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滿滿


摘要:客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中的一份子,在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與此同時,贛南客家文化在近年來廣泛受到各大學科的關注與研究,本課題便是在傳媒學的視閾下對贛南客家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進行探討與研究。本文分別從客家文化的傳播現狀、保護方式、傳播對策以及利用新媒體傳播的價值意義展開論述。
關鍵詞:客家文化;新媒體;傳播;發展;保護
新媒體傳播視閾下贛南客家文化傳播現狀
贛南客家文化發展現狀
贛南作為孕育客家民系的搖籃地,不僅是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集地。在中國優秀傳統的孕育下,贛南客家文化被譽為“古代文化活化石”。贛南客家文化在現代傳播途徑和發展中,不僅要迎合傳統方式進行線性傳播,而且需要接受新時代媒介的傳播方式不斷發揚、壯大。只有不斷接受時代的打量與考驗,才能讓優秀傳統文化走的更遠更好。在當今的文化傳播道路上,贛南客家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還是以傳統媒介為主,比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這四類傳統媒體的相對新媒體的傳播途徑來說,缺乏一定信息資源交互性、開放性與共享性。從當前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情況來看,傳播范圍也相對受限,僅僅在是贛南及周邊地域進行一定程度的傳播。同時,作為贛南地區的獨特文化之一,贛南客家文化不僅需要更多的空間進行推廣與輸送,而且在當今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中更應該重視客家文化資源的傳承與保護。
客家文化新媒體傳播現狀
在數字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互聯網成為交流的有效途徑。莊子《齊物論》云:“物無非彼,物無非是”。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資訊、娛樂和社會活動的重要途徑。利用新媒體對客家文化進行傳播與發展,甚至是進行傳承與發揚是新時代弘揚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現代信息爆炸的社會,人們了解時事與熱點的渠道基本是通過網絡。而絕大多數的新媒體需要基于互聯網進行信息傳播。在通過新媒體保護與弘揚客家文化的道路上,必定離不開互聯網的推動。在媒介的數字資源中,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客家文化在新時代電子信息中的傳播趨勢。在百度網引擎中搜索“客家”關鍵詞從中可以查到多個詞條;搜索“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傳播”等關鍵詞,亦可以查到多個詞條。在知乎社交網中搜索“客家文化”,可以看到其關鍵詞條分別有“客家文化到底是什么”“客家風俗你了解多少”“什么叫客家人”等近三百條問答。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客家文化”可以查到近千個話題討論。在微信中搜索“客家文化”可以查詢到諸多公眾號發布過相關話題與文章。
新媒體傳播必然是一種文化傳播趨勢。在傳播的過程中,利用新媒體傳播手段使得發揚與傳承客家文化的機遇更加充分與充足。同時,在大數據新媒體充分的時代,人們無時無刻都在進行信息處理。通過新媒體進行客家文化的傳播時,在改變傳統媒介一貫單調與晦澀的表達方式之外,新媒體傳播的開放性、交互性、共享性更加具有深入性與吸引力。在傳播過程中,客家文化的感染力潛移默化地將其文化概念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碎片化生活中,使得人們對于新媒體傳播的客家文化產生了吸引力,由此產生了深層次的文化交互性,同時由于網絡的推動和資源的共享性使得客家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
新媒體背景下贛南客家文化的傳播
順應時代的發展,客家文化的傳統傳播模式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在注重客家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同時,進行一定程度的保護對傳播也會起到推動作用。利用新媒體這一傳播方式對客家文化進行傳播既迎合了時代的要求,也是當今年輕人樂于接受的文化傳播形式。
在推崇保護舉措中,應該緊緊貼合客家文化的特質和屬性,將其置于傳統文化復興、文化產業發展等時代大背景下,借助于現代化科技手段和文化創意,注重保護與開發同步、傳承與創新并重。
