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 青
美國有個挺出名的作家叫安納·馬多爾,我知道他是因為最近他出了點兒麻煩。
馬多爾的小說經常抨擊社會不公,筆下人物則基本上以雙性戀、同性戀、跨性別以及性暴力受害者等弱勢群體為主。我以為這多半應該是緣于馬多爾本人就是一名雙性戀者。
正因為馬多爾的小說更多關注邊緣人群體,以及他自己的跨性別者身份,使得馬多爾自創作伊始便受到了西方相當多的所謂“自由派”讀者的肯定,在美、英、法、加等國擁有廣泛的受眾??墒牵@一情況最近卻被打破了——2022年8月,有反感他的人扒出了一條令馬多爾極為尷尬的個人信息,那就是他其實一直在美國頗受爭議的軍火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工作,并且已經秘密在那里工作了十多年。
有人還發現,馬多爾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工作不僅相當清閑(無需坐班,每周只在家里通過線上工作十至二十個小時),并且收入頗豐。之所以會如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的家人就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管理層任職。人們認定,馬多爾顯然是靠家人的“裙帶關系”才享受如此“待遇”的。
一個在自己的作品里張口閉口大談社會公平正義的所謂“有良知”的作家,一個以弱勢群體為描摹對象的“邊緣人代言人”,卻給一個在全球數一數二的以制造大量殺傷武器的軍火商打工,并且利用親屬關系享受優渥待遇,這種強烈的身份反差,瞬間就令作家馬多爾的“人設”崩塌了。英國《每日郵報》甚至把他比喻為“戰犯”。當然也有為馬多爾辯護的。有文學評論家認為,作家不是道德楷模,一個作家毋需為滿足讀者強加給他的“人設”而改變,并稱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詩人普希金。
別林斯基說:“從普希金開始,才有了俄羅斯文學。”高爾基說:“普希金之于俄國文學,正如達·芬奇之于歐洲藝術。”岡察洛夫則更加直言不諱地說:“普希金是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睂炻宸虻倪@句話之后又被置換成普希金系“俄羅斯文學之父”的說法。我們的外國文學教材中則說,普希金“在繼承古代俄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的同時不斷將其發揚光大。在俄國文學中,他為現實主義奪得了主導地位,從而影響了十九世紀的現實主義文學浪潮,他的作品是反映當時俄國社會的一面鏡子”。這也是普希金約定俗成被大眾所接受的一種“人設”。
但兩百多年來,圍繞普希金的負面報道卻一直沒有停歇過,幾乎每一條都足以令普希金的“人設”崩塌。有人說,普希金從來就沒有真正喜歡過詩歌,排在普希金生命中前三位的是愛情、賭博、決斗。愛情是人感情的極端體驗,決斗是人面臨死亡時的極端體驗,賭博則是人冒險、偶然性和過山車式大起大落的刺激體驗。普希金一生為女人,為尊嚴,甚至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決斗,有記載最終實施的決斗大約有三十次,宣布卻沒有實施的決斗則不可勝數。普希金的一位女性朋友就曾說過:“普希金只有在生病或無法外出的情況下才寫作,一旦康復,便又混跡于各種娛樂場所?!睋Q句話說,普希金的創作很可能皆是緣于“偶然”,而并非是他執著于文學創作的結果。比如著名的“波爾金諾之秋”——如果不是因為瘟疫封路,普希金只能被困在波爾金諾寫作,我們今天可能就見不到《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全本了。
1830年5月,普希金與娜塔莉婭·岡察洛娃訂婚,普希金的父親將家鄉的波爾金諾村相贈作為訂婚禮物。普希金于8月31日離開莫斯科去波爾金諾。而當他想返回莫斯科時,由于霍亂流行,四處都設立了檢疫站。普希金被告知,回莫斯科至少要經過五個隔離區,他在每個隔離區皆須被隔離十四天。于是他只得留在波爾金諾。三個月的時間里,“無所事事”的普希金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完成了《射擊》《大風雪》《棺材商人》《驛站長》《村姑小姐》五個短篇小說,寫出了《慳吝騎士》《莫扎特與薩萊里》《瘟疫流行時的宴會》《石雕客人》四出悲劇,完成了詩歌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的最后兩章,一首敘事長詩《科隆納的小房子》,一首童話詩《神父和他的長工巴爾達的故事》,還有近三十首相對較短的抒情詩……換句話說,構成普希金光輝“人設”的相當一部分作品,都是在普希金被“疫情封控”期間無法出去賭博、決斗并四處找女人的情況下創作完成的。
