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英,王 煒
(1.廣東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2.黑龍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 150022)
建黨百年,中國共產黨歷經滄桑生生不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憑借頑強意志,書寫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代表的龍江精神成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這些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將指引黑龍江高校學子賡續紅色血脈,從而提升高校思政課育人實效。
人無精神不立,偉大精神推動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事業,讓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龍江精神是黨領導龍江人民在黑土地上不同時期革命建設創生而來,其內涵概括為忠貞愛國、艱苦奮斗、勇于開拓、實事求是和無私奉獻,其精神特質與高校思政課教育理念天然耦合,是指引龍江學子努力實現中國夢的“萬能鑰匙”。
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科學的理論,也是科學的信仰。它深刻揭示了事物發展規律,為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課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其本質具有政治屬性。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必須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內容作為主體,解決好教育客體政治信念與國家政治體制之間的基本矛盾,培養好新時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龍江精神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展示的精神力量,是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基本取向之一。東北抗聯先烈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懷揣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仰,在白山黑水間長期頑強對敵斗爭,用鮮血熔鑄成偉大的抗聯精神。憑借這種精神,東北抗聯成為一只鋼鐵隊伍,在國家民族危亡時刻勇赴國難、視死如歸,涌現出趙一曼、趙尚志、楊靖宇等一批政治信仰、政治立場堅定,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的典型代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政治素養對大學生政治信仰具有導向作用,有助于讓大學生自覺提升政治認同和選擇標準,并與黨和祖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龍江精神和高校思政課具有一致的政治屬性,并體現在政治認同上。高校思政課滿足人的政治化屬性,龍江精神內核蘊含政治屬性,這也證明了龍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可實現政治信念與教育本源耦合統一。
所謂“價值”是客體屬性滿足于主體需要。馬克思曾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價值問題是高校思政課研究的基礎,其要傳達好黨和國家倡導的價值導向,還要滿足受教育者需求,更要把握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辯證統一,以回應時代呼喚。當前,高校思政課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任務,就必須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融入其中,引領思政課教學,幫助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實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進而鞏固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主陣地。以“艱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北大荒精神迎合了高校思政課的價值理念,其精神實質是高校思政課寶貴的教育資源,折射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髓。北大荒歷經70多年的耕耘建設,早已成為今日之北大倉,已然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當年十萬轉業官兵以及數十萬支邊青年響應黨的號召,來到了這片荒蕪的黑土地,幾代北大荒人前赴后繼錘煉出具有歷史和時代特色的北大荒精神。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以及尊重科學、勇于開拓的進取意識,高度匹配著新時代大學生的精神價值需求,是龍江精神與高校思政課價值理念的高度耦合,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積極導向,從而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其重要內容及目的。高校思政課凝結著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精神成果。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意識,就要深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使其融入到課程教學之中,并結合當地實際整合精神資源,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強,從而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內涵概括來說就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這簡短的八個字卻是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大慶石油工人的崇高品質和精神風貌的高度凝練。半個世紀以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蘊含著堅定的政治信仰、樸實的愛國情懷、科學的求實精神始終激勵著一代代國人,在其高度融入高校思政課后,不斷豐富拓展著思政教育內涵,而且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所體現的時代價值,也正在引領大學生銳意進取,從而實現高校思政課的實效與文化自信的增強。
龍江精神蘊含著豐富的精神資源和內涵價值,深挖和應用好龍江精神資源,并將其融入到高校思政課教學與實踐之中,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課育人效度。但是當前學術教育界對龍江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課的研究稍顯不足,在融入方式上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而且校地聯合開發實踐育人資源還有待加強。
早在20世紀60年代,地方宣傳部門就已經開始研究龍江精神。截至目前,雖然研究部門的研究范圍和研究深度有了較大發展,也形成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還不能滿足當前時代發展和高校思政課育人的需要。首先,從知網、萬方等資源庫中搜索載有龍江精神論文的期刊,發現論文數量占論文總數的比例還是偏低,對龍江精神鏈入高校思政課程的研究少之又少,這說明學術界對此關注度不足。其次,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高質量的核心論文和碩博士論文研究成果偏少,研究問題的學理性和系統性較低,沒有做到深入挖掘。再次,研究龍江精神成果轉化為高校思政課教育資源的比例較低,沒有實現研究成果與高校課程改革的有效關聯。
