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琛
(天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87)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農業事關國計民生,事關社會穩定。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問題,尤為體現黨和國家對農村問題的重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在新形勢下推進鄉村振興成為黨面臨的重大問題。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對新發展階段推進鄉村振興做出具體謀劃,為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提供了指引[1]。農民作為農村發展的主體力量,是鄉村振興能否順利落實的關鍵因素。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水平加快,農村出現人口空心化現象,制約了農村的發展步伐[2]。在此基礎上,調動農村人口積極性,解決農村發展主體失位問題,緩解人口空心化,是破解農村困境、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步驟。
空心化,從不同視角出發有著多層含義,主要包括經濟、地理和組織意義。在學界,從地理意義解讀空心化的學者居多,主要是指在城市化背景下出現的一種迅速發展的城市與相對緩慢發展的鄉村之間出現矛盾而導致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出,農村逐漸失去活力的現象。農村人口要素,不僅是通常意義上的人口要素,更是深層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3]。人口本身既具有社會特征,也具有自然特征。因此,人口空心化不僅僅是人口的簡單遷移、流動,更是一種區域經濟發展要素的轉移。
農村的人口空心化,不僅包含勞動人口的減少,也包括勞動力質量的下降。首先,勞動人口的減少,重點體現在農村勞動力流出數量的增加,一部分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導致農村人口總量減少。其次,青年、中年勞動力作為流出的主要力量,使得農村兒童和老齡人口比重增加,出現了“兩頭大,中間小”的農村人口結構。最后,在勞動力流出、剩余勞動力質量下降的情況下,農村產業發展動力及發展后勁不足,進而導致產業空心化,所以,農村人口空心化是導致農村空心化的首要原因。農村人口空心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實現城鎮化過程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現象,是農村發展道路上的阻礙。研究農村人口空心化的成因和有效措施,以多種方式作為突破口來解決空心化問題,符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
2.1 農村產業層次不高,就業機會缺乏。城市由于商品市場需求充足,具有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居民收入較高,吸引了大批農村勞動力被動轉移,從而導致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農村由于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流入城市,致使農村剩余勞動力明顯減少,老齡化嚴重,因而難以得到發展。加之由于農村現有產業層次不高,多以第一產業為主,鄉鎮加工制造業為輔,農民收入較低,投入產出率不高,難以負擔家庭支出,致使部分勞動力流向城市,以尋求得到更高收入,用以提高生活水平。農村產業層次不高,主要是由于政府對農村政策支持難以落實,對農村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投資長期存在不足,導致農村勞動力接受技能培訓不足,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4]。此外,農村社會治理主體較城市而言存在弱化,致使外來企業難以進入農村。主客觀因素綜合影響,導致農村產業層次不高,難以為勞動力提供滿足需要的收入,從而導致收支失衡,并最終導致農村人口空心化現象加劇。
2.2 城鄉二元結構仍存在制約,政策落實不夠。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根源在于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制約了農村的發展[5]。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出現單向性的特征。從社會角度分析,由于受到空間制約,相對于城鎮居民而言,農村勞動力難以獲得同水平的福利和社會服務,城鄉在基礎建設方面也存在差距,因而出現主動流動的特征。從經濟建設角度看,國家對農村政策支持力度較大,但存在落實不夠的情況。農村經濟發展后勁不足,人均收入顯著不高,都是單向流動的原因。一方面,農村勞動力轉移是為了追求收入,以滿足自身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城鄉二元結構尚未打破的結果,是勞動力被動進行轉移的過程。
2.3 價值觀念影響,鄉土情結淡化。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但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價值觀念的沖擊,一些新的問題也逐漸出現。互聯網的影響,使得農村受文化滲透顯著,鄉土文化的傳承性愈加淡化。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在受到潛在價值觀念影響后也出現了新變化,不再像老一輩一樣安土重遷,而是為了生計開始離開世代生存的鄉村,流入城市。此外,農村關于保護鄉土文化的機制尚不健全,缺乏有效手段,從而導致農村家庭意識較以往弱化,農村傳統和現代城市文明之間出現難以逾越的鴻溝,致使農村勞動力流失,農村人口呈現空心化現象。
3.1 承接產業轉移,鼓勵外出人員返鄉就業。鄉村要發展,經濟是基礎,人口是關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鞏固成果,推進鄉村振興,靠的就是發展。作為糧食供應地的鄉村,第一產業牢牢占據農村經濟的重要地位,但受多種要素制約,農村產業結構尚未健全,農村勞動力收入普遍不高,對青壯年的吸引力不夠。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想留住人才,吸引勞動力回歸,必須從多個方面著手。
3.1.1 在國家層面,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以鼓勵農村發展是關鍵。目前,中央相繼出臺政策保障農村地區發展,利用好政策支持,吸引外來投資,承接產業轉移是緩解“空心”問題、留住勞動力的重要措施。此外,土地是進行物質生產的基礎,是農村天然的優勢資源。優化鄉村土地結構,預留建設用地,盤活宅基地也成為緩解空心化問題、增強農村發展后勁的基礎。
3.1.2 在社會層面,構建完備的產業運行機制,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運用互聯網新業態拓展就業渠道,為返鄉人員提供就業機會,讓勞動力想留下,能留下,留得下。
3.1.3 在個人層面,一部分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為農村發展增添了活力,他們往往理論水平較高,具有創新意識,是適應農村發展的人才資源。新農業人口的加入,不僅有利于農村經濟的轉型升級,而且為鄉村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持。
3.2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政策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6]。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難題。鄉村要發展,新型城鎮化要實現,打破二元結構是關鍵。正因為農民長期感受不到與城市居民一樣的待遇,所以導致大批勞動力流出鄉村,遷入城市。因此,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必須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與完善,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才能讓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實現城鄉一體化是長期目標,推進新型城鎮化是重要路徑。新型城鎮化是新發展階段進行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模式,有利于城鄉協同發展,縮小差距,對于緩解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具有重要影響。
3.3 完善體制機制建設,弘揚傳承鄉村文化。目前,受空心化影響,鄉村文化日益衰落,鄉村文化建設亟待加強。大批勞動力人口流入城市,扎根城市,不僅個體在空間層面從鄉村轉移,在思想層面也對農村的歸屬感逐漸減少,從而對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破解發展困境,治理人口空心化,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尤為必要。首先,各級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構建文化傳承機制,引導村民積極參與,自主保護鄉土文化。其次,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對于鄉村文化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使其能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推進鄉村文化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應結合教育進行傳承,重視鄉土教材編寫和鄉土課程設計,培養一批能自覺傳承優秀鄉村文化的群體[7]。最后,重視發揮文化的積極作用,潛移默化的影響農民,令其能從思想層面認同鄉村,從而留在鄉村。鄉村文化要發展,必須注入時代內涵,完善傳承機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文化宣傳力度加大,城鄉文化融合程度加深,更能有利于鄉土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實現創新,從而保持文化活力。如今,新生代農民扎根鄉村,以自身行動建設鄉村,帶來了新的發展動力。讓新生代農業人口感受鄉土文化,適應鄉村生活,自覺留在鄉村,更能提高鄉村文化認同度,從而扎根鄉村,減輕勞動力外流情況,緩解空心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