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珉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 河南 濟源 459000)
《項鏈》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因愛慕虛榮而遭遇的悲劇人生。當瑪蒂爾德得知項鏈是贗品時,就像遭遇了晴天霹靂一樣,過去十年的節衣縮食的生活、變得粗糙的手、衰老的容顏、肉體的苦楚、精神的折磨,這一切付出顯得毫無意義。小說通過對女主人公瑪蒂爾德的性格的描繪,和其人物形象的對比與反諷,表現了作者對瑪蒂爾德等底層人物的諷刺和憐憫,以及對資產階級的批判,突出了人物性格、社會環境以及人物命運的悲劇。本文就《項鏈》的多重悲劇意蘊進行深入探討。
《項鏈》是法國作家莫泊桑于1884 年創作的短篇小說,小說圍繞女主人公瑪蒂爾德與一條項鏈展開。瑪蒂爾德是個極為漂亮的女人,她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沒有資本認識有錢有地位的人,最后不得不嫁給一個小職員。盡管如此,瑪蒂爾德并沒有放棄對上流社會生活的想象和追求,有一次,瑪蒂爾德丈夫帶回了一張晚會請帖,但瑪蒂爾德卻因沒有華貴的禮服和精美的首飾而感到傷心難過,為了安慰妻子,丈夫放棄了原來的計劃,用積攢下的400 法郎給瑪蒂爾德做了一件漂亮的禮服,還從好友那里借來了一串美麗的項鏈。在部長家的晚會上,瑪蒂爾德以她超群的風姿出盡了風頭,她的虛榮心得到了充分滿足,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瑪蒂爾德將借來的項鏈弄丟了,為了不被朋友指責,她只有瞞著好友慢慢賠償。從此,夫婦倆度過了10年節衣縮食的生活。在這艱難的攢錢過程中,瑪蒂爾德的手變粗糙了,容顏衰老了,后來,她偶然得知她丟失的那條項鏈不過是一條價格低廉的人造鉆石項鏈,而她賠償的卻是一條鉆石項鏈。
《項鏈》創作于19 世紀80 年代,這時的法國資本主義惡性發展,資產階級對人民巧取豪奪,政府內部貪污橫行,社會上道德淪喪,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和唯利是圖的價值觀念影響著整個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風氣,作為社會主流群體的中產階級便受到這一風氣的極大影響,而由于中產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地位極不穩定,他們總想擺脫這種處境,躋身于上流行列,但是,只有少數人能夠獲得成功,而大多數人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中落入更悲慘的遭遇。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莫泊桑創作了《項鏈》,以批判當時法國的社會風氣。
《項鏈》的多重悲劇意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性格層面,第二是社會層面,第三是命運層面。
瑪蒂爾德本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第一,瑪蒂爾德愛慕虛榮,向往奢靡的生活。“她覺得自己本是為了一切精美、豪華的事物而生的,因此常常感到痛苦。房屋寒磣、墻壁粗糙、家具陳舊、衣料庸俗,都讓她非常難過。”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瑪蒂爾德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她夢想華貴的高腳燈,披著古代壁衣的大客廳,精美的家具,芬芳的小客廳。”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瑪蒂爾德對高貴奢華生活的向往。她沒有像樣的服裝,沒有珠寶首飾,卻偏偏向往這種生活。她希望自己能被人喜歡,能被人羨慕,有誘惑力且被人追求。瑪蒂爾德看不清現實,一味沉浸在虛妄的幻想當中,這種性格是導致其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第二,瑪蒂爾德擁有強烈的自卑和自尊。“我沒有衣裳,所以我不能去。如果你有一個同事,他的妻子能打扮得比我好,你就把這送給他。”“不成……世上最叫人丟臉的,就是在許多有錢的女人堆里露窮相。”