雖然高校對龍江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方式不斷進行嘗試,但是存在“強融”、“硬融”的現象,缺乏創新高效的融入方式,從而使得大學生對龍江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滿意度降低,導致龍江精神融入思政課的預期效果不足。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整合好龍江精神教育資源形成一個完成的系統工程,教師在課程融入時隨意性太強,缺乏必要的評估;再者,融入的教學設計沒有結合時代特點,沒有深入研究新時代大學生新的“口味”,部分思政課教師依然是灌輸式的說教,不能情景再現式地闡釋清楚龍江精神背后的“故事”韻味,無法激起學生的感情漣漪。
龍江精神產生的背后都是一個個感人的“人、物、事”,這些都是高校思政課寶貴的實踐教育資源。雖然各地區都建立了地方優秀精神研究所、紀念館、博物館等研修教育實踐基地,但是缺少校地深入融合共建,這就導致各地區具有豐富的一手實踐資源而缺少學理性凝練。而高校處于“少米下鍋”,無法形成學行并重的教學體系。這種半割裂的形式很難發揮出各自優勢,勢必造成高校思政課程的實踐環節為了教學實踐而實踐的后果,從而陷入形式大于內容的怪圈。大學生也對這種象征性多于教育意義的實踐環節不以為然,久而久之,會引發大學生對龍江精神的記憶危機。
黑龍江省具有以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代表的特色優秀精神資源,這些精神動力不斷鼓舞著龍江人民勇于拼搏、艱苦創業,并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這些寶貴的精神資源如何融入到高校思政課當中并做好轉化傳承,已成為擺在思政課教育者一項重要課題。
龍江精神發源于黑龍江省人民革命建設演進中產生的優秀龍江文化,是黨領導龍江人民在偉大實踐中澆筑而成,對黑龍江地區的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龍江精神資源強大的引領力可以推動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來武裝頭腦,對保障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深挖龍江精神內涵,在其基本內核上創新發展,并賦予了新的“動能”。這些精神“富礦”的合理開發必然將成為高校思政課彌足珍貴的教育資源。而且高校思政課可以對龍江精神賦能傳播,實現龍江精神傳承和擴大影響,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但是,在龍江精神挖掘賦能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歷史思維、去偽存真、防止虛無主義,要探究內核、立足于龍江文化本身,方能得到真正發展。
龍江精神內化為高校思政課教育資源這一過程,是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凝結力量,反復論證素材。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既要選擇的教育素材要與教學內容相一致,還要保持素材內容真實準確,做到拿不準不講,不隨意應用未證明的素材,并要引用適度,切忌沖淡主題、喧賓奪主。再者,高校思政課教師還要把自身打造成高級“大廚”,要懂得利用好龍江精神資源這個鮮活“食材”,為學生呈現一份饕餮“盛宴”。豐富課程內容更要提升課堂穿透力,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對龍江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課不會產生違和感,從而讓其產生感悟和認同,進而達到內化于心的作用。
在價值多元的當今社會,大學生精神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層次化的趨勢。高校思政課要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精神需求,就必須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建設的改革創新方法論中“八個相統一”的邏輯思維,以大學生精神需求側為目標導向,以改革教育教學供給為手段,防止出現供需錯位現象。首先,在教學目標設定上要由一維轉為多維,要從學科知識和價值塑造等元素進行評測,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大學生精神需求細分成多類。思政課教學要從“漫灌”到“滴管”轉變,龍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過程建構要遵循與時俱進原則,將個性與共性相統一,讓時代性和歷史性相融合。在融入高校思政課過程中要重點把握大學生真正精神需求和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精神素質,精準供給高校思政課程。再者,龍江精神資源在供給高校思政課時要把握好“質”和“量”的關系,要做到同步提升,要杜絕“精神多了無精神”的陷阱;在高校思政課中要圍繞需求精練表達龍江精神,使其容易深刻記憶,內化于心,讓其成為大學生人生軌跡中的精神坐標。最后,龍江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課中要向大學生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轉變。當今大學生審美向度與過去大不相同,這與時代發展密不可分。教學話語體系要“聲”入人心,必須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使用大學生愿意接受的流行表達方式,打破溝通障礙,增強授課藝術性和趣味性,提升思政課程“言值”,在潛移默化中將龍江精神植入學生心中。
龍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要堅持系統思維,就是要求校地雙方堅持全面整體橫縱向連續的聯動機制,構建好育人聯動基礎工程。首先,研究龍江精神是地方政府和高校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兩者要創設研究平臺,確保龍江精神資源合力開放利用。研究平臺要具有開放性,積極引入社會學者和高校思政課教師參與其中,并隨時公布最新研究成果,以便引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環節。高校還要鼓勵教師圍繞龍江精神申報科研、教改項目,達到以研促研、以研促教的目的,從而實現良性循環。再者,校地雙方還要積極搭建實踐平臺,因為實踐教育是高校思政課育人重要環節,搭建各地龍江精神實踐育人基地是龍江精神有機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必然要求。地方文化部門要與高校建立對接協作機制,以便將沉默的龍江精神資源變成立體生動的思政課教學實踐資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高校要適當增加實踐環節經費投入,擴大實踐教學學時數,讓學生學習方式從只聞其說的封閉式學習到身臨其境的開放式學習,還要把大學生培養成外化于行的龍江精神“宣傳員”,從而形成良好育人格局。最后,校地雙方可以利用新媒體創建龍江精神資源網絡庫,以此來打破時空局限,彌補解決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覆蓋面的瓶頸問題。學生可以通過“云參觀”的形式感受了解龍江精神背后故事,這種代入感能夠起到良好育人實效。
龍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形成常態化的關鍵是堅持創新思維。為使大學生價值取向和龍江精神產生交集,必須不斷創新發展育人模式,立體化思政課育人場域,避免課堂教學表面形式化,而且還要將龍江精神“鹽化”融入到高校思政課程之中便于學生自然吸收。首先,創新育人機制,以便龍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并且落實落細。通過利益驅動杠桿,將龍江精神教育納入高校培養方案,并作為大學生評優評獎因素之一,實現與大學生切身利益捆綁,發揮機制引導作用。其次,運用“大思政”的育人模式,將龍江精神不僅融入高校思政課之中,還融入到高校生活之中,即將高校思政課從“第一課堂”延伸到“第N課堂”,多課堂之間做好邏輯聯系承接,多維營造龍江精神育人場域,讓學生浸潤其中、歷久彌新。最后,龍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要保證前沿新穎性。高校思政課堂要線上線下結合增強時代吸引力,利用好大數據平臺。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從網絡集體備課平臺遴選優質龍江精神素材,在豐富教學案例的同時通過“微窗口”不斷推送,讓喜歡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更好內化龍江精神育人精髓,從而達到龍江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有機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