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志剛
最近韓國面臨一個較為尷尬,或可說是處理不好將非常棘手的問題。
有美媒日前披露韓國受美國委托生產的10萬枚155毫米口徑炮彈的訂單竟然最終是為供應烏克蘭。韓國方面隨后做出辯解稱,韓美兩國的企業正在就軍火出口舉行談判是為了彌補美國155毫米炮彈庫存的不足,前提是美軍為最終用戶。韓國不向烏儻蘭提供殺傷性武器援助的立場沒有改變。但爭議讓雖被俄羅斯列入“非友好國家”名單,卻在制裁俄羅斯的力度上尚留有余地的韓國不得不面臨糾結的選擇。
一方面,拒絕美國的訂單不僅有損韓美軍事同盟的合作關系,也不符合韓國打建軍工強國的定位。另一方面,如果默認經過美國之手的韓產殺傷性炮彈出現在俄烏戰場烏軍武器庫中,韓俄關系將面臨急劇惡化的挑戰。俄日關系斷崖式惡化的前車之鑒已經擺在那里。而且今年10月,俄總統普京罕見警告韓國不要向烏克蘭出口進攻性武器,否則兩國關系將“走向盡頭”。當時韓總統尹錫悅表示韓國沒有那么做,也是出于不想激怒俄羅斯。
韓國的糾結主要緣于兩大因素。首先,就此認慫不符合韓國致力于成為軍備出口大國的訴求。促進軍備出甲成為韓國近年意欲躋身全球防衛大國的重要目標,尹錫悅執政后更是將軍工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將刺激軍備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和展現韓國國際樞紐影響力的著力點。尹錫悅在今年8月的就職百日公開講話中,明確表示韓國要成為僅次于美、俄、法的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國,誓言要做軍工出口強國。
韓國的軍備出口規模近年也由文在寅時期2020年的約30億美元、2021年的72.5億美元,猛增至今年1月至11月的170億美元,全年有望超過200億美元。特別是今年向波蘭出口坦克、自行火炮等武器的大單,金額高達124億美元。韓國今年10月的防務展覽會上來自歐亞非國家的軍工訂單激增。原本接受美國10萬枚炮彈的訂單,韓國也是考慮再下一城打入盟國軍工市場,成為未來拓展北約軍備市場的敲門磚。盡管內心二百個不愿意,但眼下除了探討推掉該訂單又似無更好的應對之策。
其次,擔心韓俄關系惡化會影響兩國經濟合作及韓國半島策略的行穩致遠。韓俄關系一直是韓國較為重視的雙邊關系,韓國希望鞏固兩國關系為韓企進軍俄羅斯、聯通歐洲創造機會,希望與俄在能源與汽車產業領域構建穩定的合作關系。現在,韓國已成為投資俄遠東地區的主要國家。2021年韓俄貿易額為298.8億美元,韓國是俄第八大貿易伙伴,韓國對俄投資存量也突破了30億美元。
除了擔心破壞經貿關系外,韓國還希望良好的韓俄關系有助于實現半島局勢的和平穩定。因而,首爾不想因為“援助烏克蘭炮彈”爭議發酵,那樣不僅將令韓俄外交及經貿關系雪上加霜,還可能誘發半島新的不穩定因素。
盡管如此,也不能認為韓國就會輕易放棄“已到嘴邊的肥肉”。一是因為韓國打造軍備強國的目標堪稱國家戰略,不會因俄羅斯而放棄融入歐美軍工體系的策略。二是俄烏沖突引發的部分歐洲國家的“安全焦慮”為韓國提供了擴大軍工出口的良機。三是美歐多年去工業化,令軍備產能整合能力和供貨周期上出現空白,為韓國釋放了搶占美歐軍備市場生產分工和融入相關供應鏈的契機,對韓國而言可謂千載難逢。
應該說,普喜警告韓國不要向烏克蘭出口進攻性武器,可能正是感受到韓國向波蘭出口大量軍備帶來的挑戰。首爾接下來如何選擇,考驗著韓國政治精英的智慧。▲(作者是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研究員,東北亞戰略研究院首席專家)
環球時報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