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英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明確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理念,即尊重差異、因材施教。作為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學應肩負起教育使命,克服條件因素,研究有利于開展面向全體學生學習活動的教學策略,以尊重個體差異的教育理念,落實“面向全體”的教學觀,落實美育教育對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意義。本文以初中“用線來造型”一課作為教學研究內容,以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個體差異為主導思想,創造性地應用美術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關注每一個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表現和發展,提升學生學習美術的狀態,提高教學質量。
藝術來源于生活。初中階段的學生處在于“禮”非“理”的年齡階段,教師要利用藝術作品欣賞課激發學生對藝術作品感性表現背后的理性世界的認知,是對學生理想與現實之間的一種觸動。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但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可以用生活來聯通每個學生對藝術的認知,建立起對藝術的“同理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藝術家的生活、環境、情感等方面走進藝術作品,建立學生樸素理解藝術的審美方式。在教學中,教師通過生活中身邊熟悉的藝術現象及藝術家的狀態,培養學生理解時代發展過程中的藝術風格及流派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們懂得專業范疇領域與生活息息相關,建立樸素認知的學習態度。
“用線來造型”一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欣賞石濤的《山水圖》和畢加索的《?!穬煞髌?,對比賞析兩幅作品中的線條,引導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感受不同風格的畫作中線條展現出的不同美感。
生1:《山水圖》畫中線條是非常流暢的,洋洋灑灑地把大山的結構畫出來,看起來酣暢淋漓。
生2:畢加索的《牛》,通過簡化的線條把牛的形體概括出來,簡單流暢不繁瑣。
師:請同學們根據對作品中所畫線條的不同感受,概括出畫家所用線條的特點,并說出你的感受。
生:線條的特點是飄逸的、硬朗的。從這些果斷順暢的線條感受到了畫家在畫作品時的熱情與奔放。
師:繪畫中的線條是有語言的,作者對物象不同的情感,構成了繪畫作品線條的豐富表現與魅力。每個人都有用線條去表現物象的能力和熱情。通過體驗、對比中西繪畫作品中線的特點,了解到了線條表達的繪畫語言,通過了解作品中的“線條”也是有性格的,都表達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情感。
藝術高于生活?!队镁€來造型》教學雖然是造型表現領域的內容,但理解造型與表現教學內容的關鍵,是讓學生學會繪畫作品的藝術表達要高于現實生活。教師帶領學生通過欣賞丟勒的素描創作稿《母親》、吳冠中的中國畫《春之線》等運用線描作品時,要讓學生感知作者在作品創作過程的情感歷程、語言風格、表現方式,培養學生的創作興趣、表現欲望,達到自主實踐創意的課堂實踐效果,充分發揮學生自身能力條件解決學生課堂活動的難點設計。用藝術的同理心,使每名學生都能夠燃起對藝術創作的興趣和信心。
初中階段的學生較比小學階段的學生思想相對成熟很多,同時受科技及信息技術發展的影響,學生獲取到的知識和信息越來越豐富。教師如果將教學內容僅僅停留在教材上是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審美和創作維度的需求。在教學內容上,教師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中的可拓展資源并進行整合加以豐富,使其適用于更多學生個性的發展;其次,在教學手段上,教師通過應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促進教學內容信息量的整合,有效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效率提高了就更能夠充分保障學生藝術實踐的時間,保證教師能夠有足夠的精力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在課堂教學中形成一種動態的學生活動模式,從根本上落實面向全體,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最后,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分小組進行主題式的創作。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主題繪畫內容,即彌補課堂時間有限的不足又可以讓學生在合作中取長補短合作共贏。
