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 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
陳碧霄 |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孫利琴 |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中心幼兒園

2022年6月7日發布的《第五次國民體質監測公報》表明,雖然3-6歲幼兒的身高、體重、胸圍都在增加,但是反映個體身體素質發展水平的雙腳連續跳、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等指標卻低于2014年。當前,幼兒園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但是其效果參差不齊。幼兒園體育活動開展的表面繁華之余,我們不禁自問:這樣的活動是有質量的嗎?運動后的反思是系統梳理幼兒碎片化經驗、提升幼兒學習能力的重要時刻,但是當前教師的反思重點主要聚焦到動作發展以及創新玩法等方面,而對于“勇敢、堅毅、積極、主動、不怕困難”等運動中所需要的基本品質缺乏相應的關注與認識。
基于上述原因,我們提出了“一小時活力場”的基本概念。“活力”是指旺盛的生命力,其基礎是積極品質。對幼兒來說,動作的完成能充分體現他們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他們自信的根源,有能力才有自信,有自信才有意愿。在能力形成的過程中,會伴隨著無數次失敗,擁有積極品質的人才能正確對待消極情緒、看待失敗。
從操作模式來看,“一小時活力場”主要包括“1-3-3”實施路徑與“5-2-3-5”的基本模式。“1-3-3”實施路徑,即在功能性水平、表現性水平和社交性水平三種不同動作發展階段中,幼兒與教師主導、師幼共建、幼兒自主三種不同組織方式共存。隨著幼兒能力的提升,教師逐漸由前退到后,幼兒逐漸由后走向前。“5-2-3-5”基本運動模式即教師帶領下的跑操練習5分鐘、師幼互動中的技能學習與練習20分鐘、幼兒自主活動30分鐘、教師組織下的放松活動5分鐘。接下來,我們將以幼兒園中對“一小時活力場”的實踐來展示操作的具體辦法。
“一小時挑戰活力運動”是指幼兒園在保證每天戶外活動時間不少于2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小時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高質量的“一小時戶外運動”體能鍛煉計劃,圍繞“野、趣、慧、合”的理念創設挑戰場。“野”意味著有一定的挑戰性;“趣”指向童趣、興趣;“慧”指向智慧、創玩,在運動中生發智慧潛能;“合”指向游戲中的合作。
運動項目一:叢林探險——在生態環境中心理挑戰。“叢林探險”為幼兒營造了一定的冒險情境,主要包括:
神奇魔豆——合作中挑戰。利用叢林內粗壯大樹,將羊角球與繩索進行結合。借助同伴的拉力,羊角球上的幼兒將不斷升高。重點發展幼兒的上肢力量,幼兒之間的合作也得到體現。
勇士魔毯——耐力中挑戰。大型玩具側面安裝的大型迷彩油布是激發幼兒挑戰欲望的理想場所。拉油布者和向上攀登者均需利用上下肢的力量,孩子們自主輪換,享受合作帶來的樂趣。
林中飛拉達——負荷中挑戰。利用營內一棵粗壯大樹的樹干,與間隔高低不同的腳踏和繩索系統共同組成攀樹活動,充分利用空間為孩子攀爬能力的發展創造鍛煉的機會。游戲中,孩子們需要挑戰向高處攀登的心理負荷。
空中爬籠——創玩中挑戰。叢林以大型爬籠為主體,擁有多維度運動空間。借助創想類、軍事類、生活類的情境運動游戲,讓爬籠成為“鮮活”的運動場所。
運動項目二:移動運動——在鄉野小道上社交挑戰。該項目核心目標著重指向幼兒的下肢力量和社會性發展。
多變隧道區——環境變化中挑戰。騎行場地中設有全遮擋迷彩隧道、鏤空迷彩隧道以及彩虹隧道,模擬真實的交通場景,使幼兒根據自己騎行的車輛及能力興趣選擇。
