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騏
(四川省交通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17)
某高速路路基右側邊坡上方地表出現裂縫,且受到連續降雨等因素影響,地表裂縫及房屋變形有加劇趨勢。直接影響公路的運營安全,危及居住人口10戶46人(常住人口約18人)。變形體縱向長度約165~245m,寬約540m,平面面積約9.8×104m2,前后緣高差50~70m,主要變形發展方向N-NNW,與公路走向基本垂直。
該處地貌總體上為低山峽谷地貌,最高海拔一般800m左右,溝谷底部較窄,局部僅10m左右,河流切割較深。受巖性、風化、河流侵蝕等影響,斜坡地貌基本上呈現“緩—陡—緩”的微地貌特征。該變形體位于柴家河左岸邊坡凸起的山脊上,便呈現此特征。邊坡整體走向N45°E,坡高大于200m,平均坡度30°,局部可達80°,近于直立。
根據地表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成果,該處表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滑坡堆積含碎石粉質黏土、碎石,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含碎石粉質黏土、粉質黏土、碎石、塊石。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下統白龍組砂巖、粉砂質泥巖。
根據地表工程地質測繪及鉆探成果,該處表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滑坡堆積含碎石粉質黏土、碎石,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含碎石粉質黏土、粉質黏土、碎石、塊石。下伏基巖為白堊系下統白龍組砂巖、粉砂質泥巖。
該處位于盆地邊緣低山—低中山區,屬大巴山南坡前山帶,以構造剝蝕地形為主。位于中興場鼻狀背斜與馬家坪向斜之間,巖層產狀21∠4°。
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基本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s,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
邊坡變形體范圍內地表水主要為沖溝溝水,主要為受降雨影響形成的微沖溝,沖溝坡降35~60°,寬約1~6m,調查時水量較小或為干溝。地下水類型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風化裂隙水。根據JTG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Ⅱ類環境水判定:地下水對混凝土具微腐蝕性,對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具微腐蝕性。
該變形體位于柴家河左岸邊坡凸起的山脊上,后緣以坡體中部基巖陡坎為界,上游側以新建水泥路為界,下游側以沖溝為界,前緣直抵某高速。變形體覆蓋層以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含碎石粉質黏土為主,局部為塊石、碎石。據地表調查、鉆探等,變形區按照地貌特征、變形程度、影響程度可分為A、B兩區(圖1)。
A區由下至上呈陡—緩折線型地形。中上部為居民區,房屋較多,中下部為一新建水泥路,現已被破壞,高速路內側原有護坡為擋墻和格構錨固,現擋墻已出現明顯傾倒式變形破壞。A區為強變形區。
B區由下至上呈陡—緩—陡—緩階梯狀地形。中下部為一新建水泥路,水泥路兩側裂縫發育,高速路內側為擋墻。B區以牽引特征為主,為弱變形區。

圖1 變形體整體形態特征
3.2.1A區變形區(強變形區)
A區坡向約327°,由下至上呈陡—緩折線型地形,陡坎坡度約50°~65°,橫向寬度約270m,縱向長度約245m,平面面積約5.6×104m2,體積約5.87×105m3。據現場調查訪問,在高速路施工開挖前,該區雨季發生過小型表層滑塌現象,但均不危機房屋;但自施工開挖后,部分水塘水即逐漸流失,現已為干塘,且產生大量裂縫,已危機房屋安全。地表裂縫首先于2018年雨季開始產生,且主要集中在該區中部,2019年雨季裂縫變形加劇,且在中后部形成多條新的裂縫。居民房屋受到嚴重影響,墻體及地面產生多條拉裂縫,目前可見地表裂縫長約10~30m,下錯約5~10cm,走向約30°,裂縫傾向外側;墻面多形成垂直或45°裂隙,且上寬下窄,傾向外側。高速路擋墻出現明顯變形,主要表現為擋墻頂部最大錯開45cm,底部(路面)錯開15cm。
該區中下部地形較陡,水泥路內側坡體臨空,加之受沖溝的影響,坡面長期遭受剝蝕,表層含碎石粉質黏土強度較低,斜坡土體受降雨地表水入滲軟化,強度降低,坡體發生滑塌,導致水泥路及邊坡截排水措施破壞,總體穩定性較差。根據現場調查,該區內陡緩交接部位產生了數條臺階式拉裂縫,坡面植被樹木也表現出“馬刀樹”特征,典型發育四處小型滑塌體(圖2、圖3)。

