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玲
(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秦皇島 0660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對2050年世界實體經濟平均增長率的貢獻率每年超過30%。經濟總量收入結構不斷創新、穩步優化,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向著更高水平發展。
我國國民經濟總量首次成功躍上進入世界百強新臺階,經濟總量在2020年首次實現突破100萬億元,占現有經濟發展世界國家平均估算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每年有望達到17%,穩居經濟世界第二。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有望再次突破1萬美元,按符合世界銀行規定標準,達到中高收入國家水平。
共產黨也成功尋找和開辟了自己的社會主義路線,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促進人民群眾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黨的領導體制管理機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不斷推進與規范發展,社會主義愛國統一戰線持續鞏固壯大穩定發展,在民族宗教、思想政治、文化體育等工作領域改革創新不斷深入開展。科學規范立法、規范程序實施、公正司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推進取得實效,行政體制機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政治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建設有效實施。
現代公共服務體系正在加快完善建設,文化產業正在取得新的蓬勃發展,全國公共社會服務系統產業整體綜合效益快速提升,文化產業步伐不斷擴大加快,中國全國文化產業系列活動再次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社會公眾的目光。
加強黨的領導,黨的文化思想政治理論科學工作改革創新全面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科學工作理論領域的重要性和指導作用的重要地位更加鮮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和堅持大力弘揚黨的中華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廣泛深入推進,精神文明體系建設和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形式扎實深入開展。
2012年底,黨中央就再次明確強調: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就是整個貧困地區的老鄉能否都有一個平臺可以徹底脫貧,拉開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2013年,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理念,創新扶貧工作機制。2015年,黨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實行“六個精準、五個一批”。2017年9月,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農業脫貧專項攻堅戰行動作為三大改革進程的重要攻堅戰之一,進行全面的決策部署,瞄準全面深入建設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決戰精準脫貧攻堅。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在全省66個以上重點貧困縣全部順利實現了綠色脫貧和精準摘帽。這也就意味著根據國務院扶貧辦公室制定的我國832個重點貧困縣所有10個貧困地區全部啟動實施綠色脫貧和精準摘帽,我國的綠色脫貧和精準攻堅工作總體目標建設任務基本完成。
大規模深入推進綠色生態文明體系建設,全黨全國人民貫徹落實綠色文明發展,指導理念的政治自覺性和積極主動性得到顯著增強,忽視有害生態環境利益保護的普遍狀況得到明顯改變。生態環境文明建設制度管理體系改革加快完善形成,主體經濟功能區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國家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積極加快推進。
全面優化節約資源有效深入推進,能源環境資源節約消耗變化強度大幅下降。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得到明顯加強,環境污染狀況得到持續改善。引導世界各國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成為促進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的重大戰略參與者、貢獻者、引導者。
新時代,我們黨所發展和取得的卓越政治成就必然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和領導,黨組織必然是最高的政治者和領袖。在帶領我們黨和中華民族偉大繁榮和復興的重要歷史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的強大政治領導核心能力已經得到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的執政黨,各種社會民主黨派,特別是在中國具有歷史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參與執政黨,為了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群眾福祉共同團結協商。
民心如水,順之則昌,逆之則傾。荀子說:“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唐太宗亦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用詞雖稍有不同,其精髓則是一樣的。觀古觀今,能成大業者,無不是得民心者,我們認為黨的最大政治優勢之一就是能夠密切關注和緊密聯系廣大群眾,黨最大的政治風險之一就是完全脫離廣大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
