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坡,高子清
(哈爾濱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不但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沒有被中斷的文明,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文化。作為文明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文化的定義在學界還沒有取得廣泛共識。“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周易里關于“文化”最早的一句論述,這里“文”的意思是為保障人類社會正常運轉,人與人之間所達成的某種“共識”,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相互接觸之后形成的獨到見解與知識;“化”是“教化”、“感化”、“影響”的意思,主要是指精神層面的教化,目的在于宣傳和推廣上面所說的人類“共識”。因此,綜合起來說,文化是主要以精神財富為主的、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包括一切形式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在內的總和。文化有其民族性、階級性和時代性,沒落腐朽的文化會成為社會進步和人類發展的極大障礙,而先進的文化則能起到推動、引導整個人類進步的作用。
人類社會普遍文化與金融領域具體情況相結合就形成了金融文化,金融文化是人類社會普遍文化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1934年陳岱孫先生在《金匯本位與戰后之歐洲金融》一文中認為金融文化不是簡單的“文化+金融”或“金融+文化”,而是社會普遍文化中的價值觀與價值取向、道德準則與倫理觀、法律意識與規范、經營及管理理念等在特定的金融領域中的影響作用。廣義的金融文化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包含了金融領域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財富總和,還包括所有交易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產生的結果。而狹義金融文化的概念則著眼微觀金融主體活動,認為是“微觀市場主體在主導資金運動過程中的精神反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金融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業績,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這里面既有幾代中國金融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也包含了中國優秀金融文化的激勵、引領和帶動作用。現代社會,優秀金融文化對金融業健康、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我們要保障金融業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增強中國金融軟實力就必須重視培育優秀金融文化。
金融文化內涵和外延方面,1934年陳岱孫老先生首先提出了“金本位制度是世界所公認的金融文化演進的結晶”的結論,這也是金融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公眾視野。唐雙寧(2017)是我國現代研究金融文化較為知名的學者,他在金融文化建設領域長期耕耘,在概念界定方面對金融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他認為狹義的金融文化是金融活動參與各方在金融交易中形成的金融文化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準則和法律規范等。廣義的金融文化涉及金融交易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即以各種金融業務活動為基礎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財富總和。陸岷峰(2020)認為金融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行業屬性,是人類社會普遍文化在長期歷史沉淀積累的過程中與金融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可以決定個人金融認知、影響個人金融行為,并且不同國度、不同地區的金融文化在相互影響和促進中各具特色。秦池江(2012)倡議大力推動金融文化建設,樹立金融業核心價值體系,并指出金融的核心價值體系應包含誠信、責任、效率、普惠四項基本內容。金融文化的作用方面,黃建新(2017)通過研究發現,地區的金融文化水平顯著影響企業委托理財行為。在金融文化環境較好的地區,企業發生委托理財的可能性更大,委托理財投資頻率更高,資金投資規模更大,委托理財的實際收益也更高。張云東(2017)在分析我國現階段金融文化現狀、流行金融文化特征和產生根源以及由此導致的眾多問題的基礎上,旗幟鮮明的提出要從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原則、堅持產業服努模式、重視一級市場建設、規范二級市場建設、警惕衍生品交易、保護散戶利益等方面構建社會主義金融文化。劉繪芳(2016)專門就我們傳統優秀金融文化的傳承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中國傳統金融文化的內容包括誠信義利和以義取利的金融倫理、先進的票號防偽和密押制度、獨特的人身股制度和東伙合作制度等。曹春榮(2015)則以我國特有的紅色金融文化為研究對象,從歷史的角度闡明了蘇區金融文化是中國紅色金融文化的原初形態,是紅色金融文化的源頭。
現代國家中,金融是各種社會經濟活動順利進行的血脈,肩負著保障經濟正常運行、國家戰略得以正常實施、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順利進行的重要職責,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實際運行中必須堅持操守,明確自己的價值追求。受西方不良金融理念的影響,以往我國金融文化中存在過度逐利、忽視道德規范的不良現象,這都是金融文化核心要義不明、職業操守不牢固造成的惡果。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優秀金融文化應該是至少包括誠信為本、服務實體、共享普惠以及穩健運行幾方面核心要義在內的一種風清氣正、踏實穩健、開拓進取并且運行良好的一種金融文化生態。
國家無信不強、政府無信不威、行業無信不旺、個人無信不立,誠信是全社會各行各業都應該具備的行為邊界和道德底線,也是金融文化最重要的核心要義,是金融業所必需樹立的價值觀念。金融業是個特殊的行業,金融行業的整體運行的基礎就在于信用機制,信用是金融業的本質和生命線,整個行業在工作中能否遵循誠實信用、契約至上原則直接關系著整個金融業生存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業出現了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諸多不良社會現象,導致了在道德行為上的自我約束意識被削弱,不誠信行為時有發生,長此以往必然不利于我國金融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實體經濟是一切財富的源泉,金融是依附于實體經濟并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部門,它運營的是生息資本,收益源于實體經濟的利潤。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金融不能離開實體經濟空轉,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和歸宿。因此,金融業只有始終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行穩致遠,實現健康穩定永續發展。