
區域活動是幼兒在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幼兒園實施課程的重要方式。針對大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和興趣需求,其區域活動應體現幼兒的自主性,且以合作類的游戲活動為主,以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增強幼兒的創造力、探究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等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基于此,筆者選取了蘇州市3所幼兒園作為調查對象,旨在了解大班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指導方法,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教育建議,以期提高區域活動中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更好地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
1.大班區域活動的特點。針對大班區域活動的特點,筆者與幾名教師進行了交談,部分內容如下。筆者提問:“您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區域活動需要有區別嗎?”教師甲回答:“每個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都不一樣,所對應的區域活動當然有所不同。”教師乙回答:“需要有所不同,每個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都不一樣,游戲需求也不一樣,如小班幼兒的自我中心意識比較強,中班幼兒的興趣點逐漸增多,大班幼兒的游戲經驗豐富,也更加獨立。”筆者繼續提問:“您認為大班區域活動有什么特點嗎?”教師甲回答:“較為開放和自主,因為大班幼兒的自主性很強,他們喜歡自主選擇游戲區域和玩伴。”教師乙回答:“合作類的游戲逐漸增多,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較高、合作意識較強,他們能自主發現問題并嘗試與同伴合作解決。”
訪談結果顯示,教師都認為大班幼兒的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較強,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因而大班幼兒的區域活動與中班、小班的區域活動有著顯著的區別,較為開放和自主,且以合作類游戲居多。
2.教師的角色定位。對于區域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筆者通過訪談了解到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看法,部分訪談記錄如下。筆者提問:“您認為自己在區域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教師甲回答:“更多的是引導者吧,有些幼兒的游戲經驗不足,不知道該怎么玩,這時就需要我上前引導。”教師乙回答:“活動的觀察者。在幼兒進行區域活動時,我就在旁邊仔細觀察,以便發現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教師丙回答:“更多時候扮演活動的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幼兒有時會邀請我一起玩,我覺得自己就像他們的好朋友。”除此之外,有些教師認為應做活動的支持者,為幼兒提供合適的活動材料和活動場地,以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有些教師認為在幼兒與他人發生沖突或破壞活動規則時,教師應充當管理者的角色;有些教師認為在幼兒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以適當介入并引導幼兒,即教師應是活動的引導者;有些教師認為在幼兒有新的突破,期待被肯定時,教師要做好活動的評價者,對幼兒的表現進行評價,鼓勵和肯定幼兒。
由以上可見,在區域活動中,教師扮演著組織者、引導者、管理者、評價者等多種角色,對幼兒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訪談,筆者也發現大部分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有著清晰的認識。
1.不同時段教師的指導情況。筆者觀察了多次區域活動,發現活動開始前的指導較少,主要是針對上次區域活動的情況強調游戲的重點,合理分配角色;活動過程中的指導最多,占一半以上,這說明教師更傾向于在活動過程中指導幼兒;活動結束后的指導最少,主要是針對材料的擺放和本次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體總結。
2.不同情境下教師的指導情況。通過觀察,筆者發現在幼兒遇到困難主動尋求幫助的情況下,教師指導的次數最多,同伴出現分歧時教師指導的次數較多,而在幼兒遇到困難但沒有主動尋求幫助時,教師指導的次數最少。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情況下,教師的指導次數存在明顯的差異。
3.指導方式的運用情況。在觀察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最常用的指導方式是直接解答,即在幼兒遇到問題尋求幫助時,直接告訴幼兒該怎么做。其次是講解闡述和角色介入,使用引導操作方式的次數最少。由此可見,雖然幼兒園強調教師要重視幼兒的自主探究,做幼兒活動的傾聽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現實中部分教師還是更愿意直接告訴幼兒該怎么做。
4.教師的指導效果。在觀察教師的指導效果時,筆者發現面對同伴沖突,教師都會及時介入,讓幼兒停止爭吵,但部分教師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例如,在某次區域活動中,多多和夏夏選擇在建構區開展游戲。多多用了很多長長的圓柱體搭了一個很高的城堡,夏夏也想搭城堡,但圓柱體的數量不夠了,于是,夏夏問多多要圓柱體,多多不給,夏夏就把多多的城堡推倒了。教師在發現這一問題后,先讓夏夏跟多多道歉,然后讓多多把圓柱體分給夏夏幾個便走開了,但隨后,夏夏搭的城堡就被多多推倒了。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雖然及時介入并解決了幼兒當下的矛盾,但并沒有重視引起此次矛盾的根本原因,沒有引導幼兒考慮他人的感受,或結合現實情況鼓勵幼兒合作建構城堡,因而指導效果不佳。
此外,在觀察中筆者還發現,在游戲出現問題時,部分教師會扮演游戲中的某一角色,選擇恰當的時機介入幼兒的游戲,并通過提問啟發幼兒,從而保證游戲的順利開展。例如,在有關醫院的角色扮演游戲中,譚譚扮演醫生,茜茜和雨芯扮演護士。在活動過程中出現了沒有小病人、譚譚在給娃娃打針、茜茜拿著掛號單亂涂亂畫等問題,教師在發現這些問題后,便扮演喉嚨疼的病人詢問幼兒:“這里掛號的人呢?”“醫生,我喉嚨痛,吃什么藥?”“該去哪里找誰拿藥呢?”教師借助這幾個簡單的問題,促使三名幼兒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上,也吸引了幾名“小病人”前來看病,保證了游戲的順利開展。
通過后續的觀察筆者發現,教師的指導效果顯著,幼兒對該區域游戲的規則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并在此后的游戲中能較快進入狀態,也獲得了更好的游戲體驗。
