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愛國是中華民族最為樸素的情感,愛國主義精神是最崇高的思想理念。我國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曾經也遭遇過列強的侵略,之所以能夠取得如今的發展成就,都離不開老一輩先烈無私的奉獻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支撐。與時代同行的大學生,其成長關系著時代發展以及國家命運,因而高校必須做好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為促進我國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生活品質也不斷提高,這在滿足大學生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時也存在眾多安全隱患,部分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缺乏危機意識,不能意識到當前生活的來之不易以及我國面臨的挑戰。縱觀中國發展形勢,我國在能源資源以及國際競爭等方面都面臨眾多挑戰。在能源方面,我國能源結構以煤電為主。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8%。回顧“十三五”,我國用年均2.8%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在“十四五”期間,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能源消費增速大約需要維持在每年2.2%至2.5%。在國際競爭方面,中國近年來在科技和航天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引發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打壓。針對當前這些問題,我國更應增強大學生的危機意識,而高校教師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給學生分析當前中國的形勢以及發展現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清發展現實,樹立危機意識。
立德樹人的核心內容是道德教育,而愛國主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教師有必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端正態度,建立對祖國的歸屬感。家國情懷對于學生來說十分重要,是衡量大學生是否具備高尚品德的重要指標,如果一個大學生不具備家國情懷,那么很有可能會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最后給社會發展埋下安全隱患。而當前我國高校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教師在教學內容中給學生宣傳誠實守信、愛國主義等思想,可讓學生從“小我”向“大我”轉變,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意識是指導行為的重要條件,有什么樣的意識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行為表現,如果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觀念缺失,那么在生活中就難以有愛國行為和愛國表現。當前部分大學生更加關注理論和知識的學習,不少學生認為只有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有更好的就業機會,獲得上升的空間,所以忽視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近年來,就業競爭日益激烈,部分大學生沒有得到展現自己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的愛國熱情。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信息傳媒媒介如同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滿足了人們獲取資訊的需求。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也在深入地開展,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提升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但萬事萬物都具有兩面性,信息時代的到來也促進了不良價值觀念和文化的傳播,如部分享樂主義思想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迅速在社會中擴散,而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因而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
弘揚愛國主義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有必要對各個專業的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經過調查發現,各個高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并不完善,比如部分專業教師主要是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展現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中,并沒有設置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降低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其次,高校教師在愛國主義教育課程組織安排上存在問題,如部分教師在教育中更加關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誠實守信、社會公德的教育,而在愛國主義教育上設置的內容較少,這也就導致學生不能對愛國主義思想形成正確的理解。
愛國主義教育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愛國主義精神的相關內容,還要具備給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技巧,這樣才能夠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當前高校教師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綜合素質卻有待提升,如部分教師本身不具備愛國主義思想,那么在教學中也難以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教師綜合素質有待提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高校的教師隊伍人才培訓體系不健全,教師沒有成長和發展的機會,愛國主義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紅色文化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老一輩先烈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也包含著中國的艱難發展歷程,對當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因而教師有必要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根植紅色元素,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師在開展工作中應組織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實踐中,感受中國優秀的紅色元素和紅色文化,培植當代大學生紅色基因。為汲取紅色力量,培育大學生紅色精神,高校教師可利用學生暑假時間深入社區街道、革命老區以及文化古城為當地群眾開展黨史教育、理論宣講等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除了開展紅色專項之外,教師還要在多支隊伍中融入紅色元素,如進入紅色革命紀念館重溫入黨宣誓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全國上下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為深入挖掘紅色校史,重走抗戰時學校的西遷之路,追憶學校師生的光輝事跡,廣西師范大學開展了“重走西遷路,再啟新征程”——紅色校史尋訪社會實踐活動。西遷的歲月為學校樹立起了嚴謹求實、民主進步的校風學風,凝聚起團結一致、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勇于擔當的“西遷精神”,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服務社會意識。
