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春/江蘇省淮安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淮安市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全市“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總體呈現出底板攻堅托起、收入持續擴大、資產增加積累、改革全面深化、管理日趨規范、活力明顯提升的良好態勢。
補短強弱著力促進共同發展。在全面完成170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和面上548個低收入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18萬元的基礎上,把消除集體經營性收入低于30萬元的村作為“十四五”主攻方向,確定省定重點幫促村110個、市定260個、縣(區)定386個。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每年度安排3000萬元,扶持重點幫促村發展增收項目。省市定鄉村振興重點幫促村已有153個超30萬元,占比41.4%。
因村施策擴大村集體經濟收入。各地從實際出發,實施產業發展、資產收益項目帶動,挖掘資源發包潛力,優化土地流轉服務,創新“抱團”“飛地”等發展模式,拓寬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擴大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淮陰區探索“縣農業總公司+鎮農業分公司+村股份合作社”資源資本運作模式,整理利用空間土地近萬畝;淮安區探索“黨支部+村集體領辦合作社”聯動發展模式,試點的30個村平均集體經濟收入70多萬元;漣水縣整合相關資金發展抱團、飛地經營模式,形成省特色蘆筍產業優勢區。2021年,全市村平均集體經營性收入59.6萬元。
優化扶持增加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積累。從組織實施村級創業點建設、重點聚焦扶持村集體建設標準廠房,到調整優化扶持方向,繼續訂單式扶持建設標準化廠房、購買經營性用房和大型農機具以及扶持投資食用菌大棚、智能溫室等高效農業設施、養殖小區、烘干房、光伏發電等項目,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積累和資產經營收益趨向多元化。
強化監管提升集體資產資源利用效率。印發《淮安市關于加強農村集體“三資”規范化管理的工作意見》。深化村級財務陽光監管改革,以鎮會計中心或第三方代理兩種主要方式規范村級財務管理,有效防止村級集體資金跑冒滴漏現象發生,讓村級財務在陽光下運行。組織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資源違規處置專項治理行動,重點對處置方式不合規、收益管理不規范、顯失公平等問題排查整改,共梳理排查違規處置問題2815個,已整改2768個,完成率98.3%。
規范交易促進村級集體經濟健康運行。依托縣、鎮兩級全覆蓋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完善交易規則和配套制度,促進農村產權規范有序、公開透明流轉交易,優化資源資產配置。截至2021年底,全市流轉交易57672筆,交易額176.6億元,溢價4.27億元。拓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服務功能,重點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至2021年底累計發放貸款9.95億元。
從全省層面看,淮安市村集體經濟收入總量偏小,缺乏長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2020年度,淮安市村均集體經營性資產僅是全省和蘇州市的約1/6和1/28。今后,全市將把牢“項目為王、環境是金”的工作導向,繼續深化農村改革,挖掘資源潛力,培育特色產業,拓寬增收路徑,千方百計做大做強村級集體經濟。
以興旺產業拓寬增收路徑。對農業主導型的村,根據現有農業基礎,選準農業發展方向,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打造“一村一品”,發展農業品牌經營,延伸產業鏈條,實施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益。對城郊型的村,立足村域規劃,充分利用現有土地資源和經營性資產,大力發展工業、商業服務業。對生態優良、人文歷史資源厚重的村,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對實施農房改善的村,同步配套產業,實現農民搬遷集中居住、宅基地退出復墾、承包地統一流轉、農田設施建設提升、引入主體集約經營、產業高質量發展。對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村,實現建成一片,農業產業提升一片。在發展和服務產業過程中,找準村級集體經濟增收的結合點,拓寬村集體增收路徑,富民富集體一起抓。
以積累資產支撐持續發展。增強積累資產的意識。對扶持到村的各級各類幫扶資金,首先用于投資形成有效的經營性資產。對集體經濟收入較高的村,優先用于滾動投資,走向村級集體經濟良性可持續發展。對實施農房改善村,應將農村新型社區配套建設的門面房、超市、幼兒園、養老中心、衛生室等資產,留給村集體用于出租或服務創收。找準積累資產的項目。對村一級可用于投資的資金,因村制宜,科學論證,進一步優化投資方向,精準安排項目,提升積累資產的有效性。對面廣量大的農業主導型村,立足發展現代農業,投資高效農業設施、裝備。建設標準化廠房,以落實訂單為前提。對因規劃、交通等條件不具備的村,可在縣區開發區、農業園區、鎮工業集中區、農村新型社區創業點新建項目,發展“飛地”經濟。
以規范監管實現保值增值。規范村級集體資產資源管理。堅持每年度開展清產核資,健全村級集體資源資產管理臺賬。對村內尚處于閑置狀態的廠房、門面房、校舍、老村部、老窖場、取土塘、生產設施等,應想方設法盤活利用,盡快發揮使用效益。開展公共空間清理整治。針對各村具體實際,堅持依法依規原則,對被侵占、擠占的集體土地及資產,進行清理回收,用于發包增加村集體收入。對村集體資源資產發包、租賃、交易過程中未經法定程序簽訂的陰陽合同、超期合同、顯失公平的合同、協議等,開展清理整治,具備法定條件的及時糾正完善。用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平臺。堅持應盡必進,明確農村集體資產資源流轉交易,必須在省農村產權交易信息平臺公開規范進行,杜絕場外交易和暗箱操作。
以強化組織提供有力保障。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村一級是責任主體,但僅有村一級是遠遠不夠的,須將其擺到全市“三農”和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全市一盤棋,上下同向用力抓。完善扶持激勵政策。各級政府在財政資金、土地出讓金、節余土地指標交易收入、涉農項目資金、資產劃撥、稅收形成財力分成等方面,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強化督查考核。將村集體經濟發展納入鄉村振興考核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集體經濟發展與村干部報酬待遇掛鉤機制。加強村級班子建設。深化村干部隊伍專職化、專業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