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仙泗
(凱里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 凱里 556099)
天柱縣下轄13 個鄉鎮和4 個街道,共130 個行政村,常住居民約43 萬人,侗戲是各個侗寨的主要精神文化形態和藝術表現形式。侗戲的表演內容以侗族民間敘事說唱音樂與琵琶歌為主,也受到一些漢戲的影響,但是侗歌在其中的基調作用并沒有發生變化。侗戲韻律平整,以平板與哀腔相結合,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中,平板采用上下句結構,主要采用敘事性唱詞,且含有引子;哀腔是在哼唱特色濃厚的侗族大歌的基礎上,采取哀怨旋律詮釋悲痛,哀腔唱詞音律十分嚴謹,在演唱過程中伴有風格樸實的動作表演,且以對唱的方式呈現。在天柱縣農村,每逢重大節日,大大小小的侗寨都會上演侗戲,侗戲已經成為侗族民間文化的主要內容。在非遺傳承背景下,侗戲在天柱縣的傳承與發展,應以農村地區為主戰場,但是,目前天柱侗戲的傳承面臨諸多問題。
由于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以,侗戲主要是通過戲師的記憶進行保存,通過侗族人民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即便現在有人利用漢語拼音和漢字來記錄和傳承原生態的侗戲,但其不足在于傳承方式單一,且只有懂得侗語的人才能聽懂,這導致侗戲的傳承與發展受到較大限制;并且,隨著新媒體的興起,侗戲在天柱縣的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困境更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侗戲表演樸實無華,這與侗族人民勤勞樸實的特點有很大關系。在表演形式上,侗戲主要是對侗族人民日常勞作和生活情感的呈現,表演形式較為傳統。侗戲主要由侗族歌舞音樂演變而來,表演服飾以生活裝為主,也有一些在生活裝基礎上進行簡單加工和美化的表演服飾。
在20 世紀80 年代,每到正月時間,天柱縣村村寨寨都會搭建臨時戲臺,鏘鏘鏘鏘地演唱幾天,臺上是花花綠綠的服裝與臉譜,臺下是擁擠的人群,場面熱鬧而溫馨,這與當時當地文化娛樂方式單一有很大關系。在當今娛樂多元化的時代,很多村寨的侗戲戲班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侗戲的演繹是以侗族傳統的歷史文化為基礎,而現代人的審美方式不斷變化,當前,欣賞侗戲的人群以老一輩人為主,年輕人對侗族的悠久歷史文化知之甚少,他們更多是從服飾、表演形式、語言等方面,對侗戲的藝術價值進行判斷,而無法感受到侗戲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另一方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新媒體手段的進步,人們獲取藝術資源的渠道日益增多,文娛方式日益多元,而侗寨的很多戲班都是草臺班子,不僅沒有專業的技術指導,在劇本創作方面也缺乏人才,表演形式偏于傳統,難以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這都極大影響了侗戲的傳承與發展。
本次田野調查以渡馬鎮楊柳村侗戲戲班為研究對象,筆者發現,該戲班總共有20 多名成員,但是,成員全部是村里的農民,且都是出于對天柱侗戲的熱愛而聚集在一起。他們不僅自籌資金購買戲服和道具,而且利用農閑時節在班主周宗治的組織下進行侗戲排練和技藝切磋。2011 年戲班成立時,由于周宗治對侗戲的了解并不多,他通過侗戲前輩的介紹,向龍盤村著名侗戲師陳通敏學習,在陳通敏的指導下,戲班成員根據各自特點進行角色分工,并不斷收集侗戲劇本,使戲班的表演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所以,楊柳村侗戲班在當地小有名氣,經常被邀請去其他村寨為侗族鄉民表演。
