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萌,姚 丹,牛 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300)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多方面價值也逐步被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與現代經濟產業相互融合,衍生出許多產業,從而提高農村經濟收入,推進農村產業繁榮發展。同時文明鄉風在鄉村蔚然成風,推動鄉村治理,為鄉村整體全面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但在鄉村資源發掘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重視與思考。
鄉村產業的蓬勃興旺關乎鄉村經濟發展的強弱,穩定產業支撐就可以招商引資,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吸引更多勞動力來到農村,從而實現當地村民的創收與就業,幫助鄉村致富筑牢鄉村振興的根基。在脫貧不久的第一二三產業相對落后的“老、少、邊”地區,更要發展好產業振興。第一,大力開發紅色旅游研學產業,紅色旅游與住宿、餐飲、貿易、通勤等服務行業關聯極強。2017年湖南省平江縣紅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 55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108.11億元,全縣GDP的貢獻率為22%,實現2.8萬名村民脫貧。第二,擴大紅色文化資源地農貿產品的生產與消費,帶動當地采摘農業、互動農業、休閑農業的發展。第三,通過與鄉村紅色文化實行聯動,銷售富有紅色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促進制造業的發展。
鄉村振興不僅要在物質層面,而且要深入鄉村風氣,也就是我們所提的“鄉村文明”,紅色文化中具有豐富革命文化故事,體現出鍥而不舍、奮發圖強、砥礪前行的革命精神,有助于推動人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紅色文化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有著自身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滋養了村民的精神內核。把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鄉村文化建設,講明講透當地紅色故事,傳承發揚當地紅色精神,歌頌當地紅色英雄事跡,不僅提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村內提高了村民之間的凝聚力,積蓄了更強大的力量,對村外也進一步增加了吸引力,促進更多人去鄉村創業定居。
1.規劃不夠科學。隨著鄉村紅色文化的開發,許多地區積極發展鄉村紅色文化產業,但盲目開發的問題十分嚴重,缺少精準科學、整體的規劃,缺乏合理的結構布局,沒有對當地進行實地考察與調研,對當地的地域文化環境了解不足造成了生態與文化的雙重破壞。在開發過程中,缺乏對周邊村莊的緊密聯系,同質化嚴重,景區與游客互動偏少,沒有親身感受的機會,多以展覽的方式呈現,只是對文物、圖片簡單的講解,缺少獨特性,難以加深印象。紅色文化輸出形式單一,缺少更多的旅游文化產品。
2.管理制度僵化。許多鄉村紅色文化開發多由領導班子決定發展方向,鄉村紅色文化管理制度過于僵化。對紅色文化的展現,村民們往往有很多獨特的見解,但領導干部沒有及時地聽取與溝通,村民與村干部之間存在隔閡,阻礙了鄉村紅色文化的發展。在當地紅色文化開發的過程中,要多與村民交流,集思廣益加快發展速度。
3.專業人才缺失。專業人才是高效開發運用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鄉村紅色文化人才的缺失體現在多個方面。第一,在人才組成上,理論研究與實踐講解有所割裂,紅色文化人才培養集中在高等院校,哲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學科與旅游專業,未做到相互結合,既懂得深層內涵又善于傳播推廣的人才不足。第二,在人才培訓上,一線講解員知識儲備、講評水準有待提升,需要在政治學習、素質素養、說教技巧等方面多加努力。第三,在崗位人才配置上,對鄉村紅色文化的研究專員、管理員和講解員等各類人才,占比仍然不足,有些景點不能做到專點專員。
1.推廣意識不強。鄉村紅色文化的吸收是一個外部輸入、潛移默化到內部升華的過程,保護與利用、傳承與發揚鄉村紅色文化都需要全民參與,現階段動員各類主體參與到鄉村紅色文化發展的過程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但是當前,由于認知觀念、知識儲備等差異,專家學者與項目開發者、管理人員與游客、村民與游客、相互間對鄉村紅色文化的態度、觀念意識和發展的程度大相徑庭。諸如當地村民只顧售賣商品忽視了鄉村紅色文化的推動,游客對紅色文化事跡興趣淡薄,不認真聆聽講解,甚至出現損壞遺跡、遺物的現象。還有由于講解員、管理員對鄉村紅色文化精神學習不深、理解不透,導致講解的照本宣科,缺乏感染力,給游客留下的印象不深等突出問題。
2.紅色精神凝練不足。鄉村紅色文化體現的是人民軍隊突破千難萬險,用鮮血凝結的強大動力,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以往鄉村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更注重物質層面,而忽視了精神層面,我們要向更深層次挖掘,發揮“資政育人”的直接作用,為鄉村基層組織建設、政府治理、鄉風建設等提供正確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指導。堅定鄉村紅色文化自信,同時增強鄉村凝聚力,在共同致富的同時增強思想認同感,提煉鄉村紅色文化的過程要轉化為鄉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F階段,對鄉村紅色文化的思想內核凝練不足,精神實質提取不夠,傳播推廣形式較為單一,群眾發展的動力有限。全國大大小小十三塊紅色革命根據地,每個地區都可以講述獨具特色的鄉村紅色故事,但在鄉村紅色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機械式的“抄作業”,抹殺了特色,沒有做到與當地風土人情相融合,導致難以內化于心,發展緩慢。
3.營銷宣傳力度不夠。由于一些鄉村地理位置較為偏遠,知名度較低,缺乏樹立自己獨特的品牌概念,營銷意識淡薄,吸引游客有限,營銷需要大量的資金費用,部分鄉村地區相對困難;有些地區的營銷手段過于簡陋,如貼宣傳標語等,沒有針對游客更深入的、具有吸引力的宣傳方式,也沒有充分利用當下流行的網絡自媒體傳播媒介進行宣傳,例如抖音、快手、B站采用實時錄像的方式進行宣傳,導致人們更愿意去知名的紅色文化地進行旅游消費。
