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新技術新業態發展伴生的新型犯罪和安全風險不斷上升,給社會治理帶來了新挑戰,對公安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新要求。高素質警務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具有良好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以應對當下復雜多變的公安工作形勢。因此,對公安院校而言,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公安院校特殊的管理模式既有高校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厘清公安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所在,分析公安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現實問題并尋找推進勞動教育策略意義重大。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國家的忠誠衛士。公安院校勞動教育有利于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標。從認知層面來看,結合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內容進行勞動知識傳授,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勞動在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實現社會的繁榮與進步上發揮的重大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作為一名預備警官如何為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祖國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從情感層面來看,勞動教育有利于發揮勞動的價值觀塑造作用。與普通高校相比,公安院校學生日常要參與的體力勞動比較多,因此存在只重視實際勞動參與,而忽視勞動過程中的價值觀塑造作用的問題。公安院校勞動教育可以在學生實際參與勞動過程中,引導養成學生熱愛勞動,形成以勞動為榮的勞動觀,養成服從組織安排、堅決完成組織任務的服從意識,養成嚴格遵守勞動紀律的紀律意識。
新時代公安院校要培養德才兼備的警務人才,這是由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決定的。立德,即要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樹人,即要育才,培養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通過勞動教育,公安院校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真正理解勞動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創造美好生活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養成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成果、尊重勞動人民的勞動情感,幫助學生為成長為一名守護民眾合法權益的人民警察打好基礎;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艱苦樸素、不懈奮斗的勞動精神,將“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內化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一部分,為今后從警工作中自覺抵制各類誘惑,扎扎實實通過自己的奮斗取得進步打下基礎。勞動教育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就業情況,及時掌握新時代下成為一名人民警察所需的勞動技能,為今后更好地開展警務工作打下基礎。
新時代下公安院校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公安院校應培養忠誠可靠的高水平的警務實戰能力和因時而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警務人才,勞動教育是完成這一目標的內在動力。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勞動知識,當學生體會到勞動知識學習帶來的快樂同時,提升學生勞動實踐過程中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我;勞動教育可以教育學生習得勞動技能,幫助學生掌握成為一名人民警察所需的各項技能,并在技能的獲得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教育可以養成學生樹立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之堅信“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贊賞的道德理想”,敢于挑戰有價值、有難度的勞動任務。勞動能夠實現體力和腦力的統一,公安院校開展勞動教育可以實現學生實戰能力和思維能力同向提升。
研究結合現有的高校勞動教育調查研究,編制訪談提綱,訪談了兩所公安院校的行政干部、學生管理、專任教師等教師15 人,公安院校學生20 人,最終編制了“公安院校勞動教育狀況調查問卷”,問卷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設計,并在南京森林警察學院、江蘇警官學院、中國刑警學院三所公安院校進行問卷發放和回收,共發放問卷900 份,回收900 份,其中有效問卷877 份,有效率97.4%。本研究將結合問卷調查結果,深入分析目前公安院校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
調查發現,67.3%的學生贊同“勞動是為了賺錢”的觀點;21.7%的學生贊同“有了錢就不用勞動了”,另有20.1%的學生對此觀點持既不贊同也不否定的中立態度;25%左右的學生贊同“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行為是值得效仿的;21.2%的學生贊同“啃老族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可以看出,受利己主義、消費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勞動目的和意義的認識存在偏差。數據顯示,僅有80%的學生贊同“勞動是光榮的”,71.2%的學生贊同“不勞而獲是可恥的”,在具體事件上,只有65.8%的學生贊同“勞動模范日復一日為人民服務的行為值得提倡”。受“勞心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傳統思想的影響,當今社會仍存在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的現象。調查發現,部分公安院校學生同樣存在這一問題,僅一半的學生不贊同“體力勞動就是吃苦受罪”;40%的學生對“將來做不了社會精英,我也甘愿當普通勞動者”的觀點持不贊同或中立態度。從公安院校畢業后,絕大多數學生會進入一線公安機關就業,這些工作往往不會像學生想象中的那么“體面”。因此,如果公安院校學生對勞動分工未能形成正確認識,將影響其就業后的發展。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勞動教育的開展不能忽視課堂教學發揮的作用。調查顯示,31%的學生認為目前思政課和專業課未能進行勞動相關的教育。訪談中,部分教師認為,目前公安院校開展了豐富的實踐類課程、公安見習等,無須再額外關注勞動教育,還有教師認為,勞動教育就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就業,因此應該由學校就業部門來開展,體現了教師對公安院校勞動教育內涵把握不準,將勞動教育內容等同于實踐教育或者就業教育,對勞動教育內涵和目標把握不清,未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勞動教育。
調查發現,公安院校未能針對院校特色制定勞動教育的管理機制和具體的實施方案,勞動教育處于被忽視的尷尬境地。數據顯示,38%的學生不認為“學校非常重視勞動方面的教育”,30%的學生認為學校未能形成一種熱愛勞動的校園氛圍。這對學生需要參加較多勞動的公安院校來說,是比較高的比例。勞動教育涉及教學、行政等很多部門,公安院校普遍沒有成立勞動教育的領導機構,因此學校各部門不是對勞動教育棄置不顧,就是應付了事。訪談發現,部分行政干部雖然了解勞動教育的相關文件,但在開展勞動教育時仍存在對現有活動“扣帽子”或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勞動教育活動的開展存在分散化、隨意性、形式化的特點,收效甚微。
