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濤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往黨代會的報告,通常將教育放到社會建設部分、科技放到經濟建設部分、人才放到黨的建設部分。而二十大報告的第五部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將與創新緊密相關的教育、科技、人才等三方面整合到一起,強調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新優勢,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報告在該部分,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等四項任務,從而使創新發展的實現路徑更加明確,未來圖景更加清晰。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是中國創新發展的堅實基礎。中國式現代化的首要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目前中國人口總量仍居世界第一位,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和新興崛起的大國,堅持科技自立自強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在現代化建設的前半程靠引進、模仿、消化、吸收其他國家的先進科技已經難以適應當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部分國家甚至在遏制我們這方面的發展。因此,中國必須要走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也必然會要求具有完備的人才支撐體系。二十大報告不再將教育、科技、人才這三方面分散到其他體系中進行表述,而是堅持系統觀念,將教育、科技創新、創新驅動、人才強國戰略等方面,進行統籌部署,這樣做會更有利于促進相關部門的協同作戰,有利于相關領域的相互融合,從而更好地為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是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源泉。教育是一個國家人才發展的基礎,只有建立起高質量教育體系,才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會使國民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才會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和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保障,“錢學森之問”的難題才能有效破解。二十大報告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當前社會關切的教育領域的關鍵問題,如義務教育的公平性問題、高中教育的多樣化問題、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協同問題,以及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等方面,都作了明確的部署。報告還從適應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技術應用背景下,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中國創新發展的關鍵舉措。二十大報告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部分,將科技創新分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和“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兩個專題,明確了創新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實現路徑。在完善科技體系創新專題,強調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這一制度優勢。報告在“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部分回顧了新時代十年來中國科技發展的成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新型舉國體制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專題,二十大報告在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原創性基礎研究、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等方面,都作了具有全局性、針對性的部署。
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中國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早在2003年,首次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就突出強調“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明確了人才強國戰略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的新要求新任務,包括: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