從調研中筆者也發現,侗寨會唱侗戲的人在逐漸減少,演員老齡化現象較為突出。渡馬鎮楊柳村侗戲班演員的平均年齡超過了50 歲,愿意學習和傳承傳統戲劇的年輕人很少,同時,年輕人對侗戲的價值理解不到位,很少有人愿意上舞臺表演侗戲。加上戲班缺乏專業團隊支撐,演員學習創新難以跟上,即便有年輕人愿意學習,也很難有機會獲得演藝水平的進步??h專業劇團下鄉演出是渡馬鎮楊柳村侗戲班學習成長的主要途徑之一,但由于侗寨村落較為分散,而且山高路遠,縣專業劇團只在文化下鄉、送戲下鄉的時候,才會在村寨演一場戲,這樣的學習機會非常有限。
此外,農村草根戲班普遍面臨經濟拮據的問題。渡馬鎮楊柳村侗戲班在最初演出時,道具與戲服主要是東拼西湊而來,班主周宗治在2015 年東拼西湊了1.2 萬元,將鄰村戲班用過的戲服和道具買過來,才結束了戲班外借戲服和道具的歷史。由于戲班收入微薄,人員流動性較大,而演出只在侗寨鼓樓進行,很少走出侗寨,也很少向外界展示和宣傳,這更加劇了侗戲傳承的困難。
同時,渡馬鎮楊柳村侗戲班的劇目較為古老,上演的侗戲以傳統的劇目為主,比如《大破天門陣》《仙姬送子》《炮打兩狼關》《穆柯寨招親》《吞丹斬狐》等,能演的陽戲主要是《新龍船調》《劉??硻恕贰栋咨镒印返?,表演劇目較為固定,更新力度不大,長期缺乏創新,也缺乏強烈的傳承意識和完善的傳承體系。
天柱侗戲的可持續發展和非遺保護成效的提升,首先需要有關部門加大對侗戲傳承人認定與保護的力度。侗戲傳承人的培養與傳承,可以采取家族傳承與社會傳承相結合的方式。家族傳承主要是指從有血緣關系的族人中挑選合適的人進行傳承,例如,渡馬鎮楊柳村侗戲班班主周宗治的孫子目前已經6歲,周宗治將其作為自己的傳人,就是家族傳承。而社會傳承則類似于現代學徒制,通過拜師學藝來傳承,例如侗族大戲非遺傳承人楊秀舉是巖門大戲團的第四代傳人之一,2011 年,受巖門小學校長邀請,他來到巖門小學任教,目前,他已經在當地組建了巖門村小侗戲班,并且經常到縣里演出。但就目前來看,由于傳承人保護機制不完善,傳承人團隊的專業性和穩定性不夠強,在專業培訓方面較為缺乏,同時,傳承人的固定收入來源較少。在天柱侗戲傳承人認定和保護工作中,有關部門首先要構建本地傳承人人才數據庫;其次要建設更加專業、優秀的侗戲研習基地,以全面推動侗戲傳承和發展;最后要對傳承人的相關技藝特點進行詳細記載,更好地掌握傳承人的年齡、技藝風格等資料。
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傳承人培養機制,防止傳承人流失。要發揮文化部門對侗戲傳承人培養的引導作用,定期開展專業教育培訓,增強傳承人互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要爭取獲得政策與資金支持,從政策上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下發專項資金用于傳承人培養,條件成熟時還要用脫產和發工資的方式增強傳承人傳承侗戲的積極性。
另外,固定的研習場所能為傳承人的技藝研究提供支持,也能強化傳承人的歸屬感,使傳承人有更多固定的時間用于排練,還可以引導更多村民參與到天柱侗戲的傳承行列之中,因此,應注重為侗戲傳承提供固定的研習場所。
雖然天柱侗戲來源單一,但是流傳范圍較廣,很多侗戲劇目由侗族民間歷史傳說改編而來,不僅有形式獨特的劇本結構和形式,而且有具有侗族特色的唱腔和器樂伴奏風格,這些特點在侗族風情濃郁的劇目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例如《大破天門陣》《仙姬送子》《炮打兩狼關》《穆柯寨招親》《吞丹斬狐》等劇目,都將侗族傳統的傳說與侗戲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具有強烈的韻律感,表達了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將新舊風格的藝術相結合,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愛,天柱侗戲應采取新舊結合的方式,將侗戲與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對其表演形式與劇目進行創新。