瑪蒂爾德很想去參加晚會,但卻因為自己沒有漂亮的衣裳而選擇了退卻,她自尊心很強,害怕簡陋的打扮會讓自己丟臉。“她當時并沒有打開那只盒子,這正是瑪蒂爾德所擔心的事。倘若看破了這件代替品,她會怎么想?她會把她當作賊嗎?”“沒有一件首飾,沒有一粒寶石,插的和戴的,一點兒也沒有,這件事真叫我心煩。簡直太窮酸了,現在我寧可不去赴這個晚會”“她丈夫在她的肩頭披上了那些為了上街而買來的衣裳,家常用的儉樸的衣裳,這些東西的寒磣意味是和跳舞會里的服裝的豪華氣派不相稱的。她感到了這一層,于是,為了避免被那些裹著珍貴皮衣的太太們注意到,她竟想逃遁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瑪蒂爾德既自卑又有較強的自尊心,她害怕受到朋友的關注和嘲笑,所以,她寧愿付出十年青春,也不愿告知朋友項鏈丟失的真相。正是瑪蒂爾德的這種性格,導致了其悲劇的命運。
瑪蒂爾德是個愛慕虛榮的女人,也是個自尊心和自卑心較強的人。出身低微的她,沒有陪嫁的資產,無法讓有錢有地位的人認識她、娶她,最后只能嫁給一個教育部的小科員。三天一換的桌布,僅肉湯便能無比滿足的丈夫,這一切都讓瑪蒂爾德感到難過,也讓她愈發向往美味的佳肴和高貴的金銀器皿,向往精致且芬芳的小客廳。當丈夫費盡力氣才得到一張晚會請帖時,她心里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她終于有機會展露自己的美貌,難過的是她沒有像樣的衣裙和首飾。最后,終究還是虛榮心戰勝了自尊心和自卑心,她花了400 法郎定制了漂亮的衣裙,又向好友借了一條精致的項鏈。晚會很成功,所有男嘉賓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她沉醉在歡樂里,她滿意于自己的容貌的勝利;滿意于自己的成績的光榮;滿意于那些阿諛奉承和贊美的聲音,此時,一種幸福的祥云包圍著她,她什么都不想了,但丟失的項鏈使她突然跌入了深淵。可以說,瑪蒂爾德本身的性格是造成其人生悲劇的主要原因。但是,瑪蒂爾德的虛榮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受到現實社會風氣的深刻影響。19 世紀末的法國,資產階級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方式,當時社會追求享樂追求虛榮的風氣,都深深地影響了她的性格的形成,而瑪蒂爾德本身的美貌放大了她的虛榮心,因此可以說,惡劣的社會風氣也是導致瑪蒂爾德人生悲劇的重要因素。
《項鏈》這篇小說還體現了女主人公人生命運的悲劇。“現在,她已經變成了貧苦人家的強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婦人了。亂挽著頭發,歪歪地系著裙子,露著一雙發紅的手,高聲說話,大盆水洗地板。但是,有時候她丈夫到辦公室里去了以后,她獨自坐在窗前,就會回想從前的那個晚會,當時,她是那樣美貌,那樣快活。”這時,雖然瑪蒂爾德已經向命運屈服,但還是會懷念那個漂亮的她,耀眼的她,這也進一步凸顯出命運的無情。“倘若當時沒有丟失那件首飾,她現在會走到什么樣的境界?誰知道?誰知道?人生真是古怪,真是變化無常啊!無論是害您或者救您,只需要一點點小事。”這段話表現了瑪蒂爾德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以及對命運不公的抱怨。一開始,瑪蒂爾德借項鏈只是為了出風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命運無情地將她的人生推進了深淵。為了不被好友指責,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她耗費十年時光,付出了美麗的青春,終于還清了債務。但是,命運好似跟她開了個巨大的玩笑,當得知自己丟失的那條項鏈是贗品時,她感到自己付出的一切辛勞似乎毫無意義。通過故事情節的反轉,作者使小說極具戲劇性和張力。