圖2 地面開裂

圖3 擋墻破壞
3.2.2B區變形區(弱變形區)
B區坡向約323°,由下至上呈陡—緩—陡—緩階梯狀地形,陡坎坡度約50°~65°,橫向寬度約170m,縱向長度約165m,平面面積約4.2×104m2,體積約1.63×105m3。該區前緣為高速路開挖人工邊坡,可見基巖出露,路塹墻位于基巖上,未發生明顯變形現象。該區中下部的水泥路兩側發育數條裂縫,裂縫長約15~30m,深10~30cm,寬約4~12cm,下錯20~60cm,大體沿公路走向展布,以牽引特征為主。該區中后緣坡體較陡,表層土體為含碎石粉質黏土,厚度3~5m,發育有數條裂縫,裂縫長約10~25m,寬約10~20cm,下錯10~20cm,走向約30°,裂縫傾向外側。
3.3.1 堆積體成因分析
根據調查,該處斜坡屬切向坡,交角約55°,巖層近水平。巖性上為砂泥巖互層結構,構成整體軟硬相間的巖體結構,表層巖體裂隙發育。后緣坡體較陡,局部基巖出露,近直立狀,在風化卸荷等內外因素的作用下,巖體產生崩塌、掉塊的現象。崩塌堆積體堆積于坡體中下部,分布極為不均,厚度變化大。其中,泥巖風化成了黏土,砂巖解體形成了塊碎石,后緣陡壁仍發育未完全解體的砂巖,即是較好的說明。
3.3.2 目前堆積體變形分析
目前該變形體穩定性主要受到內外因素控制,地形條件、表層堆積物是主要內因,而水、施工是誘發堆積體變形的主要外因。
(1)地形條件:該處斜坡地貌基本上呈現“緩—陡—緩”的微地貌特征,變形體后緣為砂巖陡壁,變形體范圍內陡坎發育,較陡的地形坡度不利于斜坡的穩定。
(2)表層堆積物:變形體表層覆蓋層多為第四系全新統崩坡積含碎石粉質黏土為主,土質松軟,強度較低,厚度變化較大,土體易失穩滑動。
(3)水:豐富的降雨是誘發堆積體變形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通江縣降雨多集中在5月~9月,雨量充沛。根據實地調查,受汛期降雨的影響,該處邊坡受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的沖刷形成陡坎。同時,雨季降水入滲,一方面造成滑體重度增加,加大下滑力;另一方面降水通過裂縫下滲至潛在滑動面使滑帶土飽和軟化,地下水壓力增加,對上部土體產生浮托,巖土體力學性質降低,滑帶土的抗滑能力大大降低,使處于極限平衡狀態的坡體產生滑動。
(4)施工:坡體前緣高速路及水泥路的施工開挖形成較陡的臨空面,穩定性有所降低。
該處斜坡地貌基本上呈現“緩—陡—緩”的微地貌特征,變形體后緣為砂巖陡壁,變形體范圍內陡坎發育,平均坡度30°,局部可達80°,近于直立。變形體物質組成主要為含碎石粉質黏土、碎石,厚度約3.2~28.1m。
目前,A區中下部發育有4處滑塌體,裂縫、“馬刀樹”等推擠、鼓出變形跡象發育,變形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為強變形區,需對其穩定性進行進一步分析。
B區變形主要集中在山坳部位,水泥路兩側變形較大,后緣裂縫發育。在連續暴雨的情況下,B區有發生表層滑塌的可能,穩定性較差,為弱變形區,也需對其穩定性進行進一步分析。
4.2.1 計算方法及工況
采用傳遞系數法,考慮天然、暴雨2種工況下對變形體進行穩定性計算分析,計算公式選用折線型滑面推力計算公式。計算模型見圖4。