普希金在他死后很多年都被視為英雄一般的存在,不僅是他的作品被廣為傳頌,他的形象在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里也被大量呈現,共同特點是高大威猛、器宇軒昂,這顯然符合他人對普希金所做的各種“人設”。而實際上呢?根據藝術家切爾涅佐夫于1832年的精確測量,普希金的身高是166.7厘米,遠沒有后人為他所塑的各種類型的雕像那樣高。我想當年他與妻子岡察洛娃站在一起的時候一定是自卑的,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普希金與他妻子在一起的時候,為什么總是會站在他妻子的身后或是更遠的地方。
一個作家的“人設”,有時候是作家自己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意為之,有時候則是基于外部各方面的需要,這后一種“人設”與作家本人實際上并沒有太大關系。馬多爾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工作算不算“劣跡”?普希金的私生活是否影響到了他的高大形象?我說不好,但我以為,對作家的作品要嚴肅對待、嚴謹分析,對作家的生活工作嘛,至少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還是應該以理解和寬容為宜。
有文化的人就一定掌握有真理嗎?抑或說有文化的人講出來的話就一定是有道理的或者是正確的嗎?回答當然是“不一定”。這令我也多少理解了,為什么歷史上那么多次的農民起義,領頭的往往卻不是大字不識一個的莊稼漢,而多半是落第秀才或是鄉野遺賢。比如領導黃巾起義導致東漢向三國時期過渡的張角,比如最終導致唐朝走向滅亡的黃巢,再比如嚴重動搖了清朝統治基礎的洪秀全等人,他們都是農村的讀書人,同時也都是落第秀才。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稱張角系鄉下的一個“落第秀才”,有人提出異議,因為東漢末年并沒有“秀才”一說,而科舉制度也是在之后的隋朝才建立起來的。這其實是很多人的誤區。“秀才”的確是科舉制度建立后所使用的一個詞,但并非是專門為科舉制度所創造的一個詞?!靶悴拧币辉~最早在春秋時期的《管子·小匡》當中就出現了:“其秀才之能為士者?!边@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秀才”一詞,也就是說,“秀才”一詞的出現,比科舉制度要早了一千多年。
黃巢系山東菏澤鄉下的一個才子,他的祖上是鹽梟,到他這輩才喜歡上吟詩作賦。他五歲時便可與成人對詩,被四方稱為神童,后養成恃才傲物的習性。但天不遂人愿,黃巢成年后幾次應試進士科,皆名落孫山?!度圃姟分惺珍浻兴娜娮?,其中兩首都寫的“殺氣騰騰”。一首是《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另一首是《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闭f實話,我以為黃巢即使“高考”沒有落榜,而成為執掌一方印信的官吏,他怕是日后也會成為像安祿山、史思明那般扯起反唐大旗的一路諸侯。據說黃巢最后一次應試不第,便憤憤地寫下了那首《不第后賦菊》,離開了長安,從此發誓不再應試,而是繼承祖業,成為一方鹽梟頭領,同時亦舉起了反唐大旗。
明末的桂林地方官曹學佺曾寫下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的名句。其實這句話是在他不畏強權、秉公執法后寫下的,有當時的特定背景。曹學佺本身就是一個讀書人,而且非常博學,也非常有氣節,在清軍入關后自殺殉國。清代詩人黃景仁也曾寫過一首叫《雜感》的詩,其中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句子。這本是詩人自己懷才不遇而憤世嫉俗之作,但世人卻只記住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從此“書生無用論”開始流傳于世,人們提到這句話時也總是語帶貶義。
書生是讀書人,而讀書的目的是什么?我以為是充實自身,是潛移默化地回饋他人,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做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因為把是否能做官、是否金榜題名作為讀書的第一甚至是全部目的,這才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倘使讀書換不來官職與利益,也就只剩下個“百無一用”了。