環島迷宮區——方向變化中挑戰。環島迷宮由障礙錐、圍欄以及彩色塑料轉盤搭建而成。轉彎路口不同,行駛的路線就不同,其中轉彎點、道路寬窄不同,對幼兒的合作能力以及方向掌握能力有不同的挑戰。
沖浪過坡區——平衡過關中挑戰。在過坡道時,需要一定的騎行技巧以及力量要求。能力弱的幼兒或組合車輛在過坡時需要幫助,有人騎、有人推、有人掌握方向等,困難創造了合作的機會。
運動項目三:CS野戰運動——在主題情境中體能挑戰。在野戰情境中滲透角色游戲,讓幼兒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運動能力。
溝壑——跨跳能力挑戰。時寬時窄的溝壑貫穿整個野戰營。幼兒除了利用溝壑跳上跳下、跨過來跨過去外,還會結合竹梯、木板、樹干等材料,搭建戰壕、架設作戰關卡。
山坡——靈敏能力挑戰。幼兒在上下坡跑動之間可感受視覺和速度的變化,發展身體的靈敏性。
蕩橋——平衡能力挑戰。孩子們行走在蕩橋上需要手腳協調,控制不停晃動的蕩橋持續前行。
索道、爬桿——力量能力挑戰。索道指向向下懸垂的發展目標,爬桿爬樹則對幼兒的手臂力量及手腳協調向上攀登更具挑戰性。
“挑戰運動”以“陽光銀行”為載體,采用在運動中爭得“陽光幣”的策略激發幼兒的運動熱情。陽光幣由幼兒個性化設計而成,包括冒險幣、挑戰幣、創意幣、探索幣、合作幣五種單項幣,分別指向活力挑戰運動的典型性表現。集齊5枚單項幣后可兌換綜合幣,并可至陽光銀行換取獎勵。孩子們的陽光幣體現在每一位孩子專屬的“運動手賬”中,以每天、每周的形式呈現幼兒運動品質的發展。
四大組織環節。根據幼兒的身體發育特點和運動規律,在組織活動時既倡導開放性,又考慮漸進性。我們采用“四階”實施模式,即通過“準備—游戲—分享—記錄”環節來組織實施。其中游戲后以班級為單位開展游戲分享,分享環節結合評價需要靈活安排,有回班點評,也有區域內就地點評。
三維運動時光。積極打造三維運動時光,以日、周、月這樣的時間軸貫穿整個挑戰活力運動。
日:一小時活力場。每天安排全園幼兒參與戶外1小時挑戰運動,特殊天氣開展室內微運動。
周:一次預約運動社。每周周五,具有相同運動愛好的幼兒通過提前預約,佩戴相關營地運動手環在戶外運動時間開展混齡運動游戲。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以及運動伙伴等需要,預約心儀的一至兩個運動營。這時的運動場更是一個運動社交場,讓幼兒有更多元的社交對象和社交行為。
月:一場體能循環賽。基于游戲營,每月定期開展1次體能循環賽,充分培養幼兒運動中所必備的堅毅品質。
在“一小時挑戰活力運動”中,我們聚焦過程性評價,通過游戲手環、運動故事等評價載體,讓幼兒的學習可視、可見、可聽。
幼兒評。
預約式游戲手環——運動前的自我規劃。運動前,幼兒根據自己的運動能力和喜好來選擇不同的挑戰場,通過運動手環,讓幼兒在自主選擇運動項目的同時,更有對運動的規劃。
可視化運動手賬——運動后自我認知評價。每位幼兒擁有一本專屬“運動手賬”,運動后即時進行自主繪畫,記錄運動情緒、運動參與內容、運動故事等,也可以是幼兒口述、家長記錄,通過繪畫、文字、照片、視頻二維碼等多種記錄形式呈現幼兒的運動故事和成長軌跡,可供幼兒、家長、教師多方面參與對幼兒在各運動環節中的不定期評價。
分享式運動故事——運動后的同伴分享評價。基于“運動手賬”,為幼兒搭建運動故事分享的平臺,從而完成培養幼兒能言善語的發展目標。
教師評。
影像素材——行為可視化評價。教師在游戲中用視頻或照片的形式記錄幼兒游戲片段,在游戲后的分享點評環節以此為評價素材,再現游戲中的精彩瞬間或問題所在,更直觀地對幼兒進行分析與評價。
觀察量表——總結分析評價。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的《運動游戲中幼兒發展的觀察與評價量表》為我們提供了觀察方向。該量表包括運動品質、運動認知、運動能力、動作學習力四個維度,為教師知曉觀察路徑與重點、了解運動內容的不足、撰寫運動故事提供了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