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如同常聽到的千禧一代,指在1995至2009年之間出生的人群,其數量為2.2億。由于Z世代人群受到互聯網、智能手機等一類由信息技術產品的影響,通常又被稱為“網絡世代”或“互聯網世代”。作為網絡時代的原住民,Z世代人群有著對網絡媒介極高的體驗需求,可操作強、美觀、功能多樣是對應用的基礎要求。
Z世代大多足不出戶就能接收著來自龐大網絡體系的熏陶,數字世界作為先于現實社會的第一意識形態熔爐,塑造著這一代人的社會、價值、情感、消費以及社交屬性等。從“社會代”角度而言,Z世代是具有鮮明代際特征和代際符碼的一代。因其成長生活環境的獨特性,Z世代呈現出與其他“世代”諸多不同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表現及其心理特征。如社會學者所分析,Z世代作為特定“社會代”,其所形成的結構背景與社會條件主要是家庭結構的小型化與少子化、物質條件的相對充裕與社會的長期穩定、人際關系的個體化與自主性以及國家的穩定與發展。同為“改革開放的孩子們”,Z世代相比其他“社會代”亦有顯著差異。認識、分析和理解Z世代,當有整體性視角,需融合結構與文化的雙重分析路徑。
21世紀是信息社會,信息爆炸、高新技術發展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和社會心態都在不斷變化。對此,著名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提出“液態社會”理論。“液態社會”是相對于固態社會而言的,在鮑曼看來,在前現代性社會中,人們依地而生,靠經驗而生,經驗、權威、變動不居是常態。在液態社會中,真正的本質就是差異制造出差異。與傳統社會中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運行制度堅如磐石、變動不居不同的是,以全球化、信息化為標識的現代信息社會,則是一個“不確定性”“流動”的社會,其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社會心態也隨時處于變化當中。
Z世代作為互聯網原生代,就是因為互聯網而成為特定一代。也正是因為互聯網的作用與形塑,即便同樣都是“改革開放的孩子們”,Z世代與“80后”“90后”相比表現出極大不同。在打造人設的過程中,“Z世代”注重自身體驗,具備成熟價值觀及經濟訴求,能夠合理運用網絡數字資源,對于文化及消費有更多的個性化想法,能夠兼收并蓄。他們消費顏值、通過文化體驗提升幸福感、通過不確定的消費來排解壓力、熱衷于購物所帶來的體驗感并樂于與社群分享,與此同時,中國的“Z世代”青年更容易將家國情懷融入到對文化消費的體驗過程中。
現下數字消費正在逐步替代傳統消費模式,線上線下相融合的消費模式逐漸普及,線上的數字化體驗打破了時空的界限,數字經濟所創造的財富也呈現出迅猛發展的態勢。受惠于數字化技術,在“Z世代”的成長過程中,身體不必遠行,思維的邊界就已經被拓寬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受到各種算法的影響,部分“Z世代”人群潛意識里認為網絡是最適宜生存的空間:他們在平臺上發表觀點,很容易找到共鳴;他們在網絡上消費,很容易找到知己。對于設計界來說,對Z世代的研究越充分,越有利于做出引起他們共鳴的設計。
《設計》編輯部
202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