1.政策扶持,精準規劃。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在我國分布十分豐富,但具體到某一地區就會顯得比較分散凌亂。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需要更加科學精準地規劃。第一,加大各地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遵守國家的相關政策與制度,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專家、學者對當地的鄉村紅色文化精心實地深入考察與論證,挖掘更具當地特色的鄉村紅色文化資源,并與當地村民多交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與建議,整合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與人文資源,科學布局,精準劃分。第二,深入挖掘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突出特點,對相似相近村莊增加聯動性,同時加以區分區別,避免同質化。隨著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需要進一步融合當地村莊的民族特色、山水文化、紅色文化,并參考全國鄉村紅色文化開發的成功案例,汲取經驗,做出具體的配套措施,再進行不斷完善。第三,各地區村莊加強聯絡,破除區域限制,整合地區間的鄉村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產業集群,形成規模效應,更快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2.完善鄉村管理制度。鄉村地區要進一步完善基層組織建設,這對于開發鄉村紅色文化資源至關重要,村民是鄉村紅色文化的主體,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從村民的實際生產生活需要入手,了解村民需求,堅持以人為本。鄉村應成立鄉村紅色文化經營協會,同時建立鄉村村民自治協會參與組織,積極開展村民權益大會,聽取村民意見,建立協調機制,分工明確,對接便利,對于政府的政策方針,扶持福利要及時告知村民,對不理解、不清晰的要耐心解釋,提供幫助,尤其在投資導向、政策方向等方面。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項長遠的工程,要做好科學規劃。對此,一批親民的干部就顯得尤為重要,將干部責任明確化,提高決策能力,建立起團隊意識,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激發其責任感、使命感,及時糾正工作中的疏忽與紕漏。建立獎勵村民的長效機制,對有農業種植、手工手藝等技術的村民要及時鼓勵與嘉獎,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提高村民發展積極性。
3.注重鄉村生態保護,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紅色文化與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痹诎l展鄉村紅色文化產業的同時,要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鄉村紅色文化發展的全過程。首先,從規劃設計之初,就要堅持綠色低碳的理念,杜絕破壞生態的項目。其次,在挖掘鄉村紅色文化資源的同時,堅持科學的生態保護方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發展紅色文化的同時不失綠色環境。最后,鄉村紅色文化發展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進生態宜居鄉村建設,要把握好紅色文化開發與綠色生態保護的平衡,保障當地村民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綠色發展理念下,鄉村紅色文化發展不能僅注重經濟效益,在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方面也應實現共贏。
1.文化活動創新。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被運用到文化產業中,促進鄉村紅色文化產業發展,在景區內打造紅色文化沉浸式體驗,真實還原當年的戰斗場景,給游客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經過一系列有難度但又有深意的體驗活動后,更能體會出當年先輩們革命的不易與艱苦,讓游客更加深刻地感受憶紅色文化。這更加注重貼近當代年輕群體的受眾偏好,增加了創新感與體驗感,不再僅僅依靠傳統的參觀紅色遺跡,聽取解說員講解代入感增強。加快更多引入高新智能技術,利用VR等還原技術,從人體感官到精神認知得到提升,營造出的真實氛圍更容易讓游客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使鄉村紅色文化產業逐步擺脫說教式的單一形式。
2.文化教育創新。強化鄉村紅色文化教育工作,與各大、中、小學進行研學項目合作,建立配套化,體系化的鄉村紅色文化教學方案,銜接體驗課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每個學年定期定點到鄉村開展鄉村紅色文化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以開展鄉村紅色文化景區紅色研學活動,對學生開展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道德情操,定期開展鄉村紅色文化知識大賽,開展假期鄉村紅色文化深度體驗營等豐富的鄉村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
3.文化傳播創新。結合當下的文化傳播環境,注重文化的個性化與多元化展示,進而發揮文化價值。借助各類新媒體平臺甚至車載調頻廣播、手機數字博物館等新興傳播手段,對鄉村紅色文化進行真實、全面、靈活、立體的傳播。同時多利用虛擬現實等高科技手段盡可能地與受眾群體加強互動,或以互動視頻的方式更加直接地產生互動。
構建數字空間增加鄉村紅色文化認同,數字化新媒體技術不光用新穎的方式與文化符號進行傳遞,還應進行紅色文化共享與價值創造,通過集體認同與共同的體驗形成數字空間認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鄉村地區在物質空間、文化空間逐步被壓縮,鄉民轉化為城鎮居民,鄉村青年群體大量出走,致使鄉村文化認同偏低,而數字新媒體的文化傳播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第一,新媒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展鄉村文化日漸壓縮的發展空間,助推多元文化傳播主體的主動參與,各個崗位的人都可以參與進來。第二,新媒體的互動頻次提高,產生了歸屬感。比如,鄉村基層組織搭建公眾號平臺,分享最新政策動向、紅色文化活動籌備、定期發送紅色鄉村介紹、紅色文化旅游等內容,在吸引游客的同時滿足了鄉村居民的文化信息需要,進而助力鄉村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