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竑
2022年第17期《求是》雜志發表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是2020 年10 月29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全文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思想深邃,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了應對國內外形勢新變化的科學方法論。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發展觀,從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抓住本質,把握“?!迸c“機”之間的辯證關系。
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系統性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現的主要問題,包括創新能力、農業基礎、區域(收入)差距、生態環保、民生保障和社會治理。發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各發展區域領域共時性、“橫向”間的發展失衡現象,局部影響著整體,需要堅持系統觀念來統籌解決。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指發展具有歷史性、階段性的“縱向”特點,每一時期取得發展成就為下一時期打下堅實基礎,下一時期的發展需要以前一時期的發展成就為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解決這些問題,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要求全體黨員干部既要有系統思維和辯證思維,又要注重戰略思維和歷史思維;既要全面、系統、辯證地看待問題,又要歷史地把握發展現狀、科學地謀劃發展路徑。
在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針對性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過去有所不同,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正是由于人民需求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反過來要求我們的供給水平、供給產品的質量、滿足人民需求的能力都要相應提高,尤其要努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后,作出重要戰略判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對比順境與逆境、平穩期與動蕩期、發展水平低的時期與發展水平高的時期等不同時期機遇和挑戰發生的新變化,在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提出并深刻闡明我國發展具有“五個戰略性有利條件”。這是對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顯著優勢的精辟概括和深刻闡釋,把我們黨對重要戰略機遇期的認識和把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對新發展階段的歷史依據、深刻內涵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作了全面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發展階段的定義,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結合習近平總書記2021 年1 月11 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今天我們所處的新發展階段,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同時是其中經過幾十年積累、站到了新的起點上的一個階段”,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梢姡掳l展階段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新的歷史方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我們必須自覺將這兩次重要講話精神結合起來學習領會,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系,堅持在階段性與連續性相統一、在量變與質變相承接中一步步接近宏偉目標。
近代以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大批仁人志士開始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但在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下,中國現代化根本無法成功。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始終把將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奮斗目標。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雖然我們走過彎路、遇過困難、受過挫折,“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正是一百年來的探索與堅持,使得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在此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諸多歷史性成就之中,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偉大成就的取得,既實現了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又為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揮了關鍵作用,“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實現了從大幅落后于時代到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新跨越”。
關于現代化問題常見的認識誤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世間萬事萬物都存在著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們必須堅持“四個自信”,不能拿西方的模式、標準和條條框框來約束自己、否定自己,要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相對于其它現代化模式的優點和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五個重要特征,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既符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又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區別于西方的嶄新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方案。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是適應我國發展新階段形勢、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被迫之舉和權宜之計,而是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世界上的經濟大國有一個普遍特征,GDP 中消費占比普遍在50%以上,我國則多年來主要是以出口和投資拉動GDP 增長。必須承認,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形成的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經濟格局有其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一方面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促進了廣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升。但是,要從經濟大國成為經濟強國,就不能過度依賴出口拉動,而必須要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這樣既“有利于化解外部沖擊和外需下降帶來的影響,也有利于在極端情況下保證我國經濟基本正常運行和社會大局總體穩定”。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要搞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隨著我國全面融入經濟全球化,內外需市場本身就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通過發揮我國的內需潛力,有助于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向中國流動和聚集,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獲得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權。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環,搞地方保護主義,而是以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上的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各地區要找準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位置和比較優勢,把構建新發展格局同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有機銜接起來,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了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握好的六個重要著力點,一是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三是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四是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五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六是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這六個重要著力點分別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關鍵、迫切需要、重要方面、出發點和落腳點、重要前提和保障。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提高黨領導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也提出了重要要求,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必須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有效落實,做到令行禁止。黨員領導干部一定要強化戰略思維,保持戰略定力,把謀事和謀勢、謀當下和謀未來統一起來。堅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強對干部的教育和培養,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高度重視和切實防范化解各種重大風險,要密切關注那些可能遲滯甚至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重大風險,綜合研判、統籌謀劃、有力應對,盡最大努力避免其發生。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發揚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