班杜拉曾經提出著名的社會學習理論,他強調人具有一定的學習性,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并向其學習,對于大學生來說更是如此。大學生存在一定的從眾心理,更容易受到環境和人的影響,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應充分發揮朋輩的榜樣示范作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首先,教師可邀請學生的同齡人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成長以及相關愛國主義實踐經驗。志愿者是當代大學生經常接觸的群體,教師可利用班會時間邀請志愿者上臺發言,分享自己從事志愿者的經歷以及對志愿者工作的感悟。當前大學生群體中有很多志愿者,他們深入最艱難的一線,播撒了知識,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困難。如華中農業大學的安玥琦放棄直接保送學術型研究生的機會,選擇成為華中農業大學第七屆研究生支教團志愿者,赴貴州畢節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大水鄉大石村華農大石希望小學支教。支教結束返校后,她當選“本禹志愿服務隊”隊長并帶領團隊繼續奉獻在志愿服務事業中,參與編創了反映學校志愿服務發展話劇《牽掛》,并參與編寫了《有一種情懷叫牽掛》等志愿服務書籍,為傳承弘揚志愿服務文化做了大量工作。教師通過邀請志愿者現身說法,更激發了當代大學生投身志愿服務的激情。其次,教師可邀請曾經在學校創業成功又反哺家鄉建設和學校建設的優秀畢業生開展演講活動,分享成功的經驗以及奉獻社會的事例。其中劉強東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劉強東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理想的大學,但家境十分貧困,善良的鄉親們集體籌錢,為其湊夠了學費,這也成為劉強東接受更高教育以及成功創業的基礎,在劉強東創業成功后反哺家鄉建設,向家鄉宿遷市捐助過億元人民幣用于公益事業,為家鄉的父老鄉親提供工作崗位。這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學習的榜樣,高校教師應多邀請像劉強東一樣的企業家和畢業生,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高尚情懷。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成為大學生獲得資訊信息的重要渠道,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教師可加強對網絡媒體平臺的應用,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促進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首先,高校應加強網絡課程建設。在信息化時代下,網絡課程已成為高校進行專業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式,很多專業也實現了線上和線下教學的結合,基于此,高校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應做好網絡課程建設,將愛國主義內容融入網絡課程中,豐富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解。其次,高校應加強對網絡學習平臺的開發。網絡學習平臺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高校相關的技術人員和教師應加強對網絡學習平臺的開發。“學習強國”App 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技術開發人員將黨史教育內容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內容融入平臺中,人們可利用平臺進行打卡學習,創新了學習形式,激發了人們的學習積極性。高校也應積極進行網絡學習平臺的嘗試。最后,高校應加強對現代信息傳媒媒介的應用,如利用學生接觸最廣泛的微信、抖音等平臺加大對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宣傳力度,這樣更能夠提升教育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學校進行宣傳時要選擇典型的事例。因為不良的網絡資源充斥著大學生群體的身邊,需要教師從眾多的網絡教育資源中篩選出對學生更有教育價值的內容,使學生始終能夠接受正確價值觀的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它關系著國家未來發展的狀況。為了進一步保障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高校應建立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育跟蹤檔案,密切關注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對學生所參加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做好登記。通過記錄學生的成長過程,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及時了解情況。愛國主義教育本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學校教師持之以恒,通過建立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教育跟蹤檔案來關注學生,分析學生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上存在的不足,及時給學生提供幫助和正確的引導,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可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學習心態,從而更加高效地學習。愛國主義教育是當前高校的重要活動,高校有必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氛圍。首先,高校管理層領導應轉變工作認識,認識到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對教師和學生產生正面引導,形成重視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氛圍。其次,高校也要組織多種形式的愛國教育活動,如定期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演講活動,學生在收集演講素材和演講內容中學習更多愛國主義的內容,感受更深刻的愛國主義內涵。
針對當前部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體系不完善的情況,我國高校應加強對本校課程的研究工作,善于發現課程設計中不完善的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補充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首先,高校要完善愛國主義教育管理制度。制度是一切工作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沒有制度就沒有約束,對于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來說更是如此,在高校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需要協調教師及學生間的關系,還要做好愛國主義課程建設工作,所以涉及的部門和人員是十分廣泛的。只有完善管理制度,做好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的管理,才能夠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在學校中推廣。其次,高校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內容。當前社會發展迅速,每天都會有新鮮的事物產生,愛國主義教育精神內涵也在不斷被重新定義,所以高校要將更加新鮮的案例和內容融入愛國主義教育體系中,讓學生接受更加全面的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直接影響著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基于此,我國高校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建立一支專業化、科學化的教師隊伍。首先,高校應定期組織多種形式的教育培訓活動,聘請專業的人員向教師講解愛國主義教育的相關知識,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其次,高校應拓展人才招聘渠道,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從社會中招聘具有現代教學觀念的人才,彌補當下高校教師隊伍的不足,從根本上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再次,高校要給教師提供上升發展的渠道,如積極地與優秀的學校進行合作,鼓勵教師“走出去”,學習其他學校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成功經驗,這樣更能夠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教育。最后,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利用工作之余主動學習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尤其是現代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的應用,為學生呈現更加生動形象的教育內容,讓學生主動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綜上所述,立德樹人為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指明了發展的方向,高校在日常教學中必須意識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完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創新教育理念,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工作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會朝著更加規范化和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會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