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聰
(遼寧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6)
時代變遷,風云變幻。當代全新的社會狀態及家庭結構與計劃生育、知青下鄉的年代截然不同,中國發展巨變讓生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王小帥深有觸動。王小帥導演新作《地久天長》在中國發展史上擷取了20 世紀80 年代左右近30 年來的歷史變遷,以三個家庭的恩怨情仇以小見大地展現了當時整個時代的悲歡離合。《地久天長》的三小時彰顯了社會變遷中獨有的一個個時代標簽。“失獨”家庭是時代縮影,一個時代的強制造成了家庭和個體的悲痛,但是山河雖然改頭換面,感情卻地久天長,最終達到個人間、家庭間以及與時代的和解。《地久天長》以樸素真實的手法重現社會歷史,讓身處新時代的我們回顧那個已然逝去的年代。在著重展現人事物年代感的同時,那個年代人文情感的地久天長也是影片所要體現的“共情”。
每個人都無法脫離社會、脫離時代獨自生存,尤其在時代發生巨變的時候。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社會認同,也有著不同的社會觀念。三十年的變遷牽動了大部分中國人的記憶,《地久天長》從個體出發,展現了一個國家的變遷。王小帥將民族史詩的隱傷,埋于幾個家庭的故事之中,借助家庭親情、友情等個體命運的沉浮,抒發了他對于整個時代的觀點。《地久天長》是歷史的重塑和傳統再現,“那個年代的真實感”和“撲面而來的生活感”正是符合影片一直追求呈現的在過往的那30 年里普通民眾真實的生活狀況,以及真實的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王小帥極力追求場景道具的真實性和時代感,以達到歷史場景的再現,回憶和現實無縫銜接,以期讓觀眾能感同身受般與主人公一同度過三十年的人生旅程。在三十年里,計劃生育政策一方面是影片主人公悲苦命運重要的導火索,另一方面正是那個年代真實的寫照,是“失獨”家庭出現的時代背景。海燕身為主任強制拉麗云去醫院打胎,雖然她是恪盡職守但也未免有些冷漠無情,從悲觀的角度來講,這或許是互相檢舉“人吃人”的時代。除此之外,80 年代知青返城分別的生離死別、黑燈舞會的獲罪入刑、90 年代經濟體制改革工人下崗潮的辛酸血淚、房地產熱和出國熱的潮流興起……計劃生育和下崗熱潮皆是時代變化的趨勢,亦為劉耀軍與王麗云的悲劇生活烙上了時代的烙印。個人的命運,被大時代洪流碾壓,遺留下的傷疤被詮釋得淋漓盡致,劉耀軍與王麗云僅僅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家庭中的一個代表。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那些年代的時代標簽一一呈現,在歷史車輪的碾壓下,每一次的社會變遷,都會給每個人的生活,甚至一生的命運帶來影響。這一個個的變遷的標簽就是處在這個時代里普通人命運中每個重要的時間節點,繼而串聯起平凡大眾的一生。電影運用寫實手法平淡而真實地演繹了普通人的一生,集中而舒緩地講了一個年代應該有的模樣,從而在每個觀眾心里留下那個社會歷史中特有的時代印痕。
《地久天長》伴隨著那個時代的背景,描繪了人的關系。人們就像歷史洪流中的泥沙,隨波逐流。王小帥導演表示,《地久天長》雖然瞄準的是中國三十年的人情與社會變遷,但體現出來的還是“共情”。“中國人最偉大的地方,就在于經歷了諸多人生不得已的不幸和打擊之后,仍然艱難而平靜地生活著,中國的老百姓,很偉大”。那個時代的歷史記憶地久天長,那個年代給人造就的傷痕地久天長,那個年代人們情深厚意的友情更是地久天長。改革開放三十年間,中國發展有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單單是生活水平在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在變。淳樸單純的情感相對于新時代是難得的,有恩怨的仍能處以寬容,并且一直牽掛30 年的情誼更是難能可貴的深厚情感。導演王小帥不只要重現歷史,更是要再現深摯情義,呼喚純粹靈魂之間交往的美好。影片中,主要是耀軍、麗云和英明、海燕這兩家子的情感交集。海燕和其子浩浩先后“殺害”了耀軍和麗云的兩個孩子,導致兩人失獨、無后。“失獨”的痛苦終究是一生不能彌補的悲痛,導演雖然呈現歷史,剝露傷痛,但是卻沒有對任何事物進行批判,只是樸素平華地述說那段中國確實存在的年代風貌。海燕因為間接導致耀軍、麗云無子一直埋怨自己,在悔恨中度日,直到臨終仍然牽掛,天真地說了句“我們有錢了,不怕,你可以生了”。浩浩因為自己的過錯導致兄弟劉星溺死,心里也一直備受煎熬,正如最后在向耀軍夫婦說出真相那般“從那天起,我覺得我身體里長了一棵樹,我長,它也跟著一起長大,我覺得它要把我撐破了,我實在受不了了”。