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生,熊 暢
(廣州東華職業學院,廣州 510000)
產教融合是近幾年各高校研究的熱門課題,大多數研究的方向聚焦于產教融合意義、內涵建設、政策演變等理論構建和邏輯梳理的探討。例如,彭莉潔提出“面向當前及未來發展要從規劃建制入手,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的全面融合;強化行業協會的協調職能,助推職業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合作;明確和落實企業的主體地位,保證利益相關者的多方聯動和深度參與;依托職業教育的本真價值,搭建全方位的產教融合模式;構建成本分擔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產教主體的良性互動”(彭莉潔,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歷史演進、邏輯起點與戰略要點,2019)。目前關于產教融合的研究仍然聚焦于理論層次的研究,雖也有對產教融合實踐型的研究,但這些探討仍然還只是集中于局部層次的研究,對具體全方位的產教深度融合的實踐型案例研究較為缺乏。
本研究根據學校專業建設特點、團隊自身的研究基礎和學術特長,對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建設展開研究與實踐探討。我國在產教融合方面已開展積極探索,通過大膽實踐,初步形成了產教融合的多種模式,取得了部分成效。其中,文獻區域產業集群視角下地方普通高?!皩W科- 專業”一體化建設研究、文獻關于重慶市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與產業對接思考、文獻地方高校學科建設與地方產業協同發展機制研究、文獻產教融合促進高校學科建設路徑研究、文獻區域產業結構與高校企業管理學科建設適配性研究,為產教深度融合創新平臺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目前高職教育中真正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平臺搭建的案例較少,企業全方位參與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建設的程度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由于企業是以生產效益求生存,企業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因此國家在企業全方位參與產教深度融合政策方面應加大支持力度,在產教深度融合稅收方面進行適當減免,在專項資金補貼等方面政府還需要大力扶持。二是由于企業需要大量掌握技術技能的優秀人才,但由于企業大部分技能存在較強的專業性與保密性,即使通過學生頂崗實習、訂單培養、學徒制等教學方法,也會存在與所學的專業知識關聯度不大的問題。三是資金投入與產教深度融合平臺建設需求不協調,盡管國家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是相對民辦高職院校而言,所有經費都是學校自籌,經費投入的不足,使民辦高職院校在實際辦學過程中與企業合作存在眾多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產教深度融合平臺的建設。四是高職院校整體師資力量較弱,多數年輕教師沒有企業的一線生產或工作經驗,在把握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把握行業動態、生產前沿技術等方面不能進行實時掌握,難以建好產教深度融合平臺。
產教深度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框架,圍繞“一平臺、四鏈接、十九項產教融合”進行建設,建設創新、開放的產教深度融合平臺。
教育鏈接重點突出企業、學校之間的合作,教育鏈接的產教深度融合包括課程設計、師資建設、實訓基地、頂崗實習、創業就業、”1+X“證書。其中,課程設計是實現企業和學校共同制定崗位課程;師資建設是實現企業和學校之間建立專兼職教師機制建立、崗位輪換學習等師資改革;實訓基地是實現企業和學校之間共建實訓基地,并共享實訓基地;頂崗實習是實現企業提供學校頂崗實習崗位;創業就業是實現學校學科建設要向企業輸送企業急需的就業人才;“1+X”證書是實現學生雙證畢業,具備崗位認證技能,實現在校即是就業。
人才鏈接重點突出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合作,人才鏈接的產教深度融合包括訂單人培、工學交替、共同招生、人才輸送、人才集聚。其中,訂單人培是實現行業、企業、學校招生招工一體化,行、校、企三主體育人的現代學徒制合作;工學交替是實現行業、企業在崗職工以工學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職業再教育;共同招生是實現行業和企業員工與學校聯合為產業招收行業所需專業人才;人才輸送是實現學校特色專業群建設,為行業、企業輸送所需專業人才;人才集聚是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創新要素,通過學校為行業、企業輸送有用的急需專業人才。
產業鏈接重點突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合作,產業鏈接的產教深度融合包括科學研究、成果轉移、行業標準、企業融資、培訓學院。其中,科學研究是通過與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之間開展合作,進行應用科學研究,形成產、學、研、商互助模式;成果轉移是實現立項項目專利申請,并將產品開發應用于市場中產生經濟效益;行業標準是建立并形成教育教學重點特色領域,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在某一領域形成行業標準;企業融資是吸引并引進政府、行業、企業資金進入學校,實現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共同投資共同受益的多贏局面;培訓學院是與政府、行業、企業、合作,共同成立培訓學院,服務學校與社會。
