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效提問是推動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發展的“法寶”。有效提問包括問題設計、問題提出和問題處理。在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沿著“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處理問題”的路徑進行,使學生通過體驗問答活動,構建閱讀認知,發展相關能力,增強課堂學習效果。鑒于此,文章將以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和處理問題為重點,詳細闡述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有效提問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有效提問;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2)32-0071-03
引 ?言
眾所周知,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教材編者與閱讀文本對話的過程。課堂提問是教師、學生與閱讀文本進行對話的“紐帶”。課堂提問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閱讀教學效果。有效提問是在實施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精心設計問題,根據教學需要,有技巧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驅動學生表述,并就此進行處理,促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建構良好認知,發展相關能力的教學手段[1]。對此,
在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以問題設計、問題提出和問題處理為入手點,應用多樣策略進行有效提問,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一、設計問題
設計問題是有效提問的起點。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是教師設計問題的依據[2]。所以,在實施閱讀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以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為依據,有效設計問題,夯實有效提問的基礎。
(一)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
教學內容是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的重要依據,課堂提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重難點內容是教學內容的重要構成,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重難點內容設計相關問題,借此增強課堂提問的針對性,使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突破重難點內容,增強閱讀有效性。
以《桂花雨》為例,“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這是這篇文章的重點內容之一,不但總括了全篇內容,還承載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圍繞這句話,設計問題:“為什么媽媽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在此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回顧整篇文章內容,
和作者一起經歷美好的童年生活,由此深刻理解“桂花雨”的含義,體會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思鄉之情”,實現從“懷念桂花雨”到“了解作者意圖”的知識遷移,扎實掌握重難點內容,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二)依據學生學情設計問題
學生學情是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的重要參考。問題脫離學生學情,將導致學生難以有效思考,致使課堂提問低效甚至無效。問題是思維的起點,邏輯思維是學生解決問題的支撐。在閱讀課堂上,教師要依據學生的邏輯思維發展情況分析教學內容,設計相關問題。之后,教師再依據課堂教學需要,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生在邏輯思維的作用下加深認知。
二、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課堂提問的重頭戲。教師應用多樣方式進行提問,可以增強問題的吸引力,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對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發揮教學智慧,應用不同的方式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一)直題曲問
直題曲問是指用“拐彎”的方式提出問題。傳統教學實踐表明,用直白的方式進行提問,雖然可以使學生直面問題,但因缺乏趣味性,很難使學生產生思考興趣。同時,在直面問題時,不少學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無法建構良好認知。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直題曲問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思考興趣,同時給予學生啟發,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
以《窮人》為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用生動的筆觸塑造了善良的桑娜和漁夫形象,宣揚了“窮人不窮”這一理念。在課堂上,教師以桑娜和漁夫形象為入手點,引導學生深入品味人文理念。在此之際,教師沒有直接立足漁夫的所作所為,向學生發問“漁夫是一個善良的人嗎?”而是利用直題曲問的方式,以桑娜的心理活動為立足點,向學生提出如此問題:“桑娜在將鄰居家的孩子接回家中后,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其中,桑娜想到丈夫會因此打自己。從這里是否可以看出漁夫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此問題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調動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走進故事,細讀文本,找尋相關內容,如漁夫回到家后的種種行為,借此驗證他是一個善良的人。由此可見,直題曲問可以使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容,建構深刻認知,同時開放思維,提升思維水平。
(二)曲題直問
曲題直問是在直接提問的基礎上,稍微減輕難度,留給學生充足思考空間的提問方式。曲題直問可以達到化復雜為簡單的效果,使學生在遷移已有生活經驗或認知經驗的同時,“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增強對所學的認知,提升思維水平。
以《草船借箭》為例,了解人物性格特點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對此,教師沒有直接就人物性格特點提問,而是向學生提出以下的問題。“諸葛亮笑著說:
‘霧這樣大……天亮了就回去。諸葛亮為什么笑?是在笑誰?”在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審視上下文,認真思考,給出不同的回答,如“諸葛亮在笑曹操不敢出來應戰。”“諸葛亮是在笑自己,因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教師及時肯定學生的回答,并就此提出問題:“從此可以看出曹操、諸葛亮、魯肅等是怎樣的人?”此時,學生結合之前的問題,自覺總結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如曹操多疑、諸葛亮自信、魯肅忠厚等。由此可見,曲題直問可以在降低問題難度的同時,促使學生積極探究,借此深刻地認知文本內容,提高閱讀理解水平。
(三)難題巧問
難題巧問是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一個個小問題的提問方式。有效的難題巧問,不但可以為學生指明思考方向,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逐步解決問題,由淺入深地理解所學內容。在閱讀課堂上,教師依據重難點內容設計問題后,可以采用難題巧問的方式,提出相關的其他問題,促使學生逐步探究。
三、處理問題
處理問題是指理答。處理問題是課堂提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處理問題,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自身的問題解決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另一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給予學生指導,促使其繼續探究學習內容,由此推動課堂教學發展。
(一)處理問題要具有激勵性
處理問題具有激勵性,是指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問題解決情況,可以使學生在建構認知的同時,建立自信心,尤其增強思考、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在課堂上,教師圍繞第一自然段內容,向學生提出了問題:“這是文章的第一段,那么,在學習了最后一句后,你知道了什么呢?”在學生思考后,教師提問。學生答道:“我國的園林藝術之寶化為了灰燼。”對此,教師提出問題:“你希望老師將哪個詞匯寫在黑板上?”學生回答:“化為灰燼。”教師一邊書寫一邊進行激勵:“很好,學習語文就是要有這樣的語言敏感性。”教師的激勵能夠使學生將“化為灰燼”牢記在心中,同時增強課堂學習興趣。
(二)處理問題要具有啟發性
啟發是驅動學生深入探究的“法寶”。在處理問題時,教師要用追問、探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使其給出的答案更有深度,借此增強認知。
仍以《圓明園的毀滅》為例,在課堂上,教師提出問題:“圓明園所呈現的可以凝聚成一個什么詞?”此問題具有開放性。學生自覺開放思維,聯想到各種詞匯,如結晶、智慧、創造等。在處理問題時,教師如此引導:“用加法將這些詞加起來,可以凝聚成一個什么詞?圓明園中有祖國的,乃至世界的什么?”在此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繼續思考,想到藝術。于是,教師鼓勵他們將詞匯帶入句子中,并繼續聯想其他詞匯。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學生逐步地聯想到文化史。由此可見,有效處理問題,可以使學生深度理解所學。
結 ?語
總之,在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問題設計、問題提出和問題處理為入手點,應用多樣策略,有效提問,使學生通過不斷思考解決問題,深入理解所學內容,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借此增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范誼欽.立足課堂 有效提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思路分析[J].考試周刊,2021(A3):16-18.
張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
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1.
作者簡介:黃紅紅(1992.12-),女,福建南平人,
任教于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