1.區域環境變化較小。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幼兒園大班開設的區域有生活區、益智區、科學區、建構區、積木區、語言區等。在訪談中,部分教師表示自己會提前劃分好班級區域,并在幼兒進入班級后根據幼兒的意見進行簡單的調整,之后便基本定型,直到學年結束。這種“一勞永逸”的做法帶來的結果便是一成不變的區域空間劃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的活動積極性。
2.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參與度不高。在創設班級區域環境時,更多的是教師主導,盡管部分教師會讓幼兒通過討論、繪畫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整體的構思和布局依舊是由教師完成,幼兒的參與度并不高。此外,部分教師不夠信任幼兒,認為幼兒目前的能力水平無法完成活動區域的環境創設,覺得由自己完成相對來說更加便利、迅速,所以總是下意識地“包攬”,很少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實際上,這種做法不利于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的發展。
3.不同年齡段沒有明顯區別。大班幼兒的接受能力、認知水平等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因此,大班幼兒的區域空間也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滿足他們的游戲需要。但在實際的設置中,部分教師往往會為了便利,照搬其他班級的區域劃分,導致小、中、大班的區域布局大同小異。
1.投放的材料不夠豐富,過分依賴成品材料。經調查發現,大班幼兒活動區域中成品材料的數量過半,低結構材料或自制材料的數量很少。部分教師表示成品材料耐用、不易破損,幼兒很喜歡,玩的頻率也高。有教師指出,自制區域材料比較費時,也不耐用,因而日常活動中投放的成品材料會更多一些。實際上,教師投放大量的成品材料,會導致游戲的規則和玩法基本固定,減少幼兒自主探索的空間,無法充分發揮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
2.忽略材料的層次性。幼兒具有個體差異性,單一的材料很難滿足班級大部分幼兒的游戲和發展需要。但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根據不同幼兒的能力水平投放層次性的材料,難以充分發揮活動材料的利用價值,無法讓幼兒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獲得一定的發展。
3.備用材料不足。活動區域中的材料需要定時清洗和消毒,因而需要一定的備用材料交替使用。但部分班級中的備用材料不足,會對幼兒的游戲興趣產生一定影響。例如,在觀察過程中,筆者發現班級中某區域的材料在進行清潔和消毒時,該區域就會暫停開放,導致幼兒只能去別的區域玩,游戲興趣有所降低。
4.材料的更新不及時。相對于小、中班的幼兒來說,大班幼兒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其區域活動的材料也應緊跟幼兒發展的腳步,及時更新,逐漸增加難度。但經調查筆者發現,部分幼兒園大班的活動材料更新不及時,材料不夠豐富和有趣,導致活動效果不佳。
1.缺乏引導技巧。在筆者觀察的多次區域活動中,教師使用提問方式引導幼兒的次數最多,其次則是直接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或情況各種各樣,所對應的引導方式也應有所不同。但部分教師缺乏引導技巧,使用的引導方式較為單一。
2.過度干預。雖然幼兒園一再強調教師要注重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促使幼兒進行自主學習,但筆者發現,部分教師過度干預幼兒的游戲,沒有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游戲。此外,在幼兒遇到問題尋求幫助時,一些教師也更傾向于直接告訴幼兒該怎么做。
3.關注內容不全面。在每次開展區域活動前,部分教師都會預設今天的重點指導區域和需要達成的目標,并在活動過程中過分關注目標的達成度,而忽略了幼兒的需求和表現,導致未能及時捕捉一些偶發的教育契機并提供適宜的指導,無法引起幼兒的興趣,促使幼兒進行深入的探索。
1.引導幼兒參與區域環境創設。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體,也應是區域環境創設的主體。因此,教師應引導幼兒參與區域環境的創設,扮演好引導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2.鼓勵幼兒自制區域活動材料。成品材料可以用,自制材料也不可少,教師應了解幼兒的游戲需要和興趣點,并據此引導幼兒自制活動材料,以鍛煉幼兒多方面的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1.明確自身在區域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大班幼兒有能力成為活動的主導者,即使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遇到困難,大班幼兒也有能力去探索和嘗試解決。因此,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活動中的角色定位,充分相信幼兒,促使幼兒深度參與、積極表達,并盡量讓幼兒自主解決問題。
2.重視多種形式的記錄。記錄是幼兒對活動過程和自己想法的具象化呈現,也是培養幼兒書寫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大班幼兒不但具備觀察、操作、與同伴合作的能力,也能較好地記錄自己在活動中的所思所想。基于此,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采用多種形式進行記錄,以更好地發揮區域活動的教育價值,增強幼兒的記錄能力。
活動結束后的反饋環節是幫助幼兒進行總結與反思,讓幼兒獲得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對此,筆者認為教師應做到以下兩點。
1.群體反饋與個體反饋相結合。除了總結和反思普遍存在的現象或問題,教師還應將個別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展現的亮點或存在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一起探討和交流,以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2.幼兒評價與教師建議相結合。大班幼兒能自主反思活動中自己的表現,較為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且能做出較為正確的評價。因此,教師在提出合理建議的同時要多傾聽幼兒的評價,以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
綜上所述,在指導幼兒開展區域活動時,教師應從幼兒的心理特點出發,立足于幼兒現階段的發展水平,針對幼兒不同的行為,采取適宜的指導方式,以保證區域活動的效果,更好地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還應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做細心的觀察者、活動的支持者和客觀的評價者,讓幼兒始終做學習的主人,以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