樸素的生活沒有大惡之人,海燕作為車間主任也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她也無法預料之后劉星的早逝。浩浩也只是個孩子,好動活潑是天性,他定然不能想到這么一推就會推走了一個珍貴的生命并讓兩個家庭從此深陷入痛苦之中。“計劃生育政策”也只是國家為了更好發展所采取的措施,在歷史的大洪流之中,“失獨”悲痛必然不只在一家上演,但是相對于幾個家庭的悲哀,國家千千萬萬億億人民大方向的繁榮發展可能更被重視。“失獨”家庭是不容忽視的,但是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也正是在這時候不得不體現出來。因此,即便兩家矛盾如此激化,耀軍和麗云仍舊不予責怪,因為他們清楚地明白怪不得任何人。即便英明想賠罪要求拿菜刀“一命抵一命”,但是耀軍卻為保護浩浩心智不讓再提,夫妻兩人克制、隱忍、寬容,輾轉海南最終隱居福建的漁村,為了逃離傷心地,也為了讓另一家不被悔意折磨,避免兩家情感尷尬的局面。橫跨30 年的歷史橫溝,兩家人再聚,釋放壓抑悔痛的內心,重歸于往日那般親切。雖然被狠狠地烙上時代印痕,但人物的心仍舊向善,艱難平靜地生活,接受命運,努力向前走。情誼不會因為意外輕易變質,情感不會因為時間侵蝕而淡薄,這是屬于這個時代珍貴的人文情愫。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每個人的頭上都是一座山。耀軍和麗云的創傷無法怪罪于社會和時代,在那樣的時代里,社會發展屬于起步階段,經濟狀況并不樂觀,人口基數大且人口增長過快的情況,深刻影響著人民衣、食、住、行等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阻礙了社會進步發展的速度。社會意識形態隨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計劃生育的政策對于整個社會和國家的發展是必然的,從后來英明和海燕家庭情況好起來就能證明國家政策的方向對于推動國家社會乃至個人家庭的繁榮發展都是正確的。對于當時身為計劃生育工作人員的海燕來說,她是在履行自己的職責,沒有徹底錯誤之說,她沒能想到打胎之后耀軍和麗云會失去獨子。然而耀軍和麗云的悲劇只是大社會下“失孤”家庭的典型,如果硬要怪罪,只能埋怨沈浩孩童時候的不懂事。計劃生育政策帶動了多數家庭的發展,但是凡事都是“雙刃劍”,耀軍和麗云的破碎家庭反映出來的生活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典型更普遍,代表了當時被時代創傷的家庭。任何作品都是政治標準和藝術標準的統一,王小帥導演《地久天長》絕不僅僅只是想要展現那時那人那事,雖然關注歷史和時代背景下特定的社會現象是他電影的一種表達方式,但這部電影更多的是表達了情懷,致力于關注時代背景社會現象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展現在經歷過悲痛、離別后仍能釋懷的升華,王小帥在這部電影中給予深情的人文關懷和歌頌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和追求。三十多年的蹉跎歲月、喜怒哀樂濃縮在三個小時之中,我們不僅能直面耀軍和麗云家的失子之痛,還能從海燕充滿愧疚的一生、沈浩壓力自責的成長等情境中揣摩出英明和海燕家的善良和真誠。雖然回望時間的長廊,淚水溢出眼眶,幼小生命在其中回蕩,但是沒有真正的壞人,仔細一看都是時代的傷痕。所幸!最后落葉歸根,兩家人的坦白讓彼此釋懷,因造化弄人心中種下的愧疚的樹和種子連根拔起。人生中有時無處訴苦,無處講理,無奈就是人生的常態,政策已成為歷史,但那個年代純真質樸的感情卻是無法比擬的。養子的回歸,最后的和解為全片畫上了溫暖的句號,原諒本就是精神的彼此救贖,耀軍和麗云靠著相濡以沫、日久天長的感情、互相依偎與友情的無奈、親情的執念以及過去的時代和解,治愈你我。
“時間已經停止了,剩下的就等著慢慢變老。”王麗云的一句話道出了多少“失獨家庭”的心酸。影片的感人之處不在于悲劇的慘烈,而是雖然經歷了諸多人事不得已的不幸和打擊之后,仍然以善意面對生活,在舍己身小利的奉獻和為情誼永存的寬容之心中展現熠熠生輝的人性情感。《地久天長》寫實地重塑歷史,再現時代溝壑,具有濃烈的時代感和生活氣息,成功塑造了在時代洪流裹挾下飽滿的人物形象,著力展現那段歷史應該有的樣子,勾起了兩代人的回憶。時間、空間和感情隨著時代遷移、變故,人們面對時代傷痕無力改變卻仍保有純粹善良。即便歲月流逝,但生命仍舊滾滾向前,歷史、生活、情感無論是面向那個年代的前輩還是對于現代的我們,都愿一切地久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