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熊堃 羅一然
(1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云南 大理 671000;2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關鍵字:產教融合;高職院校; “1+X”證書制度
高職院校承擔著為社會一線崗位輸送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但調查顯示,多數工作單位對目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技能素養滿意度不高。職業資格證書是對專業技能的補充,學習并獲得證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專業自豪感,也可提升學生創業就業的能力和信心,從而提高學生就業率?!?+X”證書制度是產教融合戰略實施的助推器,國家先后出臺《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其目的在于職業院校專業開展“1+X”證書試點,引導企業行業參與技術人才培養培訓,將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等級證有機結合,培養順應市場需求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以此促進職業院校轉變觀念,以適應企業需要與市場需求,形成教育鏈、人才鏈以及產業鏈的有機結合[2],全面提升教育水平,拓展學生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為一進步破解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矛盾,需要開展“1+X”證書制度建設改革。本文以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大農職院)為例進行研究分析,探索產教融合背景下適合農林類院?!?+X”證書制度的發展路徑。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綜合素質,是推進“1+X”證書制度順利落實的保障[3]。關于“雙師型”教師的定義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應在取得“教師資格證”和“職業資格證”的基礎上,還要兼具專業知識講解能力和專業技能教授能力。“1+X”證書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與區域性特點,這就要求“雙師型”教師不僅有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還要在對口企業積累一定時長的實踐經驗,并熟悉專業工藝流程,勝任生產崗位,充分踐行工匠精神。當前大農職院在職在編“雙師素質”教師人數尚未達到專任教師總數的50%,學院還需進一步增加師資力量以保證“1+X”證書制度的實施。
對此,學校可以鼓勵教師每年到企業中實踐培訓至少1個月,在生產一線實訓工作中,強化對教師實踐教學技能的培訓培養,真正理解“1+X”證書的內涵。學校也可以聘用企業專家、行業領軍人才或者本地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增加其授課比例,充分發揮兼職教師所具有的專業優勢,在實踐操作環節與專業課教師相互取長補短,協助建立“職教名師”“技能大師”等工作室,促進“雙師型”創新師資團隊發展壯大。大農職院目前與神農集團、正邦農牧公司、綠翔農資公司、云南健之佳公司、云南皇氏來思爾乳業公司、沃爾瑪(云南)商業零售公司等多家省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關系,這些企業都能為教師提供對口實訓平臺,充分發揮優秀企業在技術人才培養中的優勢。
其次,嘗試探索建立教師定期參與企業培養培訓的機制,依托地方大中型企業建立“雙師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針對性地開展師資培訓。大農職院與新道科技公司聯合舉辦了線下“1+X”財務數字化應用職業技能等級認證師資培訓,來自全國各省區近60名教師參加培訓并順利結業,培訓具有較高實踐性和指導性,不僅可以提高專業課教師財務數字化應用能力與教學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推動專業師資隊伍提質培優計劃的實施,而且也為建立“1+X”證書制度試點積累了經驗。
此外,職業院校應積極創新教師評價體系,突出教師的教學業績和實踐成果,將學生的就業質量、創新創業成果等人才培養實績納入教師職稱評價體系中來,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機制,激勵教師提高綜合素養。通過夯實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推進大農職院“1+X”制度建設。
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如果教學培訓體系的內容落后于主流的技術標準,那么學生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將落后于市場的需求。為破解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的矛盾,高職院校有必要定期組織教研團隊到企業開展綜合調研,及時了解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情況、人才培養規格、校企合作方式等內容;采取與領軍企業深度合作的方式,將行業與企業認證證書等作為構建課程體系的參考,對人才培養方案及時進行動態調整。以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主要目的,大農職院林學教研室針對林業技術專業的就業供求狀況,到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了調研工作,結果顯示,各單位更傾向選擇技能實踐型人才,對學生提出掌握地形圖識別、“3S”技術應用、森林調查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專業知識的要求。反饋結果除了用于培養方案的修訂,也啟發了學校根據企業用人要求開始探索“1+X”無人機駕駛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途徑,讓學生學習無人機駕駛技能以滿足現代林業工作要求[4]。目前,大農職院已經積極與相關培訓評價組織建立合作關系并開展了多期“1+X”無人機職業技能培訓,借助培訓機構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將為下一步成為無人機駕駛職業等級證書“1+X”試點院校奠定基礎。
另外,精湛的企業技藝也應向高校滲透。通過聯合領軍企業開展教材編寫工作,將領軍企業所掌握的新技術、新工藝融入課程之中,同時還可通過企業轉化知識成果;建立新的教育評價機制,探索建立企業導師制。通過單位對單位的方式,企業人事部門根據授課需求與員工專長,針對性的選派企業導師,鼓勵企業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教學過程[5]。適當增加學生成績中實踐考核比例,學生的實踐作業就是企業現實需要解決的問題,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能夠做中學、學中做。大農職院積極邀請大理蘭國花業有限公司入駐學校組織培養實訓室建立合作關系,農學學院聘請公司組織培養技術人員參與學院相關專業的《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教學,在學校專業教師、企業導師的“雙導師”指導下,將所學理論及時應用于實踐,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同時將學生在實踐中的創新創意及時進行成果轉化,促進校企雙方共建雙贏。
探索打造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育人平臺,將貼近產業、行業、企業的理念貫穿于整個教育培訓過程,學習企業的員工管理模式,并將企業的優秀文化融入到教學與班級管理中,增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學院積極探索適合本校學情的訂單式教學模式,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學習、實習和就業的平臺,把企業的管理理念、精神等企業文化融入訂單式教學管理中。校企之間的聯動合作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實習平臺。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的經營模式及用人標準,教師則能及時掌握市場供需動態,以便讓教學工作中隨著人才市場需求進行針對性地調整,為企業培養成“即插即用型”人才。
通過學校與企業加強合作交流的模式,將學生輸送至企業進行操作實踐,為企業節約人力資本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讓學生從工作環境、工作流程、工作方式和工作任務上深度理解企業管理文化,學習和本專業相關的新技術、新技能、新規范等,為后期與相關“1+X”證書標準對接打下基礎,朝著實現人才培養規格與企業需求無縫銜接的目標邁進,讓產教融合的成果最大化。
學院目前已與多家企業建立深度合作,開設了“神農班”“綠翔班”“龍云班”“歐亞班”“工坊冠名班”等,崗位涉及種植、養殖、加工、汽車維修與銷售、高鐵運輸等多個領域,并且呈現諸多亮點。如:食品專業與畜牧專業學生深入大理來思爾乳業有限公司合作,培養了乳品生產、加工、經營的全能人才;與大理阿鵬汽車服務公司聯合開展汽車銷售、二手車鑒定與評估等項目輪訓,學生通過輪換跟崗培訓,切實提高了動手能力,后期學生組隊參加云南省技能大賽,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績,教學效果得到充分檢驗;食品專業某生畢業后,被推薦至校企合作的佳泓園藝公司就業,擔任果品加工廠廠長,開發出滇橄欖系列產品,取得一定效益,也是典型的案例。
“1+X”證書制度是當前人才培養的新途徑,但推行過程中還存在著企業參與積極性低、證書認同度低、試點院校資金壓力大等困難[6]。但隨著相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各龍頭企業、知名企業或權威的行業協會組織等多元利益主體參與到職業教育合作中,“X”證書的含金量將得到提升。不難想象,通過“1+X”證書制度的推行與發展,未來職業院校的辦學模式與校企合作機制將更加多元化,以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堅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發展理念,結合學校辦學實際,校企聯合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是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主流趨勢,結合“1+X”證書制度的建設,將為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質量,打造特色專業、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