創新鏈接重點突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之間的合作,創新鏈接的產教深度融合包括教學改革、管理創新、科技創新。其中,教學改革包括研發智慧教室一體化解決方案、線上教學平臺建設、課堂革命、課程思政等,管理創新包括研發智能考核平臺項目實施方案、產教融合平臺綜合管理等系統。
平臺建設的立足點是要讓高等院校和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之間在推進產教融合的過程中突破只是狹隘地做一個項目,而是真正著眼于共同建設一個創新的、開放的、平臺化的生態系統,真正做到深度融合。
研究思路圍繞“一基地、四鏈接、十九項產教融合”的模式和路徑展開建設,研究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在政策、信息、人員、資金、設施設備、管理的資源共享,集成專業群和所映射的崗位群(產業鏈)的共性技術,提升平臺服務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社會服務等綜合能力。研究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主動服務經濟邁向新高端,重點建設產業集群以及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構建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互動,以人才培養供給及科技研究轉化為動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研究強化行業和本地化連接,推動行業內或區域內的政府部門、產業園區、科研機構、中小企業和社區加入合作建設,支持工程師、教師、學生和其他人員以各種團隊組合開展創新創業。研究根據職業教育改革要求、學校定位、專業特色、科研平臺建設、科技創新、服務區域產業升級及經濟結構調整和面向行業、面向地方的產教深度融合的平臺建設,探索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研究明確產教深度融合的形式,推進學徒制培養,促進行業企業參與職業學校招生、專業設置管理、培養方案制定、質量評價、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等全過程。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問題的研究,體現產教平臺化特色,具有原創性和開拓性。
1.為教學科研實踐提供理論依據,為學校其他學院提供借鑒參考。
2.創建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之間開展產教全方位深度融合平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行業企業急需專業人才。
3.提供“產教深度融合”理論與實踐的研究依據。
4.研究將建設一套完整的、先進的產教深度融合的共建體系,內容具有前瞻性、創造性。
5.探索改革舉措,形成可共享、可復制、可推廣的研究成果。
產教融合“工商管理專業群”創新平臺的十九項產教融合就是平臺建設的重點任務,預期成效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引進(企業)行業教育資源和產業資源,包括行業標準和新的教學模式,系統化課程設計、師資、實訓、就業等教學服務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與學校資源進行整合,資源方和學校共同引領、推動學校教學改革和管理創新,以學?,F有學科和專業資源為合作基礎,與對學校資源有需求的行業和企業共建合作平臺,按照“平臺共建、資源共享、項目牽引、人才聯動”融合發展模式,互相利用學校和企業在人才資源、科學研究、產品研發和生產實踐的各自優勢,促進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和企業生產技術進步,驅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
開發智慧教室一體化解決方案,計劃開發線上教學平臺,計劃開發智能考核平臺項目實施方案,計劃開發產教融合平臺綜合管理系統。針對教學、教育市場,利用科技技術,結合市場需求并主動創造需求,研究新產品。成果水平方面,申請專利,立項項目智慧教室一體化解決方案、線上教學平臺、智能考核平臺項目實施方案、產教融合平臺綜合管理系統等項目將申請專利,并將產品開發應用于市場中產生經濟效益。對外開放方面,將科技成果產品化、市場化,與世界其他國家共享科技成果。
面向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實現辦學模式向企業社會參與、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轉變,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出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人才培養方面,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知行合一”。
助力區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支撐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緊緊圍繞區域經濟建設急需、社會民生領域緊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創新平臺建設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整合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在產教深度融合的共享資源,提升產教深度融合平臺服務。
為了探索產教深度融合,通過政、行、企、校合作體制機制創新,把促進產教深度融合,以政、行、企、校深度合作作為基本導向,深挖政、行、企、校合作。項目團隊以廣州東華職業學院管理學院為試點單位,已開展圍繞“一平臺、四鏈接、十九項產教融合”產教深度融合的平臺建設工作,將實踐與理論進行有機結合并進行實踐論證,通過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完成十九項產教融重點任務,以確保產教深度融合創新平臺真實有效地落地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