大學生勞動觀是大學生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它直接決定大學生的擇業選擇、人生格局和價值判斷。學生能否養成正確的勞動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勞動教育的成敗。
1.加強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
公安院校要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指引下開展勞動觀教育,首先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理論教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應加強重視,引導教師認識到思政課在學生勞動觀培養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統籌規劃每一門思政課在勞動觀教育中的內容呈現和勞動觀培養點。思政課任課老師要鉆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素材,強化課堂教學對學生勞動觀塑造的顯性融入。思政課教學要創新授課方式,要將勞模故事、大國工匠故事等融入知識點的講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勞動觀的養成。其次,要深入挖掘第二課堂在學生勞動觀培養中的有利條件。第二課堂以學生興趣為起點,更貼近學生生活,對學生勞動觀的培養能發揮第一課堂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要在各類文體活動、學術活動、社團活動中挖掘勞動教育元素,發揮優秀師生的帶頭引導作用,將勞動觀教育融入學生課余生活的方方面面。
2.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要發揮校園文化的隱性教育功能。首先,在校園文化建設上下功夫。公安院校應在宿舍、教學樓、食堂等地點開辟櫥窗用來宣傳勞模、大國工匠及學校勤奮刻苦的優秀學生;開展“勞動最光榮,奮斗最美麗”專題講座,邀請勞模、行業內有突出貢獻的人士到校講述其奮斗故事;將勞動教育元素融入學校文藝作品當中,創作具有警校特色的舞臺劇、歌曲等;充分發揮學校以志愿服務為興趣結合點的社團的引領作用。其次,發揮好互聯網在營造校園文化中的推動作用。當下,微信公眾號和各類短視頻平臺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制作專題報道、短視頻等,結合日常學習生活,在校園內營造崇尚勞動、積極參加勞動的文化氛圍。
《論語·泰伯》孔子云:“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1]107 只有崇拜和贊頌。
課堂教學與警務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勞動教育的兩個主要載體,課堂教學側重于勞動理論的學習和專業勞動技能的養成,警務化管理側重于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與習慣。
1.發揮課堂勞動育人主陣地作用
課堂教學是高校的基礎性工作,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發揮課堂在勞動教育中的主陣地作用,首先要轉變課堂育人目標,課堂教學不僅僅要完成知識傳授,更要達到以文化人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止步于勞動知識的傳授,更要引導學生探索勞動的價值所在,讓學生對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發自內心的認同,喚醒學生心中對勞動的熱愛與崇尚,讓“勞動光榮、勞動偉大”的勞動價值觀成為個人的文化底蘊;其次,科學設計勞動教育類通識課并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在課堂上系統學習勞動相關理論,打牢理論基礎;再次,實施“課程勞育”,將勞動教育融入專業教育,教師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勞動教育元素,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勞動觀念、勞動習慣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警務化管理
警務化管理是公安院校特有的管理模式,學管教師通過日常管理,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等方面養成規范秩序,培養學生對黨忠誠、紀律嚴明的警察作風。警務化管理的重點是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將勞動教育融入警務化管理,首先要求學生管理干部必須以身作則。為養成學生警察意識,學管教師需嚴格落實集隊制度、一日生活制度、請銷假制度等警務化管理要求,這些制度涉及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普通高校輔導員相比,公安院校學生管理人員與學生的聯系更為緊密,日常的言行非常容易影響到學生。因此學管教師需要時刻規范自己的言行,樹立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正面形象。其次,建立學生個人勞動檔案,記錄學生在勞動教育課程成績、班級及學生會等學生團體工作表現、內務包干區等勞動情況,作為學生入黨、評優評先等重要依據。最后,在學生整理內務、打掃包干區等實際勞動過程中進行勞動教育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公安院校需樹立學校勞育的觀念。學校勞育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由學校黨委牽頭,運用系統論的方法,對學校勞動教育的整體目標、參與要素、任務分配等各個方面進行統籌規劃。頂層設計需要設計者要進行充分的理論學習和實際調研,明確公安院校為何要開展勞動教育及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阻力有哪些,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其次,“有勞動而無勞動教育”是目前公安院校存在的主要問題,說明公安院校缺乏對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和有效實施,因此,要將勞動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任務要合理分配到教學、行政、學生管理等部門,各部門在整體目標指導下,制訂本部門勞動教育近期和中期規劃,根據勞動教育實施的不同階段和內容形成一定的領域標準,增強勞動教育的可操作性。再次,完善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人員、經費、設施、場地等需要的制度保障。
2.構建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包括過程評價和成果評價兩個方面。過程評價的主體是勞動教育實施者,以評價落實勞動觀教育規劃為核心。根據各部門的勞動教育目標,設計評價指標,通過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跟蹤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發現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深入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找到解決辦法。結果評價的主體為學生,以評價學生獲得感為核心。公安院校應從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精神、勞動技能四個維度,設計調查問卷和訪談提綱,運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綜合評價勞動教育的育人效果,同時應建立學生獲得感評價的跟蹤機制,掌握學生大學四年就讀期間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精神、勞動技能等的成長軌跡。
勞動教育對公安院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數據調查與訪談發現,公安院校的勞動教育存在認識不到位、組織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本研究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層面提出了改進策略。未來公安院校勞動教育研究需結合公安院校實際情況,從課程設置與優化、教師培訓、校局協作等角度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