保護舉措的第一步是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打造客家文化產業。在保護問題上,客家文化形成客家產業的前提是通過新媒體提高民眾對客家文化的認識程度與保護責任。一是進一步加大對客家文化的合理開發與保護,在保證客家文化不在網絡傳播中被曲解的同時,應該通過網絡展現客家文化的民俗性與完整性。二是對于客家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在重視傳統客家文化保護的道路上,對于傳承人的培養至關重要。客家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離不開文化本身的發散性的傳播,但是文化高效率性保護與發展的基點還是應該落在專職專人之上。
總體來說,目前客家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還較低,產業規模總體偏小、發展速度較慢,文化業態單一,主要集中在對客家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科技化、互動化、創意化不足,現代化和時尚感不強。加強媒體融合、創新客家文化傳播途徑是重要舉措也是關鍵要點。在傳播過程中,首先應該將已有的新媒體中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媒介進行擴充與充盈。然后是重點關注發掘客家文化的特色傳播,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最大吸引力要素之一就是具有獨特性,因此打造特色客家文化是開發客家文化產業的前提。其三需要將客家文化的傳播進一步落實,目前在幾個主流的新媒體平臺中可以看到關于客家文化的傳播內容,但播效益都沒有達到最理想的狀態。因此加強內容效益是目前客家文化新媒體傳播的重點,不僅是要使客家文化的傳統意義與價值內涵達到最大程度傳播與發揚,更需要在內容輸出方面進行有效傳播,而非架著“客家”的旗子,而傳播與客家文化不相關的文化觀與價值觀。
新媒體傳播視域下發展贛南客家文化的舉措
贛南客家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多視角呈現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媒體的發展也隨著更加深入與豐富。傳統媒體再是唯一的獲取信息的途徑。新媒體在傳播途徑中相比傳統方式來說更加多樣化,在傳播過程中也更加具有時效性與交互性。就以報紙與微博進行對比,報紙的信息傳達性相對微博較弱,在信息傳達方面,報紙的內容都是前一天或者前一段時間發生的,而微博的消息是在進行實時更新,每一分鐘看到的內容都會不一樣,發生在前幾分鐘的事情能夠立馬知曉。同時,對于讀者來說,進行意見與建議的交流在微博上可以通過互動的方式實現,傳統的報紙則需要通過寫信或者寫郵件的方式進行表達。通過新浪微博賬號可以進行視頻或者圖片模式發布客家文化的活動紀實及發展狀況,也可以發布與客家文化相關的文章;通過各大互動交流視頻軟件發布與客家文化相關活動的短視頻與觀眾進行交流互動,并且可以實時掌握不同軟件使用者對于客家文化的印象與看法;以新媒體為媒介,比如在博物館用VR或AR技術進行客家文化相關視頻的展現。
多重網絡平臺的內容推送與展示便于大眾對客家文化進行深入了解,通過相關的數據分析以及平臺偏向性調整,更好地了解大眾對客家文化的關注情況。
贛南客家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多維度呈現
如何借助新媒體形成多維度客家文化展現,不僅需要從單向線性發展進行,還需要著眼于更多層面的保護與發展。
從客家文化的發展維度來看,客家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發展不僅需要在傳統方式的弘揚與傳承,同時進行新媒體渠道的傳播也是必不可少的。客家文化的新媒體傳播在通過多重平臺與網頁展現的同時,不能局限于第三方渠道扁平式的推廣與呈現。客家傳統文化在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浪潮下,多方面、多視角、多維度進行傳承與保護既是國家之策,也是千萬客家子民的共同心愿。客家傳統文化在社交平臺以及交流軟件中的傳播方式已經開始涉獵與推廣,但是真正地做到滲透與深入還需要時間與實踐。
從靜態保護的客家文化到動態發展的文化產業,這是實現客家文化資源傳承的創新之路。客家文化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既是客家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又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內在需要。客家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多維度表現具體應體現為客家文化的類概念專業性轉化與發展。作為千萬客家子民傳承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客家文化的新時代發展不僅要迎合大眾所能接受的文化資源,更應該形成優秀的文化產業,進而達到系統化、具體化、程序化的文化發展模式。進行網絡平臺的展現是第一步,下一步則是需要運用網絡平臺搭建系統的客家文化資源庫,比如建立電子客家文化博物館,讓全國各地的人民通過互聯網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底蘊。再比如發展電子客家文化名片,一方面能夠通過電子名片的形式使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的民眾開始關注客家文化,另一方面也為客家文化產業提供了良好的宣傳。