以微課的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線描創作的步驟講解,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習效率。教師用錄好的微課視頻,給學生展示繪畫的步驟方法,即高效省時又豐富有趣。微視頻的制作要考察教學設計的意圖及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本節課教師采用了三個微課視頻,分別是(1)線繩的一天。以一根線繩一天中扮演了多種角色的故事,引導學生線條造型的審美認識。(2)線描的繪畫步驟。以簡潔的知識技能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完整地領略了實踐過程及完成效果,建立了實踐目標。(3)線條創作的作品資料。經典的學生作品、大師作品的分享,讓學生拓展對多種材料的線描繪畫形式的認識。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使講解更加直觀形象,使每個學生都能清晰地了解所學內容。最后,教師總結和鼓勵學生去創作,讓學生了解用線來造型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沒有固定的模式,鼓勵學生可以大膽地去畫,創造地去表現我們內心深處的感受,這是一種有趣的用線條去表達與釋放的過程。教師示范一條線繩能夠完成的幾種形象變化,凸顯線條的靈活。
分小組合作并以抽簽的形式決定每個小組的繪畫任務,增強了課堂的活躍度及學生的繪畫(創作)興趣。主題要求貼近生活,畫出身邊美好的物體可單獨描繪、也可以組合描繪,主題包括:我們腳上漂亮的鞋子、書桌上的物品、教室中的花卉。教師進行指導并提醒學生注意線條的種類,同線條代表的特點、性能,要創造性地體現線條美感等。學生畫作最后以三張大型的主題繪畫形式呈現,有分工有合作有創造,讓每一名學生都充分體會到繪畫的樂趣。
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創新的教學方法,擴充了教學內容維度,增強了教學活動的樂趣,強化了學生實操過程中的技能感知與審美情感的積累。既鍛煉了學生的綜合表現能力又促進了學生的學以致用,做到了面向全體與尊重個體的有效結合。
美術學科的特點決定了美術的教學評價應以動態評價為科學依據,尊重每一個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表現和發展是堅持“面向全體”教育觀落實的基礎。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任何教學手段、技術的應用都必須建立在為主體服務上,尊重主體的個體差異,因勢利導,最寬維度地創建課堂教學的參與效果,是實現美術課堂面向全體有效教學的關鍵。因此,動態的評價機制的建立就非常重要。首先應充分研究學生的基礎情況,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做到熟知程度、有的放矢。針對這個階段學生表現出的美術能力的差異性因素,在教學環節中的作業設計上,制定出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三個評價層次,以多元、過程性評價為主導,多方位、多角度鼓勵學生參與各級各類的繪畫創作表現。對能力較強的學生,創造更為廣闊的表現平臺,班級的裝飾、學校的展演、工坊等,以作品呈現的方式,肯定學生的成績,助力藝術能力+特長的人才培養,同時帶動促進班級學習美術的興趣,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以《用線來造型》學生三大主題作品評價為例:凸顯尊重差異,以小組合作方式,以組帶動全體的參與度,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不強化單獨的量化評價,有效保護了全體同學的學習熱情:
評價標準:是否能夠大膽地用線描繪物象;能否表現出豐富的線條運用,繪畫過程中是否大膽地表現出了自身的感受。
評價層級:(1)以組為單位的作業展示要求已經有效進行了優化組合,使得每一個小組及學生都有被表揚和贊賞的機會。界定水平一的指標。(2)細化評價方向,使每位同學都得到尊重。設計優秀作品、優秀團隊、最具創意等開放多元的評價結構,完成水平二的評價。(3)針對每組同學中尤為突出的作品,做教師單獨評價,籍以水平三的高度評價,避免評價過程中的籠統與模糊。
評價過程:三組學生的作品在展板上進行展示,各組之間進行評選。
首先,讓每組的學生代表進行創作意圖及繪畫方法的闡釋——自我評價。
然后,鼓勵學生對其他小組作品進行評價及投票——互評。
最后,教師評價——師評。
評選之后,選出優秀作品、優秀團隊、最具創意作品;搭建展示平臺進行作品展示。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方案明確提出“面向全體”的課程理念,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根本原則展開一切的教育教學活動。美術學科課程設計的“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大領域內容,涵蓋了美術專業所屬的知識技能維度與能力培養的指標,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教材給出的知識內容,以面向全體為準則,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深入研究四大領域內容中知識技能與育人、培養能力的關系,制定教學目標、知識重難點,使宏觀育人原則與微觀操作效果之間達成有效的關聯,從而有效落實面向體的育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