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常州市民政局
江蘇省常州市民政局以全國“黨建+社會救助”改革創新試點為契機,統籌推進一體化集成、智能化研判、網格化聯動、社會化動員、制度化運行的“五化”智慧救助體系建設,加快、加強信息化和大數據在社會救助領域的運用,織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網。

家住金壇區西城街道麗錦家園的胡女士家中發生了火災,經濟損失高達30余萬元。社區網格員幫助胡女士通過“我的常州”手機APP登錄了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并申請了急難型臨時救助,信息快速流轉至街道民政人員處,幾個工作日內胡女士就收到了3000元救助金。
社會救助“加速度”,民生保障有力度。常州市民政局以社會救助聯席會議為統籌,牽頭全市社會救助職能部門共同打造“一門受理+一網通辦”的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將救助服務向移動端延伸,實現救助事項“就近辦、網上辦、掌上辦”。依托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整合救助業務,建立了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臨時救助以及各政府部門、群團組織等專項救助在內的綜合性業務系統,14個救助部門的32項業務都可在線申請辦理。通過業務集成實現資源集聚,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匯集各方資源,建立政府救助資源庫、救助對象和資金數據庫、社會力量救助資源庫,為社會力量參與救助搭建了供需對接平臺。與此同時,市民政局推動將救助項目服務和管理標準進一步規范和固化,使救助流程有規可依、救助項目有章可循、救助標準有據可查,實現科學規范救助。
“感謝社區對我的關心,這兩筆救助金,真幫了我大忙了。”日前,家住天寧區的居民小邵向上門走訪的社區工作人員表達了感謝。
小邵的母親突發疾病生活無法自理,通過司法考試不久的小邵毅然辭去了工作,在家照顧母親。在街道的宣傳下,小邵登錄了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提交了訴求反映。平臺通過“智能研判”功能初步分析出小邵的家庭情況符合支出型貧困臨時救助、慈善助醫和就業援助三項救助政策,并將信息推送給了對應部門的工作人員,小邵先后領取到了兩筆救助金,合計約3500元。
小邵的經歷,是常州智慧救助體系惠及困難群眾、以解“燃眉之急”的一個縮影。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實時對接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歷史救助資源數據庫,打通數據鏈條,實現了救助方式的智能篩選研判,提高了社會救助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困難群眾登錄“江蘇政務服務”“我的常州”APP或者掃描“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二維碼進入救助平臺后,只需輸入姓名、身份證號等基礎信息,反映訴求即可一鍵申請救助。系統智能研判、自動精準匹配救助政策,并實時對接推送相關救助部門辦理。
不僅如此,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與醫保系統對接,通過對當年大額醫療費用支出對象的自動預警,構建返貧監測預警體系,主動發現因病致貧對象,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預警范圍覆蓋全市3萬多低收入人口。
此外,充分運用救助大數據,監控分析救助項目、救助對象、救助資金、居民反饋、業務推送、部門辦理、警示預警等指標,也為民政部門政策優化和制度設計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
日前,溧陽市社渚鎮河口村專職網格員王琴根的手機收到信息,提示所轄網格內一名困難群眾出現了“醫療預警”情況,王琴第一時間來到虞先生家里。原來,虞先生不慎摔倒導致腰部和背部骨折,已經住院治療半個多月,醫療支出較高,其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王琴根通過手機APP提交了救助申請,虞先生很快就領取到了5000元的臨時救助金。
常州市民政局抓住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和網格化社會治理集成改革的契機,聯合市政法委打造“網格+社會救助”體系,將社會救助相關工作列入網格化管理入格事項,形成“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的工作模式。一方面,建立聯動工作細則,成立工作專班開展業務培訓,全市13000多名網格員以社會救助輔導員的身份融入社會救助服務體系,拓展了社會救助主動發現的主體和渠道。另一方面,實時聯通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聯動指揮平臺,把低收入人口和醫療預警信息按照對應網格推送至網格員手機,實現了對易返貧戶、易致貧戶、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等困難群體的動態監測和預警。平臺互聯以來,累計向網格員推送困難群眾走訪信息25000多條,推送大額支出預警信息2000多條,接收網格員走訪反饋信息近8000條。
天寧區青龍街道青龍苑北區社區和青龍苑南區社區是拆遷安置小區,困難群眾人數較多。在常州市社會救助服務聯盟的統籌下,社區的網格員通過上門走訪的方式收集了30多戶社區困難家庭“微心愿”,相關信息核實后在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進行了發布。服務聯盟中的市女企業家協會在看到信息后迅速協調資源,第一時間完成了全部“微心愿”的認領。
截至目前,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通過“微心愿”的方式為近200戶困難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詢、社會融入、精神慰藉等非物質類幫扶。
常州市民政局秉承“多元參與+精準對接”的理念,在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務平臺設立“社會參與”模塊,搭建社會力量參與救助的信息化服務平臺。在供給端,建立社會救助服務聯盟,吸納近100家社會組織、愛心單位參與,在線發布物質幫扶、心理咨詢、技能培訓等幫扶項目;在需求端,建立困難家庭“微心愿”發布制度,在線發布困難群眾幫扶信息,供愛心組織和個人認領。與此同時,建立基層社會救助服務站點、網格員條線、社會力量三方參與的信息共享機制,將困難群眾的動態監測、定期走訪、上門摸排等數據信息及時反饋給參與幫扶助困的社會力量,為社會救助的多元參與提供精準的信息指引。社會工作和志愿服務深度參與社會救助,實現了政府救助兜底保基本和社會力量參與促提升的良好互動。
智慧救助長效化、常態化,離不開制度的剛性約束。常州市民政局積極推動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救助協作機制創新,為智慧救助體系的運作提供堅強的制度保障。
推動完善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調整優化33個成員單位的救助職責和任務清單,并建立定期會商制度。加強部門互聯互通和數據交換,推行身份證和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授權書“一證一書”即可申請救助,實現困難群眾“只需跑一次,無須開證明”。抓住機構改革契機,整合成立市社會救助服務中心,著力打造所轄市(區)救助分中心、鎮(街道)救助服務站、村(社區)救助服務點,形成銜接互通的四級服務網絡,全面保障智慧救助體系的常態化運行。