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敏 楊書筠 黃臻偉 張潔瑩
(1.景德鎮(zhèn)市第十七小學,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2.景德鎮(zhèn)市陶陽學校,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000;3.龍南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江西 贛州 341700;4.龍南市汶龍鎮(zhèn)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1700)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它蘊含著偶然性與不確定性。在小學課堂中,教師一旦沒有及時對教學突發(fā)問題進行處理,那么這些教學干擾便會很大程度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面對這些狀況,小學教師應該如何運用教學機智呢?這些教學機智具有怎樣的類型、結構與特征呢?針對這些問題,筆者進行了探究。
面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表現(xiàn),具備教學機智的教師常以嚴肅或幽默的方式隨機應變地處理教學場景,滲透相應的價值觀。教學機智常在重復性的事件中表現(xiàn)出來,它能恰到好處地幫助教師把握教學分寸。
小學教師教學機智經(jīng)驗的顯現(xiàn),往往出現(xiàn)在處理自身的教學錯誤或承認專業(yè)錯誤的情形中。“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況且小學教師并不是“圣賢”,犯錯也在所難免,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獲得合乎實際的教育力量,并將這種力量轉變成一種教育契機。教師在實踐中積累的“機智經(jīng)驗”,用或不用,取決于它是否與我們真正的教育理念相符,是否與教師個人的情境相符。這也是在運用教學機智時教師需要反思的。
過去,部分教師憑借“先聞道”的優(yōu)勢,容易將學生的思想禁錮。面對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教師視若無睹。這種所謂“都是為學生好”的嚴厲既背離了教學的初衷,又沒有使學生朝期待的方向發(fā)展。反觀注重細節(jié)的教師,會更耐心地發(fā)掘關注學生的內在,并加以鼓勵,這也使教師能敏感地覺察到教學時機,較好地運用教學機智。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得心應手地運用幽默的方式解決突發(fā)情況,充分展現(xiàn)出其高超的教學機智。我們都知道幽默能使人放松,是一種寶貴的品質。而能適時地在課堂教學中表達幽默的教師,往往能使學生在趣味和笑聲中有效學習,能促進課堂氣氛的調節(jié)和課堂效率的提高。教師通過幽默的語言或肢體動作,可以迅速吸引或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擺脫尷尬局面。所以幽默,是學生的課堂學習的調節(jié)劑和催化劑,是教師提升教學機智努力的方向。
課堂教學使得教師和學生處于特定的教學情境中,這種情境不僅包括課堂教學的物質環(huán)境,還包括師生的心理環(huán)境,因而它是不能完全預設的。如果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教學情境中,感受到獨特巧妙的學習體驗,那教師的行為不屬于教學機智問題,而應被劃為教學能力范疇。正因具備“在一定教學情境自然生成”這一特征,才使教師的機智行動更富多樣性。
在一個呈現(xiàn)個性化、動態(tài)化、多樣化的課堂環(huán)境中,教師如果按部就班、照章辦事就會使教學氛圍枯燥。在一個有著不同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和思維特點的大集體中,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要完全做到因材施教難度較大,如果再出現(xiàn)打架、搗亂等破壞課堂秩序的情況,更會較大地縮短課堂有效教學時間。而能否打破這種困境,能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是考查小學教師是否具備教學機智的一個重要標準。
某些小學教師在達成教育目的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采取了一些看似引起學生熱烈反應,有一定教學效果的教學行動,但如果該教育行動未考慮到教育行為對“善”的引導,就達不到教學機智所要求的教育性,也就稱不上是教學機智。而教學機智本身是為教師課堂教學服務的,其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融洽師生關系,幫助教師更好地教育學生,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并且更加熱愛學習。由此,我們應把教育性看作教學機智的判別標準。
教學機智是一種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培養(yǎng)的智慧行動。小學教師作為實踐者,面對這種行動的不確定性,需要憑借“實踐感”,摸索著行動。在日益要求“專業(yè)化”的新時代背景下,小學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素養(yǎng),真正地關心學生,了解學生,努力成為一名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師。
教師只有正確地認識到課堂教學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發(fā)展,深刻地領悟教育意義,靈活地運用教學機智,才能稱得上是有智慧的教師。面對課堂突發(fā)狀況,教師應有效地運用課堂教學機智。而運用這一能力的前提是重視課堂教學機智,只有重視,才能想方設法地運用。運用熟練后,就會形成一種課堂行為習慣。
在遭遇突發(fā)狀況之際,教師需要有敏銳的直覺和良好的心態(tài)。如果內心排斥這種狀況,那么處理起來必然是無奈又被動的。不僅如此,這種心態(tài)也會影響事件的處理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yè),關系個人成才,關系國家強大,關系社會和諧。教師也不僅僅是辛勤澆灌的園丁,更應該是學生智慧和潛能的開啟者。只有關心學生,民主地對待學生,教師才能夠真正地和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只有在形成良好的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才會懂得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只有關注學生的課堂學習表現(xiàn),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實踐表明,在課堂上遇到意外事件能迅速反應、靈活應對,具有臨場發(fā)揮智慧的教師多是教齡偏長、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通常一位具備教學機智的教師大都需要三年至五年的教學實踐。只有長時間的經(jīng)驗累積,教師在應對課堂突發(fā)時,才可以做到信手拈來、游刃有余,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成長。此外,教師善于反思和勤于反思也十分重要。反思過程中,教師會更清楚自己的做法是否達到了教學要求;反思過程中,教師能汲取有效方法,改正錯誤行為;反思過程中,教師能發(fā)掘自身學習需求,進行自我充電和提升。總言之,積累和反思能幫助教師迅速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智慧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