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的這些偉大成就永遠離不開自我解放革命奮斗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準確地認識和看到黨內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突出問題,強調“打鐵必須自身硬”,以過硬勁頭把握好作風,以“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態度,堅定決心全力推動黨內反腐運動。習近平總書記就黨的自我革命做了許多重要的思想論述。他曾多次明確強調,“勇于自我革命是黨百年奮斗培育的鮮明品格”。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入推進黨內從嚴治黨的諸多歷史性偉大實踐經驗表明,中國共產黨正在加速邁向成功的從嚴治黨發展道路。
1978年之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人民溫飽問題,追求的是速度、規模和數量,對結構問題關注不夠。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著三個結構化失調,中國實體經濟社會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業和實業經濟運行的失調,以及房地產和實業經濟運行的失調。存在著資金脫實向虛,增長內生動力亟待重塑。經濟步入新常態,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沖突已經轉變為結構性重大問題,主要體現為供給結構向無法滿足需求結構的深層次矛盾轉變。提問的重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體現為供給結構向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結構的轉變。出現了體制機制障礙,市場力量在有效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功能發揮不完全,政府行政干預過多。
我國的企業自主創新研發科技能力嚴重不足,目前,我國企業在許多技術領域,還是面臨著許多可以任人宰割的技術短板問題。卡脖子問題有的迫在眉睫,有的則是心腹之患。例如光刻機,制作晶片的光刻機,其工作精確度直接就是確定著一個晶片產品質量的一個標準。在十二五國際重大科技成果會議上,我國研制的最好的光刻機,加工后的工作精確度標準為90 nm。這等同于2004年推出的奔騰4CPU的工作水平。在海外市場已達到了十幾納米的水平。還有電子晶片,目前低速的光芯片和電子晶片都早已完成了國產,而中高速度的仍全面依靠進口商品。外國的最優秀晶片量產精確度是10 nm,而我國有28 nm。據研究,在計算機、應用電子系統、通信設備、內存設備和顯示與視訊系統的許多應用領域中,我國國產晶片占有率均為零。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率已經遠高于我們在過去的許多預期結果,而人口老齡化的嚴重程度也遠高于一些國家在同樣經濟發達程度時的狀況,即所謂未富先老。中國將成為當今世界上老齡化問題最為嚴峻的大國之一,由于老年人口規模巨大且人口老齡化速率將加劇,給中國養老、就醫、社會保障及社區工作帶來了更加大的壓力。其次就是“少子化”問題,少兒人口比重僅比上年增加了0.2%,“少子化”將成為極其突出的社會問題,這也將造成中國勞動人口比例的不斷減少。
全球經濟步入了大轉型/大調整的新時代,并遭遇了百年未有之重大變局。而未來也將是全球經濟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量子信息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新一輪的科學技術革命和行業變革將不斷蓄積動力,并產生了大批的新業態、新模式,為世界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性的大蕭條,中美的政治關系一直處于危機當中,中美雙方的輿論戰,媒體戰從未停止。
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抓好供給側結構化改造。貫徹生產品質第一位、經濟社會效益優先原則,以供給側結構化改造為主線,推動經濟社會增長質量變化、經濟效益變化、動能變化,提升經濟社會全要素生產力水平。促進經濟發展動能轉變,以加速發展先進制造業為重點,全面改善社會實體的經濟運行。推進重點要素市場化分配改革,逐步完成由以價制勝向以質取勝的過渡。進一步加強對人力資本培訓力度,更重視充分調動和維護人的勞動積極性。繼續推動“三去一降一補”,進一步優化市場供需結構。
實現國家科教興國策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能力核心驅動器快速發展,努力實現在2035年前進入世界創新型大國行列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我國技術創新體制建設,強化國家基礎科研、應用基礎科研和戰略技術力量,促進國家重大科學技術創新取得新進展。形成以公司為主體、國際市場經濟發展為引導、產學研深入融合健康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弘揚中國創新文化傳統,強化專利保障,提高中國大眾技術創新、萬眾技術創新的水平。采取更加主動、更加開放、更加合理的人才培養政策,培育并形成一批具備全球水準的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技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我們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反之,我們將一事無成,甚至走向衰敗。”永遠不忘革命斗爭初衷,堅持民心至上,把民心團結成為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動力,是共產黨人保持生命活力的最主要因素。面對人口結構問題,要全面鼓勵生育。中國的人口發展政策應立即從總量調控趨向改善優化結構,建立家庭養孩和國家養孩有機結合的新型人口再生產制度體系,并在此后迅速開展積極的計劃生育,逐步增加生育率和計劃生育總量,以此逐步建立起與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良好人口結構。
在處理好國內關系的同時,也要處理好國際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我國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人外國都不能期待我們會拿本國的核心權益做交換,也不能期待我們會吞下中國主權、安全、發展等共同利益的苦果。我國堅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中國要繼續推進與建立新型的國際伙伴關系,積極參與世界治理體制變革與建構,將相互尊重、公平與正義、協作共創雙贏精神集中體現在中國經濟、政治學制度、信息安全、文化交流等對外開放協作的方方面面,堅持共商協作與共享,積極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同世界各國政府攜手協作,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