“她也是一個漂亮的女子,但像是命運有差錯似的,她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這段話中的“也”字,暴露出女主人公瑪蒂爾德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以及內心的失衡。尤其是和好友相比,不同的命運使得瑪蒂爾德內心的不平衡逐漸被放大,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小說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夢想和現實的對比。“她沒有陪嫁的資產,沒有希望,沒有任何方法能讓一個既有錢又有地位的人認識她、了解她、愛她、娶她”“她覺得自己本是為了一切精美、豪華的事物而生的,因此常常感到痛苦。”瑪蒂爾德長得漂亮,不是完全沒有機會過上富貴的生活,但她沒有途徑和方法讓有錢有地位的男士認識她、了解她。這種遺憾讓瑪蒂爾德覺得很痛苦,但她沒有向現實屈服,她有時候也會幻想芬芳的小客廳、豐盛精美的筵席、點著青銅的高腳燈等精致的貴族生活。現實和夢想相互交織,瑪蒂爾德既痛苦又沉醉,夢想和現實的強烈對比,揭露了瑪蒂爾德愛慕虛榮、性格自卑的悲劇根源。
第二,見朋友前后的對比。在向好友借首飾時,瑪蒂爾德發現一串用鉆石鑲成的項鏈時“雙手發抖,心跳加快”,表現出她內心對項鏈的喜愛之情;試戴項鏈時,她“對著鏡子里的影子出了半天的神”;面對好友“遲疑而焦急的詢問”,她表現出強烈的激動和緊張,以及因身份低微而感到的自卑。對比好友的“當然可以”的回答,她的反應進一步凸顯了女主人公與她的好友在身份與階級方面的差距。十年后,瑪蒂爾德自信地和好友攀談,再無之前的顧慮和畏縮。這前后人物形象的鮮明對比,使小說的悲劇主旨得到進一步升華。
第三,真假項鏈的對比。一條假項鏈滿足了瑪蒂爾德的虛榮心和夢想,也給她帶來了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同樣的,一條假項鏈的丟失也徹底地將瑪蒂爾德推入深淵。十年辛勞讓瑪蒂爾德變成一個生活中的強者,但當好友說出丟失的項鏈是贗品時,這十年付出變得毫無意義,這一對比揭示了瑪蒂爾德這類人物的悲劇本質。
第四,丟項鏈前后的對比。丟項鏈前,瑪蒂爾德自私、不切實際。她陶醉在人們的贊美里,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丟項鏈后,瑪蒂爾德不修邊幅,洗地板、上街買菜、為了一個銅圓和商家講價、大聲說話,徹底成為一個普通的婦人。前后生活方式的對比,凸顯出瑪蒂爾德內心堅毅、意志堅定的一面,也揭示了丟項鏈前瑪蒂爾德這類人物的悲劇本質。
小說中反諷手法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丟失項鏈情節的反諷。丟失項鏈前的晚會上,瑪蒂爾德集眾人的關注和贊美于一身,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也體驗了人生最巔峰的時刻。丟失項鏈后,“真項鏈”的價格讓她的人生跌入深淵。丟失項鏈前后的人物形象形成了反諷效果,揭示了社會現實的殘酷以及命運的無情。“她獨自坐在窗前,回想從前的那個晚會,那個跳舞會,那時,她是那樣美貌、那樣快活。”十年辛勞讓瑪蒂爾德變得樂觀自信起來,但她仍無法忘記那輝煌的一夜。十年前那一夜的輝煌對比現實的殘酷,表現出較濃的諷刺意味,也進一步表現了小說的悲劇主旨。第二,真假項鏈的反諷。瑪蒂爾德地位低微,卻向往貴族生活。她陶醉在人們的贊美里,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十年辛勞,讓瑪蒂爾德變得樂觀自信,甘于平淡,但假項鏈的事實卻又讓這些付出變得毫無意義。前者是作者諷刺瑪蒂爾德不切實際的幻想,后者是作者對被命運無情捉弄的底層人物的憐憫,進一步批判了當時惡劣的社會風氣。第三,夢想和現實的反諷。“她夢想華貴的高腳燈、披著古代壁衣的大客廳、精美的家具、精致芬芳的小客廳。”而現實是“房屋寒磣、墻壁粗糙、家具陳舊、衣料庸俗。”華貴、奢侈和簡陋、陳舊的生活條件形成鮮明對比,揭露了現實的無情。隨著情節的展開,瑪蒂爾德的夢想越美好,現實也就越殘酷,帶來的反諷效果也就越強烈,作者通過這樣的反諷,表現了小說的悲劇主旨。
綜上所述,作者莫泊桑通過運用對比及反諷手法,深層次揭示了人物的悲劇本質,表現了小說的悲劇主旨。造成《項鏈》中女主人公瑪蒂爾德人生悲劇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性格層面。女主人公瑪蒂爾德有強烈的自尊和自卑,她身份低微卻愛慕虛榮,向往富麗奢靡的生活;;二是社會層面。瑪蒂爾德的虛榮心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奢靡風尚潮流影響下形成的;三是命運層面。命運的不公讓女主人公生在一個家庭里,嫁給一個小職員,而真假項鏈更是凸顯出命運的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