我國金融業應把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發展生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本分,而不能離開實體經濟單獨存在,否則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創造人類歷史的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最終動力。一切行業是從人民中來,最終也要服務于人民群眾。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金融行業的也要定位于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的同時,還應該充分履行服務職能,積極與社會共建、共贏和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普惠制正是一種否定專屬和特權的制度,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它提倡關注弱勢群體、提倡均等化服務、提倡保護消費者權益。金融服務對所有大小規模的企業和個人應該是公平的,都有享受金融服務的權利,即積極踐行普惠金融的原則和理念。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金融行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難歷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影響惡劣的問題,金融文化欠佳、建設滯后就是其中之一。
一方面,長期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社會信用環境建設和優良金融文化塑造不夠重視,導致社會信用環境差、信用制度體系不健全、失信違約行為處罰不足等問題,各行各業不誠信行為層出不窮,從食品安全領域到假冒偽劣產品再到學術腐敗等不一而足,金融業當中侵犯投資者利益的案件也是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行業聲譽。另一方面,鴉片戰爭以來,我國金融領域經歷了三次向西方學習的浪潮,一次是清末至民國年間向西方金融文化學習,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后向蘇聯金融文化學習,還有改革開放后向西方金融文化學習的第三次高潮,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但也深受只注重作為利己經濟人追求財富、不注重作為社會人道德約束的當代西方金融文化的影響。有些學者言必稱希臘,過度把西方的金融文化傳統、金融理念奉為“寶典”,各個高校金融學專業培育人才主要教授的也都是西方金融知識,對優良的中國傳統金融文化價值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我國現階段金融業的風險失控和道德敗壞事件頻頻發生,甚至波及金融監管人員。金融反腐風暴以來,一大批金融領域腐敗分子被查,包括項俊波、賴小民、楊家才、姚剛等金融業高級管理人員,對我國金融業的健康持續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這些問題背后都有金融文化建設滯后的原因。
構建當代中國特色優秀金融文化是應對當前社會道德滑坡,為經濟利益不擇手段以及西方不良金融文化侵蝕的需要,是解決目前金融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的要求,是保證金融業行穩致遠、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要從堅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優秀金融文化宣傳、打造金融文化品牌、加強優秀金融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完善法治幾方面來加強優秀金融文化建設。
信用是金融行業的立業之本,生存之基,因此要十分珍視建設和維護自身的信用。良好的信用狀況是金融業取得利潤并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憑借卓著的信用金融業才能贏得客戶信賴,并獲取了良好的效益回報。一方面金融全行業要加強對員工關于信用的管理與培訓,保證企業自身不斷提高客戶滿意度、誠信經營,樹立恪守信用的形象;二要配合政府主管部門做好社會征信體系建設工作,如加強與工商部門、稅務部門、司法部門的溝通協調,完善全社會統一征信系統的建設工作,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三是要建立守信正向激勵和失信違法懲處的雙向互動機制,讓員工和客戶充分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對失信違法行為要堅決查處,對守法合規良好典型予以獎勵。
金融業必須加大金融文化的宣傳工作,持續向全行業、全社會傳遞正確價值理念。因此就要求優秀金融文化的宣傳教育應該隨處可見、觸手可及,從而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為此,一要及時總結各地各單位金融文化建設的良好范例,把愛崗敬業、認真負責、無私奉獻的好典型樹立起來號召大家學習看齊,倡導“德技并重,以德為先”的風氣。二要突破常規采用靈活多樣的宣傳教育途徑增加效果,促進先進典型和好人好事的宣傳學習。比如組織相關主題的團建活動、參觀能有實際感受的教育基地、與黨務活動結合起來研討交流等,務求增加宣傳教育活動的實效。三要引導廣大金融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優秀金融文化理念“飛入尋常百姓家”。最后還要下大力氣培育有代表性、特色明顯、號召力強的金融文化品牌,如金融智庫、金融論壇、金融文化節、金融廉政基地等,破解金融文化傳播中的品牌短板。
人是一切事業的根本,一切事業最終也是為了人,優秀金融文化應該踐行人本理念,優秀金融文化的培育也要依賴一批素質過硬的金融人才隊伍。因此,金融業在增強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同時還要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法紀意識,使他們知法懂法守法;不斷塑造金融行業工作人員良好的道德品行、職業操守,建設一支誠信敬業的金融人,打造一批高素質的員工隊伍。使他們樹立為民服務、遵紀守法、廉潔誠信、勤勉敬業的文化理念。這其中應該充分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努力培養一批對社會負責、有水平、高素質、勇于擔當的“金融家”,使他們形成講政治、顧大局、高要求、勤服務、嚴守法的自律意識,在此基礎上帶領行業前進、把握行業規律,掌控行業發展方向。
優秀金融文化的形成需要長期積淀,金融監管的引導、規范、懲戒作用不容忽視。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新形勢下對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的監管力度,完善監管體系和手段,督促金融企業創建良好合規文化,并加大對違法亂紀、破壞金融法治行為的打擊力度,為金融業長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為優秀金融文化的形成創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金融業還要加強外在的法治,繼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對全行業廣大員工開展普法教育,提高他們的法律知識水平;對內幕交易、操縱市場、欺詐投資者案件,要堅決依法嚴厲打擊,絕不姑息,嚴格按照法律規章辦事,做到公正、公開、公平。
優秀金融文化是至少包括誠信為本、服務實體、共享普惠以及穩健運行幾方面核心要義在內的一種風清氣正、踏實穩健、開拓進取并且運行良好的一種金融文化生態。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全行業全社會共同努力,經過長期培育和積淀才能慢慢走上良性循環的正確軌道。金融行業要著力從堅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優秀金融文化宣傳、打造金融文化品牌、加強優秀金融人才隊伍建設以及完善法治幾方面切實提高對金融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鍛造誠信為本、服務實體、共享普惠以及穩健運行為特征的優秀金融文化,扎實推進新形勢下金融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