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結合目前大力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在侗戲創作中融入鄉村振興元素,比如,可以把在鄉村振興中作出特殊貢獻、取得特殊成就和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作為劇本創作的原型對象,使侗戲的時代感更強,與現代人在心靈上產生共鳴;其次,利用天柱境內得天獨厚的侗族生態文化資源,加強劇目創新,把侗族人民在脫貧攻堅中的勵志故事、日常生活中的感人故事,結合侗族鄉土風情和鼓樓建筑等元素,與侗戲戲曲音樂相結合,以更加濃厚的自然文化、生態文化底蘊加強民族戲曲文化力量積蓄;再次,應拓展侗戲表演傳播渠道,切實發揮新媒體優勢。侗族人民對新媒體的接受度較高,他們熱衷于侗戲的分享和互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既是信息內容的獲取者和消費者,也是參與者和生產者,因此,侗戲戲班除了要在鼓樓戲臺開展演出外,還要加強新媒體技術手段的應用,比如,通過網絡直播、拍攝短視頻等方式進行侗戲傳播,拓展受眾范圍;最后,應加強與鄉村旅游業的合作,將侗戲表演作為本地的一大特色,通過原生態的侗戲表演吸引游客,增加當地居民收入,增強侗族人民的鄉村文化自信。
除了現有的傳承方式外,還要對天柱侗戲的傳承方式進行創新,在具體的創新過程中,要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強傳承資金的支持。只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才能從根本上為天柱侗戲的傳承提供物質保障。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加強對侗戲的資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侗戲老藝人參與到侗戲傳承的行列之中。同時,當地政府要加大對鄉村大舞臺的利用,通過鄉村大舞臺增加年輕人對侗戲的認知。
第二,加強傳承載體的創新。傳統的侗戲傳承主要通過在重大節日和重要場合演出侗戲來進行,而在當前的新媒體環境下,應切實注重發揮新媒體優勢,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天柱侗戲的傳承和發展。以漢寨侗戲團為例,該侗戲團是天柱縣的主要侗戲劇團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其保留的古老劇本有20 本,包括《五虎平西》《牛頭山》《寒江關》《霸王別姬》等,自編自演的還有《九龍山·姜應芳》,該戲團留存至今的26 套老舊戲服已經走過了130 多個年頭,可見該戲團是一個有悠久歷史和持續傳承的老戲團,但是,傳統的漢寨侗戲傳承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的,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侗戲的學習和傳承可以通過網上學習和在線直播的方式進行。在演戲之前,傳承人員可以從網上收集各種角色的臉譜、唱腔和動作,演出之后,演出人員可以將侗戲演出的過程拍攝成短視頻上傳到微信、抖音等平臺。
第三,加強傳承內容的創新。在當前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可以通過侗戲宣傳黨的脫貧政策、鄉村振興戰略,也可以通過侗戲普及政府有關種植、養殖的政策,使侗戲傳承的內容更加接地氣,更與侗族人民的現實生活相切合,使古老的侗戲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此外,還可以借助侗戲入選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的契機,讓傳統戲劇優秀劇目進村入寨,走進社區、學校、機關等,進行多元化展演,并以網絡問卷的方式收集和調研有關受眾的需求,針對性地對侗戲內容進行創新、改進和完善,在保留侗戲韻味的同時,增強侗戲的生機與活力。
綜上所述,在當前國家日益注重非遺保護的背景下,加強貴州天柱縣農村侗戲傳承與發展很有必要。本文對天柱侗戲發展中的困境進行了研究,并提出幾點應對之道。在實際工作中,有關主體要不遺余力地加強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共同保護和傳承侗戲這一民族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