圖4 變形體剖面計算模型
4.2.2 計算參數的選取
通過室內試驗資料,滑體(含碎石粉質黏土)的天然重度為20kN/m3,飽和重度為21kN/m3。A區天然剪切平均值:c=23.6kPa,φ=13.03°;飽和剪切平均值:c=19.03kPa,φ=12.44°。B區天然剪切平均值:c=32.6kPa,φ=4.5°;飽和剪切平均值:c=19.8kPa,φ=12.45°。
根據穩定性宏觀判斷,目前A區天然狀況下整體基本穩定,暴雨狀況下有蠕滑變形跡象,處于欠穩定—不穩定狀態,安全系數較低;B區天然狀況下整體基本穩定,暴雨狀況下有發生表層滑塌的可能,處于基本穩定狀態。因此,分別采用暴雨工況對4條剖面進行參數反演,結合試驗數據,以及現場實際情況綜合考慮,采用分級進行反演,反演穩定性系數及反演參數見表1。

表1 反演穩定性系數及反演參數
4.2.3穩定性計算與評價
根據上述巖土體參數指標,對變形體的4條剖面分別按天然工況、暴雨工況進行穩定性計算,計算結果見表2。
計算結果與現場調繪定性評價結果一致。
A區:整體在天然工況下穩定性系數為1.088~1.103,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暴雨工況下穩定性系數為1.007~1.050,處于不穩定狀態。滑塌體在天然工況下穩定性系數為1.054~1.077,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暴雨工況下穩定性系數為0.929~0.983,處于不穩定狀態。

表2 變形體整體穩定性計算成果
B區:整體在天然工況下穩定性系數為1.148,處于基本穩定狀態;暴雨工況下穩定性系數為1.051,處于基本穩定狀態。
通過以上分析,該變形體存在明顯變形破壞跡象,變形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需將受威脅的居民撤離危險區,對變形體前緣影響的高速路段設置危險警示標志,確保行車安全;并對該變形體進行監測,增加深層位移監測,并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A區在連續暴雨的情況下,極易發生整體滑動,直接威脅前緣高速公路及后緣房屋的安全,穩定性差。建議回填封閉裂縫,坡體適當清方減載,搬離影響區內居民,并在前緣高速公路內側設置抗滑樁或抗滑擋墻,基礎應進入中風化砂巖一定深度;同時,在已破壞水泥路內側陡緩交界處設置抗滑樁,基礎進入中風化砂巖一定深度。坡面較陡處建議采用格構錨固,并在變形體內及周圍做好截排水措施。
B區變形主要集中在山坳部位,水泥路兩側變形較大,后緣裂縫發育。在連續暴雨的情況下,B區有發生表層滑塌的可能,穩定性較差。建議在已破壞水泥路內側陡緩交界處設置抗滑樁,基礎進入中風化砂巖一定深度。坡面較陡處建議采用格構錨固,并在變形體內及周圍做好截排水措施。
(1)目前該變形體穩定性主要受到內外因素控制,地形條件、表層堆積物是主要內因,而水、施工是誘發堆積體變形的主要外因。
(2)通過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目前該變形體天然狀況下整體基本穩定;暴雨狀況下A區有蠕滑變形跡象,處于欠穩定~不穩定狀態,安全系數較低;暴雨狀況下B區有發生表層滑塌的可能,處于基本穩定狀態。
(3)根據勘察結果,結合該處工程地質條件及變形特征,針對不同分區提出了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