讀《平凡的世界》,曾頗遺憾路遙把田曉霞“寫死”。如今想來,覺得這應是路遙最好的選擇。倘若田曉霞不死,遲早要和孫少平談婚論嫁;作為省委副書記的女兒,必定會遭到其母親及周圍人的強烈反對。且不說田曉霞本人是否堅決,以孫少平敏感的自尊心而言,即便田曉霞愿意,他也會因受不了別人輕視而放棄,甚至選擇極端。所以,路遙如不寫死田曉霞,就得寫死二人美好的愛情。比起犧牲令人向往的愛情來說,犧牲二人其中一個人的生命,無疑更具有震撼力。所以,如果田曉霞不死,情節再發展下去,大概率將是一個悲劇……
而托爾斯泰筆下安娜選擇死的原因,我以為是要更加凸顯作品的悲劇性及其批判意義,因而托爾斯泰為安娜設計了三條路:一是回到丈夫身邊,但她厭惡丈夫,要一起生活只會更加痛苦和惡心,而丈夫也難以接受和寬容她;二是選擇一個地方隱居,似乎這也做不到,因為書中說她忍受不了孤獨,況且人們不會接受她這樣的“壞女人”(會說她又拋棄了第二個男人);第三條路便是死,唯有死才能離開她所怨恨的男人和她所厭惡的世界。而如果她選擇忍受她的愛情繼續平淡地生活下去呢?她和渥倫斯基又不能結婚(因她的丈夫不同意離婚),那她只會越來越痛苦。所以,事實上擺在安娜面前的只有死路一條,沒有別的選擇。而最終她贏了,她用她的死使得渥倫斯基后悔一生,也向人們證明了愛情的某種偉大。托爾斯泰選擇讓安娜“死”,正是要把故事“講圓”,把小說的悲劇效應最大化。
因被邀請做某一網絡類型小說賽事的評委,便一目十行地看了一批穿越小說。在網絡文學中,“穿越”系一大項,不僅有足夠的戲劇沖突,且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寫手的想象,生成故事空間。穿越小說最常見的套路,是現實生活里的主人公處處失敗,抑或是發生重大傷殘等,然后就被一個狗血的意外帶去了穿越后的世界。最令人吐槽的地方,就是好像穿越一次智商就會翻倍:原本只是個在現實生活中一事無成抑或足不出戶宅男一枚,穿越后一下子就脫胎換骨成為人見人愛的男神。穿越前的智商是80,穿越后的智商至少180,不僅做人做事機靈到不行,甚至還能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廈之將傾……
從前,講故事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要講的故事可以是想象,卻一定要把故事“講圓”,否則就無法成立。比方說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之前就要交代清楚其是如何大鬧天宮觸犯天庭的。如今盛產名人,有人在某平臺唱了首歌,有人拍了個短視頻,有人在某協會活動來個位置,有人逢年過節寫筆“?!弊?,皆成了名人,這倒與穿越小說有點相似,其實都不必當真的。
記得上學時,有篇課文寫到英國作家蕭伯納身材瘦長,在某次晚宴上,一位身體肥胖的富翁嘲笑他道:“蕭伯納先生,一見到你,我就知道目前世界上正在鬧饑荒?!笔挼幕卮馃o疑透著機智,他說:“一見您,我就知道世界上的饑荒是如何造成的了?!?/p>
同樣的例子還發生在安徒生身上。安徒生常戴一頂破舊的帽子,有一次,一個肥胖的富翁嘲笑他道:“你腦袋上的那玩意是個什么東西?能算是帽子嗎?”安徒生毫不客氣地回敬道:“你帽子底下那個玩意是什么東西?能算是個腦袋嗎?”
在塞萬提斯筆下,堂·吉訶德是個“年近五旬,體格健壯,肌肉干癟,臉龐清癯,每天起得很早,喜歡打獵”的貴族。換言之,堂·吉訶德是個瘦子,而跟著他四處游蕩的農民桑丘是個胖子,不僅出身貧寒,而且目光短淺。桑丘的最大功用是,每當堂·吉訶德陷入偉大的、帶有理想主義的幻想的時候,胖子桑丘就會毫不留情地戳破這一被理想主義包裹的泡泡——那不是巨人的胳膊,那只是個風車;那是群羊,不是全副武裝的軍隊……堂·吉訶德無疑是理想主義者,重精神,口腹之欲非其所好;而桑丘重世俗,被塞萬提斯描寫成“饞鬼、飯桶”,是襯托堂·吉訶德“高大形象”的。
我就不解,為何在蕭伯納與安徒生那里,他們懟的富翁是胖子,而在塞萬提斯這里,農民桑丘也是個胖子?這難道就不是一種“臉譜化”嗎?這些人為什么就不能是瘦子?
我小時候,身邊有好幾個綽號叫“胖子”的同齡孩子。在我印象里,他們有個共同特點——憨厚,即使常被人取笑,也不惱。而在那個年代,家家吃的東西都差不多,誰想多吃一塊肉也不易,他們的胖怕是只與遺傳基因相關。但在“文明世界”里,一個胖子往往又會被視作是對自己疏于“管理”,暴飲暴食,缺少自律。因而一些文學作品對“胖子”的“不友好”也就不奇怪了。
說起來,我倒是更喜歡法國大作家左拉“管理”自己的方式,他是用改變生活環境來“重塑自我”。他從繁華的巴黎來到鄉下隱居,每日半天寫作,半天參加農耕勞動。在巴黎,他的體重是100公斤,腹圍114厘米,可他才四十八歲。幾年的田園生活下來,他的精神與身體“煥然一新”。請看左拉自己的記錄:1888年初,100公斤;1888年圣誕節,88.2公斤;1889年5月,76公斤;1890年6月,75.5公斤,以后基本穩定在 75公斤左右。從這一記錄可看到,從1888年初到1890年6 月,一年多時間,他的體重就減輕了近25公斤。
但問題來了,我們有多少人有勇氣像左拉一樣,放棄大都市繁華的生活與體面的工作,去鄉下做一個與自然和泥土對話的農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