新媒體傳播視域下發展贛南客家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當今時代不僅是工農業進入科技化的新時代,也是影像技術邁進數字化的新時代。新型信息傳播、存儲設備不斷涌現,小到數碼相機、數字硬盤,大到數字電視、數字影院,再到高精度影像、云端數據傳輸,都在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換代,根據自身發展的特性,構建出一個全新的信息傳播媒介。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數字產品智能化,讓數字影像技術廣泛使用,手機的功能也在逐漸增強,數字影像技術不斷提高。新媒體設備讓我們使用起來越來越方便,錄制出來的東西越來越清晰,制作軟件也越來越強大。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虛擬媒體等新鮮詞匯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與競爭中,新型數字化媒體也獨占鰲頭。畢竟在這樣的信息時代,新媒體往往能通過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影像技術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互聯網媒介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媒體的崛起為客家非物質文化的傳播給予了不一樣的受眾體驗與感受,在帶來全新的傳播技術和手段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傳播理念。給大眾展示了與眾不同的創新傳播方式。與此同時,在不同的傳播模式中也有不同的內容展現方式和傳播機制。在當代新媒體大熱的環境下,對于非物質文化來說是考驗也是進行廣泛傳播的大好時機。手機、電腦和各種移動端設備逐漸普及,幾乎人均一臺智能設備,智能設備的使用率也非常之高。借助新媒體平臺發展而來的新媒體也成為了各種文化傳播的首選途徑。無論基于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任何需要進行傳播的文化都在進行創新,也只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傳承、弘揚。因此,將贛南客家文化走進新媒體傳播平臺是必然趨勢,也是大局之策。通過借助新媒體的傳播,不僅是讓更多人了解到贛南客家文化的優秀內涵與精神,同時也能讓更多的年輕人保護、傳承贛南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通常以口頭傳播、文字傳播為主。贛南客家非物質文化能流傳至今少不了傳統媒介不同形式的傳播與推廣,但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客家文化能源遠流長更是與當今新媒體傳播模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贛南客家文化的數字化傳播不僅助推了當地文化對外發展,并且在新時代背景下,數字化傳播方式能夠使贛南客家文化在中國文化歷史長廊中走得更好更遠更穩。
參考文獻:
[1]周高琴.新媒體時代客家文化的數字傳播研究——基于廣東省梅州市客家文化的考察[J].新聞潮,2021(08):19-22.
[2]周建新,王學義.從遺產到產業:客家文化資源傳承創新的路徑與對策[J].三明學院學報,2020,37(03):54-59.
[3]黃偉.新媒體視域下寧都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思路分析[J].記者觀察,2020(35):159-160.
[4]謝明香.新媒體視閾下客家文化的傳播與建構[J].四川戲劇,2019(11):163-166.
[5]楊雪敏,陳婉儀,盧瑞珍,張媛媛.新媒體下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以“席獅舞”為例[J].青年與社會,2019(12):276-277.
[6]周建新.人類學視閾中客家文化的傳播[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35(05):5.
[7]周建新,王有.新媒體語境中的客家文化傳播[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35(05):6-10.
[8]伊建春.創新客家文化產業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2(08):23-24.
[9]羅迎新.梅州傳統客家民居村落剖析與鑒賞[M].暨南大學出版社:客家學研究叢書,201807.238.
[10]楊海中,楊曦.新時期客家文化的轉型構建[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05):117-123.
[11]周高琴.新媒體時代客家文化的數字傳播研究——基于廣東省梅州市客家文化的考察[J].新聞潮,2021(08):19-22.
[12]謝重光.客家源流研究述評[J].地方文化研究,2021,9(03):1-9.
[13]蔡哲.贛南客家非物質文化數字影像表現的傳播影響[J].中國文藝家,2018(06):266-267.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